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02:00:00:13 專訪佐久間知佐子:發現蚊子吸血「八分飽」機制,生態學研究助力傳染病防控
-
2025:09:18:00:00:12 【先驅科研人】用數學證明系統安全性,創造出構建可信賴AI的基礎技術
-
2025:08:19:00:00:13 【先驅科研人】明確柔道比賽中的「疲勞」的機制,以電子競技挑戰克服現代人腦疲勞問題
-
2025:07:25:00:00:13 【先驅科研人】解明植物激活免疫系統機制,開發抑制雨水引發病害的農作方式
-
2025:06:24:00:00:12 【先驅科研人】活用IT技術的「健康行為安全」,保護易受誘惑的現代人遠離健康風險
-
2025:05:20:00:00:13 【諾貝爾獎對話東京2025】多位諾貝爾獎得主暢談生命的未來——尖端技術篇
-
2025:10:10:00:00:11 福井大學等發現ADHD患兒大腦右側顳中回體積較小
-
2025:10:09:00:00:12 弘前大學等確定控制口腔癌轉移關鍵的細胞群體
-
2025:10:08:00:00:12 日本東北大學等全球首次通過臨床試驗證實,便秘治療藥可抑制慢性腎臟病的惡化
-
2025:10:06:00:00:12 早稻田大學開發出以非接觸方式高靈敏度測量汗液中離子的仿生感測器,助力脫水與中暑的早期預測
-
2025:10:01:00:00:12 理研等明確「戒菸致潰瘍性結腸炎惡化」的機制,緣由為腸道細菌發生變化
-
2025:09:30:00:00:12 日本東北大學等發現反式脂肪酸加速老化與發炎的機制,有望推動生活習慣病發病預防與治療策略的開發
-
2025:10:15:00:00:11 近畿大學成功實現高壓環境下的圓偏振發光測量,踏入尚無先例的「未涉領域」
-
2025:08:06:00:00:11 大阪世博會「便利店機器人」技術大賽,東京都立大學奪冠——實現商品陳列及廢棄作業的自動化
-
2025:07:18:00:00:12 名古屋大學等成功研製出超薄可變形鏡片,實現X射線光束尺寸3400倍的變化
-
2025:07:15:00:00:12 理研開發出穿戴式運動助力機器人的AI驅動控制方法,基於動作與週遭環境資訊實現人體動作支援
-
2025:06:25:00:00:11 日本東北大學利用功能性流體使岩石裂隙向多方向延伸,新型壓碎法有望降低地下資源開發成本
-
2025:06:16:00:00:13 《米製公約》誕生150周年:重量、長度, 有關計量的「無法衡量」的價值
-
2025:10:16:00:00:12 QST通過雷射碳離子加速實現1吉電子伏特,有望推動癌症治療裝置的小型化及宇宙極端狀態的再現
-
2025:10:07:00:00:12 日本物質與材料研究機構與東京大學等開發出利用溫差發電的新型磁石,貼在管道上即可供電
-
2025:10:02:00:00:12 NIMS等開發出電力損耗消減50%的創新性鐵基磁性材料
-
2025:09:12:00:00:12 名古屋大學全球首次成功實現無鹵素氧化鉿的各向異性原子層蝕刻
-
2025:09:12:00:00:11 東京科學大學開發成功單節乾電池即可點亮的白色有機EL,實現全球最低功耗
-
2025:09:11:00:00:12 東京科學大學開發出浸進水中即可實現回收的電池,有望降低環境負荷與成本
-
2025:05:12:00:00:12 筑波大學和東京大學發現:高齡駕駛者有同乘者時事故風險降低
-
2025:04:01:00:00:13 電動汽車的行駛中路面無線供電,首次公路實驗在千葉縣柏市進行
-
2024:11:29:00:00:12 自動駕駛的社會應用,是感受科技普及的好時機
-
2024:11:06:00:00:13 廣島大學發現重型卡車搭載的自動剎車系統在防止駕駛中打瞌睡的效果有限,與未搭載車輛無顯著差異
-
2024:10:15:00:00:13 解讀豐田與日產投資1萬億聯手開發EV電池
-
2024:05:31:00:00:01 大阪大學基礎工程研究科與KG Motors簽署自動駕駛開發合作研究協議
-
2025:10:14:00:00:12 產綜研與IBM的量子計算機開發計畫對比
-
2025:10:09:00:00:11 產綜研公開雙臂機器人的AI學習數據,助力企業研發
-
2025:10:06:00:00:13 日本產綜研等分析量子計算機所需技術,助力構建供應鏈
-
2025:09:26:00:00:11 名古屋商科大學等研發出「AI人形淨琉璃機器人」 可通過深度學習實現情感表達
-
2025:09:18:00:00:13 將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創傷「視覺化」,實現零虐待、零抑鬱、零自殺社會(下)
-
2025:09:16:00:00:13 將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創傷「視覺化」,實現零虐待、零抑鬱、零自殺社會(上)
-
