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國際人才環流】QST:致力於放射性藥品的研發和改良,同時為技術傳承做出貢獻——專訪張明榮部長

2023年10月25日 交流

加強國際人才環流是研究開發工作充滿活力的必要條件。日本需要積極推進全球「知識」的交流,增強研究和創新能力。為此,在推進研究環境的國際化的同時,促進國際人才的交流,確保日本緊密融入國際人才環流渠道非常重要。

「國際人才環流」特輯將通過對研究一線的科研人員的採訪,介紹日本研究一線為促進國際人才環流,創造卓越研究成果而實施各種舉措的現狀和課題,同時介紹吸引全球研究人員的重要因素——日本研究環境的魅力。本次我們採訪了日本量子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QST)的張明榮部長。

title

量子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QST)量子醫科學研究所 先進核醫學基礎研究部部長 張明榮(Zhang Ming-Rong)

中國大學畢業後赴日留學,進入QST前曾在私企工作

日本量子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QST)量子醫科學研究所先進核醫學基礎研究部的張明榮部長出生於江蘇省揚州市。他從位於南京市的中國藥科大學(原南京藥學院)藥物化學學部畢業後,於1986年留學前往日本的岡山大學,先後獲得了藥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完成學業後他進入一傢俬企工作了大約4年半的時間,然後於1998年加入了當時的放射線醫學綜合研究所(後合併到QST),成為博士後研究員。

張部長的家鄉揚州是在8世紀東渡日本的唐代和尚鑑真的故鄉。在距離張部長老家不到10公里遠的地方,有一座以鑑真為主持的大明寺,所以他從小就知道「鑑真東渡」的故事以及鑑真和尚在奈良建立的唐招提寺。中國藥科大學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單科大學,並且與日本的岐阜藥科大學有合作關係,大學期間有機會與來自日本的教授交流。大學畢業那年,他成功申請到了赴日留學名額,在前往日本前學習了8個月的日語。張部長回憶道:「留學日本是當時自己作出的選擇。日本不僅生活水平高,而且在學術方面,日本在有機化學等領域當時也都處於領先地位。」

在岡山大學,張部長的碩士和博士攻讀的都是藥學專業。他回憶說:「最初,日語和專業術語對我來說非常困難,但我努力堅持了下來。我的日本指導教授(岡山大學藥學部大和正利教授,現名譽教授)非常有耐心,特別注重培養學生,而不僅僅是追求眼前的成果。他是我真正的‘恩師’。 恩師不停地給我布置了在學會上發表研究成果的任務,以此來反復鍛鍊我的日語能力。每次學會發表結束後,我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日語能力有了明顯提升。我至今仍然非常感激恩師這種紮實培養人才的方法。」

獲得博士學位後,張部長加入了一家健康食品企業,從事天然物研究的工作。然而,他渴望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化學知識,便考慮換份工作。剛好在1998年,他在藥學專業雜誌上看到了JST的CREST(戰略性創新研究推進事業)的招聘廣告。這個項目由當時的放射線醫學綜合研究所的須原哲也博士(現為QST量子生命與醫學部門的部門長)領軍,研究的是「腦保護」。張部長申請成為該項目的博士後研究員。「能夠使用放射性醫藥品直接造福人類,使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並能夠立即看到實際效果,這對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張部長就是從那時開始從事放射性醫藥品研發工作的。

他先做了兩年博士後,又作為加速器的技術人員,並被僱傭為放射線醫學綜合研究所的任期職員。後來,他於2007年成為終身職員,並先後升任研究小組負責人和團隊負責人,之後晉升為先進核醫學基礎研究部的部長。現在他管理著大約60名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他表示:「我認為正是因為有優秀的員工,才成就了現在的我。我們部門有各類傑出的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我必須尊重他們共同工作。儘管我們有不同的思考方式,但我們有一個共同的使命,那就是研發藥物研發,使其最終能應用於臨床。」

title

張部長和工作人員在PET藥物自動合成模組的操作現場

憑藉PET藥物研發站在世界前列

張部長從事的是放射性醫藥品的研究和開發。在QST的研發項目中,放射性醫藥品分為診斷和治療兩大類。診斷類是用於腫瘤等疾病成像技術PET(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的放射性醫藥品。例如,在認知症的診斷中,向患者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標記後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會與被認為是認知症原因的β澱粉樣蛋白相結合,通過PET圖像可確認其位置。

治療類就是利用放射線的癌症治療藥物,通過將藥物注射進人體,直接照射體內的癌細胞來進行治療。張部長最初專注於診斷類的PET藥物的開發,後來也開始研發治療類藥物。

張部長回顧他的研究成果時說道:「PET藥物方面,在我們研究所裏,實際可用於臨床的藥物已經超過120種,其中70%以上與大腦有關。PET的研究對象隨著時代而變化,例如在1980年代,研究集中在精神分裂症等方面,而1990年代則主要研究失眠和焦慮症等。進入2000年代,重點轉向了認知症,如阿茲海默症等,最近又開始研究非阿茲海默症型認知症。在2000年代,我與其他研究人員合作開發的一種藥物獲得了專利,並將專利出售給了德國的一家公司。雖然最終這款藥物未能進入臨床應用,但對我來說,這是我的研發成果首次能用於社會。我們團隊開發的藥物中有大約10種最終進入了臨床。目前,我正在與腦研究的醫生合作,進行認知症診斷藥物的臨床試驗。」

