客觀日本

「東京-北京論壇」以民間呼聲促日中交流

2024年12月11日
title

圖為在全體會議上報告各分論壇討論情況的與會者。12月5日下午攝於東京都港區。(共同社)

【共同社12月9日電】第20屆「東京-北京論壇」4~5日在東京舉行。以「日中攜手推動重塑多邊框架下的國際和平秩序」為主題,兩國政治、經濟和學術人士等共約100人匯聚一堂,開誠布公地展開了討論。除了全體大會外,還設了經貿、媒體、和平秩序、雙邊政治與外交、數字經濟、多邊合作、安全保障、青年對話共8個分論壇,力爭立足民間,促進日中交流。該論壇由日本的民間非營利團體「言論NPO」與中國國際傳播集團主辦。一部分分論壇的討論概要如下。

▽經濟貿易

在主題為「重塑多邊框架下的國際秩序與日中經濟合作」的經貿分論壇討論中,與會者肯定了維持自由貿易體系的重要性。鑑於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後將帶來更多不確定性,還一致認為日中兩國首腦的戰略指引至關重要。

日本前經濟產業相齋藤健就包括日資在内的外企在華投資減少指出,產業補貼和產能過剩等結構性問題是背後原因。鋰離子電池、光伏太陽能電池模組等部分中國商品的全球市場佔有率過半,歐盟和美國、加拿大因而採取對抗措施,他擔心此類情況會增多。齋藤還強調,「作為自由貿易的前提,國家間的信賴關係很重要,為此首先要建立首腦之間的互信。」

title

12月4日下午,「東京-北京論壇」經貿分論壇的討論在東京都港區舉行。(共同社)

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易綱主張稱「自由貿易是最好的一種安排」,日中都是受益者。關於應對「小院高牆」封閉政策和高關稅等,他坦言經濟學上不報復是最佳解,但政治上不報復就無法向國内交代。中國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表示,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後的貿易政策存在不確定性,這是日中都無法迴避的問題。

關於日企營商存在的擔憂和挑戰,日方與會者列舉了駐華員工及家人的安全、中國的《反間諜法》以及與中國企業的激烈競爭等。有意見指出,在中國的日中企業分工正在從垂直向水平過渡。對於日中合作,有與會者提議進行商品共同開發並向第三方市場出口。

▽媒體責任

媒體分論壇圍繞「錯綜複雜國際局勢下的媒體責任」進行了深入討論。關於中國受訪者對日情感明顯惡化的此次輿論調查結果,日方專家認為,中國社交平台(SNS)上的負面言論影響了對日認知,「反日電視劇」等被指造成了刻板印象。對於日本受訪者對華負面印象也無大改善的情況,專家認為基於《反間諜法》拘留日本人以及深圳男童遇襲身亡案等使得日本人對中國望而卻步。此外,中國對外國記者採訪的限制也給媒體人在工作中帶來壓力。

中方媒體人分析稱,中國網際網路上關於日本的資訊源頭很多是來自日本,中國網友把日本國內關於中國的負面報導和言論轉發到SNS上,許多以前不知道這些情況的人也發現日本不喜歡中國,對日本的好感度可能因此下降。基於大數據的「演算法」會推送類似資訊,強化了客戶的認知。關於「反日電視劇」,中方人士稱此類劇被戲稱為「抗日神劇」,觀眾多是調侃嘲笑其劇情,這類電視劇基本已成過去時。

中方專家舉出數據稱,日本媒體和政府部門發布的中文資訊得到大量中國網友的關注,而日本人對中方發布的日文資訊卻很少關注,這說明中國人喜歡聽「日本故事」,而日本人卻對「中國故事」不感興趣,如果對對根本沒有好奇心,那麼就難以期待好感度會提升。

title

12月4日下午,「東京-北京論壇」媒體分論壇的討論在東京都港區舉行。(共同社)