2025:10:16:00:00:13 東京大學:人類活動致黃河流量變化——上游至下游668處灌溉區域減少趨勢明顯
-
2025:10:08:00:00:13 日本今夏氣溫較往年高2.36度,再創「最熱夏天」紀錄——全球變暖導致氣溫升高,亟需防範自然災害對策
-
2025:10:06:00:00:11 國環研、產綜研、愛媛大學聯合調查日本各地輪胎源微塑膠的污染情況:經河流匯入海洋與湖泊
-
2025:09:30:00:00:13 PM2.5中的「黑碳」成分增加會導致急性心肌梗塞風險上升——日本分析4萬餘名患者數據得出結論
-
2025:09:25:00:00:14 日本原子能機構:「食鹽」「真空」和「800度」可去除土壤中九成放射性銫
-
2025:09:24:00:00:14 塑膠環境污染預防和控制條約因生產規制對立未能成立,各國呼籲盡快重啟談判
-
2025:09:29:00:00:12 日本東北大學等運用AI發現北海道至關東近海存在新地震帶
-
2025:09:26:00:00:13 日本東北大學等在東日本附近確認帶狀地震高發區,地下水或為影響因素
-
2025:09:03:00:00:11 京都大學開發山林火災受災風險計算模型,按市町村進行評估並應用於防災
-
2025:07:11:00:00:12 名古屋大學:能登半島地震中多個地點發出的聲波對大氣狀態產生影響
-
2025:06:20:00:00:12 京都大學利用光纖精準定位微小地震,比現有觀測網更加詳細
-
2025:06:16:00:00:12 核反應堆事故的燃料碎片來自熔化的燃料分裂成的微小液滴
-
2025:10:16:00:00:11 日本內閣府宣佈:南鳥島附近海域的稀土試驗性開採將於2026年1月11日啟動
-
2025:10:08:00:00:11 琉球大學發現沖繩瀨底島近海珊瑚大規模白化後雜交現象加劇
-
2025:10:07:00:00:13 美國探測器數據證實:火星內部存在大量遠古巨大天體撞擊碎片
-
2025:10:02:00:00:11 日本中央大學、竹中工務店和ispace開發小型機器人群組探索月球,預計2028年後進行實證
-
2025:10:01:00:00:11 岡山大學等調查發現:火星存在冰的痕跡,分佈於中緯度撞擊坑的西南側
-
2025:09:25:00:00:12 北海道大學等:小行星「貝努」由具有多種起源的物質構成
-
2024:10:11:00:00:13 神戶大學等研發出橋樑翻新塗裝時使用的脫鹽防鏽貼布,可像膏藥一樣去除「腐蝕」根源
-
2023:10:24:00:00:01 日本土木工程學會公佈21 項土木工程遺產,體現「工程之美」
-
2023:05:18:00:00:04 大阪公立大學天尾豐教授:人工光合作用,首先用於住宅
-
2023:05:10:00:00:01 日本建設技術研究所用雷射檢查隧道,減輕工作負擔
-
2023:03:28:00:00:01 東京學藝大學等發現維管束的數量和排列影響植物莖的構造,期待應用於中柱設計
-
2023:02:22:00:00:03 咦,大樓斜了!——東北大學等闡明錯視系由身體的傾斜和移動引起
-
2025:09:12:00:00:14 在「吃貨的天堂」思考飲食未來——大阪世博會展示培養肉等創意食品
-
2025:09:10:00:00:11 九州大學從核桃葉中發現抑制其他植物生長的新成分,有望開發出環保生物除草劑
-
2025:08:18:00:00:11 東京工科大學與POLA發現柚子提取物會促進表皮細胞內鈣離子濃度上升,提升皮膚屏障功能
-
2025:08:14:00:00:11 近畿大學等成功利用不含雞蛋黃的飼料生產全圈養繁殖的日本鰻魚稚魚
-
2025:08:13:00:00:12 神戶大學等通過DNA分析發現:食用胡蜂的食譜有324種,包含脊椎動物在內
-
2025:08:12:00:00:12 攝南大學等發現可吞噬番茄黴菌病原菌的真菌,有望作為生物農藥實用化
-
2025:10:09:00:00:13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坂口志文教授及兩位美國科學家,表彰其發現調節性T細胞
-
2025:10:01:00:00:13 寒川賢治、兒島將康獲得「引文桂冠獎」,成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有力候選
-
2025:09:19:00:00:13 北京大學宗秋剛教授榮獲「錢德拉塞卡獎」,闡明輻射帶電子加速機制
-
2025:08:06:00:00:13 稻盛財團、2025年京都獎授予AI研究先驅甘利俊一等三人
-
2025:06:05:00:00:12 日本東北大學宮田教授、Renascience、東海大學等入選延長健康壽命的全球競賽半決賽:通過PAI-1抑制劑抑制老化相關疾病
-
2025:05:07:00:00:12 2025年度日本文部科學大臣表彰(2):青年科學家獎、研究支援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