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大學的中村榮一特任教授等人開發出了合成奈米級(1奈米即10億分之1米)微小人工鑽石的技術——通過向碳材料照射電子時,碳骨架會相互連接,形成微小鑽石。這種方法有望成為製造高靈敏度「量子傳感器」等器件的基礎技術。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美國科學期刊《Science》上。

奈米鑽石的電子顯微鏡照片(供圖:中村特任教授)
人工鑽石是極為堅硬的材料,且對生物體安全,因此作為新一代材料備受關注。其中,奈米級人工鑽石有望用作超高靈敏度量子傳感器的材料、以及用於將藥物遞送到目標部位的「藥物遞送系統(DDS)」的材料。
然而,人工鑽石的合成需要向石墨等碳源施加超過1000攝氏度的溫度與數萬大氣壓力的壓力。合成過程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且難以精密控制微小人工鑽石的形狀與大小來實現製造。
研究團隊採用了被稱為「金剛烷」的具有10個碳原子構成的環狀結構的有機材料。在真空狀態下向該材料的晶體照射電子束後,碳氫鍵(C-H鍵)的一部分會發生變化,形成碳碳鍵(C-C鍵)。大量碳碳鍵相互連接,便形成了球形人工鑽石。
只需照射電子束數秒,即可形成直徑為數奈米的球形人工鑽石,只要改變電子束的曝露劑量與時間,就能調整鑽石的大小。且該合成在室溫、常壓環境下也能進行。研究團隊今後的目標是,開發出可大量合成奈米鑽石的方法。
原文:《日本經濟新聞》、2025/9/23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期刊:Science
論文:Rapid, Low-temperature Nanodiamond Formation by Electron-beam Activation of Adamantane C–H Bonds
DOI:10.1126/science.adw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