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6:24:00:00:12 【先驅科研人】活用IT技術的「健康行為安全」,保護易受誘惑的現代人遠離健康風險
-
2025:05:20:00:00:13 【諾貝爾獎對話東京2025】多位諾貝爾獎得主暢談生命的未來——尖端技術篇
-
2025:04:21:00:00:12 【先驅科研人】開發堆疊晶片的3D封裝技術,從日本開闢半導體新時代
-
2025:03:26:00:00:12 【先驅科研人】將「形式語意學」引入自然語言處理,提示判斷依據實現可信賴的AI
-
2025:02:20:00:00:13 【先驅科研人】理解細胞功能並操作,以開發副作用較少的新療法為目標
-
2025:01:29:00:00:13 【先驅科研人】通過貝殼與生物骨骼解讀歷史環境,以確立高精度同位素分析技術
-
2025:07:11:00:00:13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酶在三屬植物中獨立進化成吸引蟲類靠近的花臭味
-
2025:07:10:00:00:12 京都大學發現特定蛋白質或參與胰腺癌惡性進展
-
2025:07:09:00:00:12 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約半數大腸癌或與腸道菌群相關,分泌毒素會引發特定基因突變
-
2025:07:08:00:00:13 北海道大學證實抗CTLA-4抗體治療對犬類癌症有效,期待免疫療法的實用化
-
2025:07:08:00:00:12 岡山大學製備出非洲爪蟾的細菌感染模型,證實投用抗菌藥物可有效抑制感染死亡
-
2025:07:08:00:00:11 山梨大學通過牙科血糖值測量,評估糖尿病風險
-
2025:07:11:00:00:14 名古屋大學開發出80餘年未實現的芳香環連接反應,改寫教科書定論
-
2025:07:09:00:00:11 京都大學等成功驗證有機聚合物光觸媒高效轉化CO₂的技術,實現不依賴貴金屬的人工光合成系統
-
2025:07:01:00:00:14 融合量子化學計算與資訊科學,創造出設計未知反應的「智慧」
-
2025:06:17:00:00:14 東京大學成功在可見光照射與常溫常壓下合成「綠色氨」
-
2025:06:13:00:00:12 京都大學開發出氫鍵性有機薄膜電晶體,向超分子器件研究邁出第一步
-
2025:06:11:00:00:13 明治藥科大學與名古屋大學從分子層面闡明新一代功能性材料「超分子凝膠」的形成機制
-
2025:06:25:00:00:11 日本東北大學利用功能性流體使岩石裂隙向多方向延伸,新型壓碎法有望降低地下資源開發成本
-
2025:06:16:00:00:13 《米製公約》誕生150週年:重量、長度, 有關計量的「無法衡量」的價值
-
2025:05:28:00:00:12 黑暗環境中自主發光游動的水母型機器人,利用生物來源材料實現高能效與低環境負荷
-
2025:03:31:00:00:11 信州大學和千葉大學開發出氣味追蹤無人機,創下「最大5米範圍」的世界紀錄
-
2025:03:21:00:00:13 東京大學和早稻田大學聯合開發出「世界最大」生物混合型機械手,採用人體由來培養肌肉驅動
-
2025:02:19:00:00:14 【特集】利用金屬3D列印機開發椎間融合器,提升骨骼強度,精密製作細結構(下)
-
2025:07:11:00:00:11 熊本大學從天然黏土礦物中提取出奈米片,層疊後獲得固態電解質,可在中低溫區域發揮作用
-
2025:07:10:00:00:11 東京大學與AGC合作,實現半導體玻璃基底層的100萬倍速加工
-
2025:07:03:00:00:14 理研、東大和筑波大基於量子論構建新理論體系,推翻70年來的定論
-
2025:07:01:00:00:12 早稻田大學視覺化小鼠體內金奈米粒子分佈,利於長期追蹤藥物實現有效的癌症治療
-
2025:06:27:00:00:11 阪大等全球首次觀測到室溫下通過半導體pn結合的自旋傳導,為抑制電力增長開闢道路
-
2025:06:26:00:00:12 東京大學通過光技術直接觀測磁體的離散值,為開發由電子存儲資訊的量子器件開闢道路
-
2025:05:12:00:00:12 筑波大學和東京大學發現:高齡駕駛者有同乘者時事故風險降低
-
2025:04:01:00:00:13 電動汽車的行駛中路面無線供電,首次公路實驗在千葉縣柏市進行
-
2024:11:29:00:00:12 自動駕駛的社會應用,是感受科技普及的好時機
-
2024:11:06:00:00:13 廣島大學發現重型卡車搭載的自動剎車系統在防止駕駛中打瞌睡的效果有限,與未搭載車輛無顯著差異
-
2024:10:15:00:00:13 解讀豐田與日產投資1萬億聯手開發EV電池
-
2024:05:31:00:00:01 大阪大學基礎工程研究科與KG Motors簽署自動駕駛開發合作研究協議
-
2025:07:08:00:00:14 【NISTEP報告】中美AI成果發表數量激增,日本在機器學習領域擁有優勢
-
2025:07:01:00:00:13 NICT:VR飛行體驗可減輕懼高症,獲得「即便墜落也能飛」的預感
-
2025:06:23:00:00:14 富士通與理研開發出最大256量子位元的超導量子計算機
-
2025:05:27:00:00:11 讓AR眼鏡更輕更薄,轉動頭部仍能正常顯示——東京大學完成技術開發
-
2025:05:23:00:00:11 日本東北大學實現超低功耗模擬大腦的類神經網路資訊處理
-
2025:05:16:00:00:11 NTT開發出提升AI圖形識別率的新方法,可應對含噪點圖型像
-
2025:07:04:00:00:11 東京大學揭開冰形成之謎,固體表面上水的秩序結構是關鍵
-
2025:06:30:00:00:13 將地下變為氫氣「工廠」——政府推進研究,能否成為日本國產的能源資源?
