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北大學等研究團隊,對東日本附近約600個地點的地震數據進行了詳細分析,識別出大小各異的地震集中發生在呈南北延伸的帶狀區域內。通過運用新開發的人工智慧(AI)模型,連通常難以檢測到的小型地震也被探測出。研究推測,從地下上升的水流可能對板塊(岩板)及活動斷層產生了影響。
曾是東北大學研究生的鈴木琳大郎與內田直希副教授(現為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教授)等詳細分析了包括「日本海溝海底地震海嘯觀測網(S-net)」在內的594個地點的地震數據,並運用研究團隊新開發的、運用深度學習的AI模型對其進行了解析。S-net是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在東日本大地震之後構築的觀測網路。

研究團隊對設置於日本東北地區太平洋近海的日本海溝海底地震海嘯觀測網(S-net)數據進行了分析(S-net傳感器)。
結果顯示,2016~2020年間,北海道至福島縣近海以及關東內陸共發生地震約59萬次。這一數字是氣象廳主要在陸域所記錄數據的約6倍。
地震多發於深度約35~75公里處,位於陸側板塊內部以及海側太平洋板塊與陸側板塊的交界附近。研究團隊就引發地震的因素進行調查後發現,可能是從俯衝至地下深處的海側板塊中分離出的水產生了影響。
水對地震所產生的作用會隨深度不同而變化。在板塊交界處,水會促使板塊緩慢滑動,釋放應力,並抑制大型地震的發生。
而在陸側板塊內部等較淺的區域,水會穿透斷層縫隙使斷層更易滑動,這被認為是地震活動活躍的原因。研究團隊認為,過去發生的地震規模(M)7級的大型直下型地震「也可能受到了水的影響」。
研究團隊將繼續在其他地區尋找類似的地震高發區,並查明地震活動與水的作用。這將有助於揭示直下型地震的分佈及發生機制。
原文:《日本經濟新聞》、2025/9/2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期刊:Science
論文:The forearc seismic belt: A fluid pathway constraining down-dip megathrust earthquake rupture
DOI:10.1126/science.adt6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