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1. 讓您立志成為研究者的契機是什麼?
A1. 疲勞更多源於大腦而非肌肉,由此進入運動生物化學專業
受父親影響,我從5歲開始練習柔道,對體育的熱衷使我作為體育特長生升入高中和大學,當時完全沒想過將來會成為研究人員。但在練習柔道的過程中,有個重大的困擾始終伴隨著我——比賽中經常會感到身心疲勞,平時訓練能戰勝的對手,比賽時卻常常無法取得理想的結果。
身體的疲勞可以通過蛋白質等進行緩解,但如何克服這種比賽特有的「疲勞」,成為我25歲前最大的煩惱。進入大學後,在學習生物化學課程時,我才意識到自己所感受到的疲勞根源不在肌肉而在大腦。
從此,我對腦疲勞的學術興趣日益濃厚,最終決定走上研究者的道路。目前,我正致力於「運動生物化學」這一從化學視角理解與運動相關的高水平表現、健康、疲勞等生命現象的學科。
Q2. 您具體的研究內容是什麼?
A2. 探尋健康地克服認知疲勞的方法
疲勞分為肌肉疲勞和腦疲勞,我關注的是腦疲勞中乳酸這種物質的作用。過去認為,高強度運動時由肝醣生成的乳酸是導致疲勞的原因,但現在已被證實它會成為能量的來源。我目前研究的是乳酸在大腦內蓄積,可能既作為能量又作為神經活動中如剎車般起到生物防衛機制的作用,同時可能成為疲勞後通過休息進一步激發更高功能的「超強恢復」的觸發因素。此前的研究已證實,這種超強恢復不僅會在肌肉中發生,也會在大腦中發生。
目前,我還以無需活動身體、僅使用大腦的電子競技作為研究對象。長時間進行電子競技時,會出現一種雖然沒有感覺到疲勞,但大腦的判斷力卻在下降的「認知疲勞」現象。在普通運動中,會率先出現肉體的疲勞感,起到危險信號的作用,但在電子競技中,這一警告系統不起作用,因此會在不知不覺中出現判斷力下降並出錯的現象。
對於長時間面對電腦工作的眾多現代人來說,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能找到科學且健康地克服認知疲勞的方法,將有助於提高非運動員群體的工作和生活品質。為此,我正在研究通過瞳孔運動檢測腦疲勞的技術,以及減輕身體負擔並測量腦內乳酸值的方法等。

圖為在電競比賽中進行運動效果實驗的一幕。
Q3. 對有志成為研究人員者有何寄語?
A3. 熱愛的盡頭必有廣闊的科學世界
對於研究人員來說最重要的是找到能全身心投入乃至忘記疲勞的事情。只要有自己喜歡、能全身心投入的事情,其盡頭必定有廣闊的科學世界。柔道都能衍生出目前的研究,所以無論什麼事情都有可能與科學相關聯。
科學源於人類的好奇心,體育源於人類的「遊戲」。可以說,對遊戲的好奇心正是體育科學的根源所在。體育科學是文理融合的領域,為了兼顧實驗室研究和實際運動,要求研究者全身心運轉,我認為這是一個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容易讓人充滿成就感的領域。希望大家能帶著「讓遊戲變為科學」的理念,讓更多人感受到體育科學的魅力。(TEXT:畑邊康浩)

我在大學裏還講授柔道課程,為了讓非柔道專業學生也能感受到柔道的魅力,我每天都在不斷地進行探索與嘗試。
原文:JSTnews 2025年8月號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