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日本政府公佈了南鳥島附近海域稀土(希土類)的試驗性開採計畫日程。此次開採將使用國立研究開發法人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的地球深部探測船「地球號」。開採計畫為2026年1月11日至2月14日,從清水港(靜岡市)出發,預計在南鳥島附近海域的作業時間約為3周。

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的地球深部探測船「地球號」(供圖:海洋研究開發機構)
日本內閣府推進的「戰略性創新創造計畫(SIP)」將海洋稀土資源開採列為課題之一。本次試驗性開採旨在確立在地球深部探測船上,通過管道下放至水深5500米深處,抽取海底淤泥並回收稀土泥漿的技術。
日本專屬經濟區(EEZ)的海底分佈著富含稀土的泥漿與岩石。據稱,這些資源中含有大量用於電動汽車(EV)電機磁體的鏑以及用作核反應堆控制材料的釓等物質。
試驗性開採航程計畫於2026年1月11日至2月14日進行。在開採試驗的同時,還將開展環境觀測工作,並調查抽泥作業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屆時將自動採集海水在船上使用分析裝置檢測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下降情況,還將使用通過視頻影像利用人工智慧(AI)對生物進行監測的系統等。
按照SIP計畫,研究團隊曾於2022年在茨城縣附近海域水深2470米處成功抽取了不含稀土的沉積物。本次開採實驗將驗證在5500米深處、實際含有稀土的深海區域,是否能實際完成抽泥作業。採集到的泥漿將在日本本土進行分離與提純。
SIP計畫在2027年2月至3月實施大規模開採試驗,以驗證每日350噸泥漿的回收能力。SIP項目負責人石井正一表示:「我們希望從技術層面確立能夠採集稀土淤泥的技術,並測算該技術是否具備經濟性。」
原文:《日本經濟新聞》電子版、2025/9/25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