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大阪的人工島夢洲舉辦的大阪關西世博會上,設有大量探討未來飲食的展區和場館,這與「吃貨的天堂·大阪」的城市氣質完美契合。與此同時,面對人口成長、氣候變化、飲食習慣變化、宗教觀念以及過敏原應對等多重挑戰,科技也需要為食品領域提供解決方案。本文將針對未來的菜品、主食、甜點,介紹培養肉、無小麥麪條和植物基冰淇淋等創意食品。
人工培養雞肉、鮭魚肉,培養肉在國外插法廣
7月8日下午,在烈日與暴雨交替的天氣中,大阪健康主題館前舉辦的「CULTIVATED MEAT JOURNEY 2025」活動吸引了大量的參觀者。「cultivated」意為「培育」。當天,由大阪大學研究生院工學研究科松崎典彌教授等培養肉研究專家登台,與高中生們探討了培養肉的社會意義及推廣策略,世博會的普通來訪者也現場聞到了培養肉的香氣。

帳篷內世博會來訪者正在嗅聞培養肉烤製後的香氣(7月8日攝於大阪健康館前)
培養肉是為瞭解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森林砍伐限制、畜牧業擴張困境及人口成長導致的動物蛋白短缺而誕生的人造肉類。培養肉有很多種類,使用植物蛋白的大豆肉等替代肉,廣義上也屬培養肉範疇。自2000年代起,多國已推出培養雞肉塊和鮭魚等產品。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國家因保護現有畜牧業或宗教原因禁止生產,但基於食品安全全面禁止的國家則是特例。
當天活動現場展示的培養肉,使用了鹿兒島縣屠宰場檢疫合格的牛肉細胞。從牛肉中分離出的脂肪細胞與肌肉纖維被培養後,塑形成脂肪佔比30%-40%、面積約4cm×3cm的「結構化培養肉」。與天然牛肉相比,其肌纖維紋路更清晰,顏色更偏粉色,但與自然牛肉的差異很小,需仔細對比方能認出。

生鮮培養肉及其烤製品。表面焦痕分明,散發著誘人的焦香氣味(7月8日攝於大阪健康館前)
會場準備了平底鍋和攜帶型瓦斯爐,現場煎烤了培養肉。當主持人詢問「想聞聞香氣的人請舉手」時,眾多觀眾舉手響應。被邀請在台的觀眾紛紛描述:「有煙燻的香味,很像牛肉乾」、「像是烤肉店門口飄來的香味」、「讓人想配上一碗米飯」。
以培養肉為代表的「細胞農業」目前尚無專門法律規範,暫時受現行《食品衛生法》等法規約束。雖然本次活動未能實際品嚐,但不久的將來應該就會有培養肉試吃。聽到「很適合配白米飯」的感想,松崎教授欣喜地表示,「不能打動感官的產品難以持久」。他還在會後透露,目前僅限於企業及研究機構進行感官評估的培養肉,「是首次讓普通民眾進行嗅覺體驗。人類五感是最精密的傳感器,能留下記憶就是積極信號」 。

松崎典彌教授向媒體記者談及活動感想(7月8日攝於大阪健康館前)
利用米粉技術開發無小麥拉麪
接下來介紹關於未來主食的探索。針對過敏人群的特殊食品在各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對小麥過敏者而言,拉麪本是「大敵」,但神戶市一家名為「健民食品」的企業運用其主營產品米粉的製作工藝,成功研製出無小麥拉麪。
傳統拉麪講究麪條筋道、與湯汁交融,而純米製作的米粉麪條口感爽滑,難以復現中華面和拉麪特有的彈性和風味。為此,該公司與拉麪匠人反複試驗,發現添加中華面常用的「鹼水」可有效解決這些問題。

在米粉中加入鹼水,製成了中式麪條口感的醬油拉麪(2025年4月攝於「EARTH TABLE~未來食堂~」內)
自1950年創業以來,該公司首次嘗試在米粉中添加鹼水製作麪條,成功復刻出正宗中華面的口感與順滑的「入喉感」。這款不含小麥的無麩質(GF)「GF醬油拉麪」以每碗1600日元的價格,在大屋頂環形會場靜謐森林區的「EARTH TABLE~未來食堂~」銷售。
「健民食品」的企業名稱源自「給民眾帶來健康」的理念。為解決因體質不耐或過敏需規避小麥的多樣化飲食課題,該公司表示,「希望讓所有人都能安心享用美味拉麪」。
不使用牛奶的「環保冰淇淋」
飯後當然要吃些甜點。在上面提到的GF醬油拉麪店的隔壁,銷售的是使用植物基替代乳製品的冰淇淋。冰淇淋雖是乳製品的代表,但這款產品使用了美國初創企業日本分公司「Eclipse Foods Japan」研發的植物基替代乳製品。
推出這款冰淇淋的是總部位於佐賀縣的「竹下製果」。該店銷售的是九州當地知名冰淇淋「黑蒙布朗」(310日元)和米粉製作的吉拿棒。

不含乳製品(朱古力塗層部分除外)的黑蒙布朗冰淇淋,以及用米粉製成的文字吉拿棒(2025年4月攝於「EARTH TABLE~未來食堂~」內)
這款「黑蒙布朗」以抗旱性強的馬鈴薯、玉米和木薯替代乳成分,以這些植物為基礎,通過科學配比模擬牛奶脂肪與蛋白質,實現綿密口感。該公司強調:「使用植物基原料就可免去畜牧環節,從而減少用水量以及溫室氣體排放,為實現SDGs做出貢獻。」

久保田展館展出的通用平台機器人,可實現陡坡、狹窄場地等複雜環境下的無人化農作業(2025年7月攝於未來都市館)。
本屆世博會不僅呈現出展館建築的華美,更讓參觀者體驗到科技實力的進步。「食」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除上述以外,相關展示還有久保田的以遊戲化積碎形式模擬未來農耕場景的「未來生活博覽會·未來城市展館」,和小山薰堂策劃的通過視覺化數據展示人一生攝入的食物總量以及全球飲食文化差異的「EARTH MART展館」等。這些展示為人們提供了學習、思考飲食問題並將其轉化為自身議題的空間。在會場邊品嚐美食邊觀展,亦是拓展見識的絕佳方式。
原文:瀧山展代 /JST Science Portal 編輯部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