圍繞調查顯示日本受訪者年齡層越低對華負面印象的比例也越低的現象,日方學者舉例分析稱,人與人之間的實際接觸有助於「糾正」在網際網路接觸到的對方國家負面資訊。中方媒體人也介紹了帶領百名日本大學生去中國的項目,根據學生們的興趣點安排行程内容,讓他們從小而美的細節去了解現在的中國,參加的學生們反響熱烈。

雙方專家認為,媒體間應當建立互信、積極對話並互訪。媒體的作用不應該是加劇割裂,而應致力於「修復」。打破網際網路「資訊繭房」很困難,但不應該默許仇恨言論的發酵,加強事實覈查(Fact-checking)、報導關於對方國家積極的資訊很重要。兩國媒體應致力於維護和平、交流合作。

▽數字社會

數字分論壇主題是「推動AI治理與資料共享 共創數字社會美好未來」,與會者圍繞AI和數字社會相關的政策原則、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和倫理展開了討論。

圍繞AI治理,有專家指出短期風險包括虛假資訊、使勞動力市場發生變化、自主武器的應用可能成為現實等,而深度偽造技術(Deepfake)使得僅靠個人的素養已無法分辨真假資訊,呼籲就利用AI的倫理及運用規範等進行細化討論,兼顧發展與安全。

關於AI的長期風險,據介紹大語言模型(LLM)正接近於人類大腦的突觸數量規模,未來比人類更聰明的AI有可能支配人類。也有專家提出從哲學角度如何看待AI這一根本問題,比如人類中心主義到底意味著什麼?人類把AI和其他機器一樣當作客體對待,而當AI有自主意識後,是否應把它當作主體對等地看待?機器是否有可能發展出友好的機器理性?認為這些都應進行前瞻性討論。

有關具體的合作,與會者認為日中可做到優勢互補,例如日本的養老機器人走在前緣,動畫的AI應用水平也很高。中國化工材料的研發在運用新的大模型後速度大幅提升,現在還有網際網路法院,在深圳等地的實際應用中已經解決了一些糾紛。數字社會涉及的領域非常廣闊,日中應攜手在全球視野下進行規則制定、打造地區間的系統標準和框架等。

▽安全保障

安全分論壇的主題是「秉持互信協作 維護東北亞和平與穩定」。與會者就東北亞安全環境的嚴峻性達成了共識。日方指出,應該認識到朝鮮半島等地存在戰爭危險,也面臨核擴散風險。中方提醒稱需要防範本地區出現美日韓三邊同盟與俄朝之間的對立。有日方與會者提出擔憂中國加入俄朝一方,中國國觀智庫首席研究員張沱生回答說:「中國的政策是‘結伴不結盟’,絕不會加入俄朝的軍事同盟」。

title

12月5日上午,「東京-北京論壇」安全分論壇的討論在東京都港區舉行。(共同社)

日本自衛隊原統合幕僚長河野克俊提及中國海警船頻繁進入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周邊日本領海,指出這是「日本國民非常擔憂」的事項,而中國軍機侵犯日本領空更是被日方視為行動升級,也是輿論調查結果顯示出日本人對華印象不佳的背景因素。中國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歸泳濤就中國軍機事件提出建議稱,遇到小摩擦時「應該盡快平息,盡快讓兩國的議程轉到更加積極的、建設性的軌道上去,不應為了小事件反復糾纏並政治化」。

在臺灣問題上,日方多名與會者提及臺灣與確保日本海上通道的安全有關,強調對於依賴進出口貿易的日本而言生死攸關。中方則批駁了日本個別人理所當然地宣稱「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雙方闡述了各自觀點,未能達成共識。

關於日中對於地區安全能夠做些什麼,許多與會者認為幾乎無能為力。另一方面,雙方均強調日中應該活用各種層次的雙邊交流機制,包括定期磋商、防衛交流、專家層面的「二軌對話」等。(完)

(記者:高嵐、杜新、孫曉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