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弘前大學等確定控制口腔癌轉移關鍵的細胞群體

2025年10月09日 生物醫藥

日本弘前大學等的研究團隊闡明,口腔癌患者的病竈有的會轉移,有的不會,而形成這一分水嶺的關鍵細胞,源自癌細胞附近的被稱為「myCAF」的特定細胞群體。研究還發現,在發生轉移的患者體內有23個基因呈現出特徵性表達模式。口腔癌若能早期發現,是預後較好的一種癌症,但部分患者會出現淋巴結轉移,其中原因此前一直不明確。研究團隊表示,若這一成果能用於臨床檢查,將為基因組醫療等個體化醫療提供幫助。

title

口腔癌多為患者主訴「口腔潰瘍兩周以上不癒合」,或在牙科檢查中被發現。

口腔癌的成因,除飲酒、吸菸外,還被認為與適配不良的假牙冠刺激黏膜有關,其發現場景多為職場的牙科體檢,或患者因主訴「口腔潰瘍超過兩周仍未癒合」到牙科醫院就診時被確診。由於手術、抗癌藥物等治療方法已經確立,口腔癌整體的5年生存率可達六至七成,但部分患者會發生淋巴結轉移,導致生存率大幅下降。此前,這一「分水嶺」的成因一直不清楚。

弘前大學研究生院醫學研究科牙科口腔外科學講座的古館健客座研究員(口腔外科學與生物資訊學領域)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高橋康一博士(基因組醫療學與腫瘤學領域)等人為核心的國際聯合研究團隊,開展了癌細胞分佈視覺化的「空間轉錄成分析」,調查了何種細胞在何種位置發揮了何種功能。

結果發現,在發生口腔癌轉移的患者體內,腫瘤中存在的特定類型的「癌症相關纖維母細胞」——myCAF處於激活狀態。myCAF是在其他實體癌中也存在的癌相關纖維母細胞的一種。在多數癌症中,這類細胞會促進腫瘤惡化,但在胰腺癌中,它卻發揮著抑制癌症進展的作用,其功能據信仍存在諸多謎團。

title

有淋巴結轉移與無淋巴結轉移患者之間的差異。myCAF使口腔癌細胞激活,促進轉移(供圖:弘前大學)

研究團隊詳細調查myCAF的功能後發現,在由膠原蛋白等構成的「細胞外基質」這一類似細胞「支架」的結構中,myCAF會向相鄰的癌細胞發送促進增殖的信號。由此原本在腫瘤與正常細胞邊界處保持「安分」狀態的癌細胞被激活,逐步轉化為癌症幹細胞,表現出治療抗性或發生轉移。

此外,研究團隊對發生口腔癌轉移患者的基因表現及突變模式進行觀察後發現,有23個基因與未發生轉移的患者存在差異。研究團隊認為,隨著基因組醫療的發展,若能在確診口腔癌時檢測這些基因的表達模式,將有助於預測「是否會發生轉移」。古館客座研究員表示:「若能進一步闡明轉移機制,就有助於提高生存率。我們今後會繼續推進研究,力爭逐步將口腔癌變為可治癒的癌症。」

本研究的開展得到了日本學術振興會科學研究費資助事業、上原紀念生命科學財團的資助。相關研究成果已於9月5日發表在美國科學期刊《PLOS Genetics》的電子版上,弘前大學也於同日發佈了該成果。

日文:JST Science Portal 編輯部
中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期刊:PLOS Genetics
論文:Spatial colocalization and molecular crosstalk of myofibroblastic CAFs and tumor c ells shape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URL:https://journals.plos.org/plosgenetics/article?id=10.1371/journal.pgen.

日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