-
2025:06:23:00:00:12 日本東北大學開發出將咖啡渣資源化的空化裝置,可用於生產工業用纖維素纖維
-
2025:06:20:00:00:13 大阪大學與近畿大學等闡明雷擊時產生強放射線的機制
-
2025:06:18:00:00:13 日本與馬來西亞合作地下貯存CO₂,探索綠色轉型多樣化
-
2025:06:16:00:00:11 新潟大學等開發出便於檢測土壤微生物量的方法,可用於預測全球變暖
-
2025:07:11:00:00:12 名古屋大學:能登半島地震中多個地點發出的聲波對大氣狀態產生影響
-
2025:06:20:00:00:12 京都大學利用光纖精準定位微小地震,比現有觀測網更加詳細
-
2025:06:16:00:00:12 核反應堆事故的燃料碎片來自熔化的燃料分裂成的微小液滴
-
2025:05:26:00:00:13 日本南海海槽特大地震最新預估:死亡人數超29萬、經濟損失292萬億日元,需舉國之力推進防災減災
-
2025:05:22:00:00:13 東京科學大學提出「首都直下型地震」新觀點:東京灣北部地下地震多發或是由於海底山沉陷所致
-
2024:10:31:00:00:13 京都大學發現大地震前電離層異常現象與地震的物理機制
-
2025:07:10:00:00:13 XRISM天文衛星發現銀河系中心黑洞釋放的氣體呈意料之外的「子彈狀」
-
2025:07:04:00:00:13 日本東北大學與大阪公立大學試驗驗證無需燃料火箭的發射,通過雷射持續供給推進能量
-
2025:06:24:00:00:11 立命館大學將開設月球和火星探測研究基地,並配備模擬月球表面的設備
-
2025:06:19:00:00:11 愛媛大學、東京大學等通過模擬闡明月球火山的活動起源
-
2025:06:17:00:00:12 日本東北大學揭示火星表層風化層粒子能夠穩定吸附水分,或對長期保持水分做過貢獻
-
2025:06:13:00:00:14 探索北極真相,日本首艘科學考察破冰船「未來2號」下水
-
2024:10:11:00:00:13 神戶大學等研發出橋樑翻新塗裝時使用的脫鹽防鏽貼布,可像膏藥一樣去除「腐蝕」根源
-
2023:10:24:00:00:01 日本土木工程學會公佈21 項土木工程遺產,體現「工程之美」
-
2023:05:18:00:00:04 大阪公立大學天尾豐教授:人工光合作用,首先用於住宅
-
2023:05:10:00:00:01 日本建設技術研究所用雷射檢查隧道,減輕工作負擔
-
2023:03:28:00:00:01 東京學藝大學等發現維管束的數量和排列影響植物莖的構造,期待應用於中柱設計
-
2023:02:22:00:00:03 咦,大樓斜了!——東北大學等闡明錯視系由身體的傾斜和移動引起
-
2025:06:05:00:00:12 日本東北大學宮田教授、Renascience、東海大學等入選延長健康壽命的全球競賽半決賽:通過PAI-1抑制劑抑制老化相關疾病
-
2025:05:07:00:00:12 2025年度日本文部科學大臣表彰(2):青年科學家獎、研究支援獎
-
2025:05:02:00:00:13 2025年度日本文部科學大臣表彰(1):開發、研究、技術、科學技術振興、理解增進五部門
-
2025:04:07:00:00:11 Rigaku發佈NDI3D快閃記憶體缺陷的新技術,榮獲半導體光刻國際學會最高獎項
-
2025:03:07:00:00:12 島津製作所金本和樹在全球最大規模AI競賽「Kaggle」中榮獲金獎
-
2025:01:31:00:00:13 光纖技術領域最高榮譽——約翰·丁達爾獎授予千歲科學技術大學鈴木博士,表彰其在大容量長距離光通信方面做出的先驅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