QST開發的PET藥物和製造技術在全球處於領先水平。到目前為止,QST已經能生產128種放射性醫藥品,提供給臨床研究使用。而緊隨日本之後的美國和瑞典等國的研究機構最多的有數十種。1979年,放射線醫學綜合研究所(當時)在日本率先開展PET臨床研究,現在已開發出適用於各種認知症的藥物。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藥物,已經獲得了專利。目前該藥在日本、中國、美國等國都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

最近,認知症的治療藥物開發成為了一個重要話題,PET診斷藥品在認知症治療中也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PET檢查可以用來判斷是否可以給患者使用認知症治療藥物。而且,在什麼階段給患者使用治療藥物,對於治療結果也有很大的影響。大多數情況下早期用藥可能會產生效果,而一旦病情超過了某個階段,藥物可能就不再有效。使用PET診斷藥品,可以清楚地看到β澱粉樣蛋白等在何處累積以及病情的進展階段,因此作為診斷藥物受到了很高的評價。未來,認知症的PET診斷也有望納入醫療保險範圍。

此外,PET還被用作一般藥品開發的工具。例如,製藥公司在開發某種藥物的過程中,可以先使用PET來高效而準確地觀察藥物在體內的移動情況,例如藥物是否能到達頭部,是否從腎臟排出等等,以便順利地推進臨床研究。這方面QST已經在和製藥公司開展多項合作研究。

張部長表示,他在開發新藥的同時,也致力於從兩個方面來改善PET藥品,「一個是改進藥物的生產方法。通常的藥物即便花費很多時間來製造也無妨,而且也不用擔心輻射,但在製備放射性藥品時,如何在短時間内高效製造,並且實現低輻射製造,是非常重要的研發題目」。由於PET藥物使用的放射性物質的半衰期短,無法儲備,因此要在檢查前短時間内生產出來。「另一個是最適化已經製成的藥物的性質。有些藥物儘管在動物實驗中表現良好,但在人體臨床中則未必如此。當出現問題時,可能需要改變藥物的化學結構。例如,如果藥物不能很好地進入大腦,就需要嘗試對其進行改進,使其具有更好的親脂性結構等。」

但是,在使用放射性醫藥品來治療癌症的靶向同位素治療方面,目前日本則相對滯後,德國和美國等國家更為領先。在日本,相關設施每日處理的放射線量通常都有著嚴格的限制,使得放射性治療藥物的使用變得困難。張部長指出:「在臨床應用(放射性)治療藥物方面,日本稍顯落後,但在用於靶向同位素治療中最被看好的錒(Actinium-225)核素製備方面,日本開闢了一條獨特的道路。該技術正在考慮商業化,並受到全球關注。我認為我們的小型迴旋加速器製備錒的技術是世界頂尖的。」

關於研究成果的商業化,雖然張部長自己沒有加入初創公司,但他們開發的一些有潛力的研究成果已經得到初創企業的投資。QST採用的對策是,初創公司提供研究經費,同時優先獲得相關專利的使用權。

研究環境國際化以及國際人才流動

張部長表示,從接收外國人才的角度來看,QST在「國際化」方面領先於日本的一般社會,尤其是他領導的先進核醫學基礎研究部,在QST中更是國際色彩尤其濃厚的場所。張部長說道:「我們研究所是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教育基地,因此會定期接待來自IAEA的人員。光是我們部門每年就會來10個人左右,時間長的會待上一年,短的待上一週,各種形式都有。在QST,類似這樣的國際人員流動非常頻繁。我們部門有來自中國、越南、柬埔寨等不同國家的成員。尤其是來自東南亞的人員較多,這反映出日本在東南亞所處的重要地位。當這些人員返回自己的國家並發揮作用時,日本以及為他們提供指導的我個人都會受到稱讚,這是讓我感到非常高興的事情。」

title

張明榮部長表示,「藥品研發得到了眾多技術人員的支持」。

日本有著尊重學術的氛圍,能專心研究

張部長表示:「日本是我的成長之地,也是我的安身之處。從剛開始什麼都不懂,到後來適應了日本。對於認真對待學術研究的人來說,我認為日本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儘管日本社會也發生了變化,但仍然擁有能夠認真學習和專心做研究的環境。美國和中國的社會變化太快,有很多年輕人難以適應,導致各種社會問題和扭曲的出現。日本雖然也在一點點地變化,但還保留著對於學術的尊嚴和尊重。當然,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在日本雖然可以專心做研究,但另一方面,也有在速度上難以跟上世界腳步的問題。」

進一步國際化所面臨的課題

在進一步促進日本的國際化和國際人才交流方面,張部長指出了幾個問題。

首先是日本出國的人較少。他說:「我們研究所,每年都有出國交流的機會,但幾乎沒有人報名。在我年輕的時候,會覺得當然要去國外,但現在的年輕人總是追求穩定。日本的生活較為舒適和便利,他們覺得沒必要去國外受苦。我自己的孩子也這麼認為,說不出國在日本也可以過得很好。當然這也是一個社會成熟的表現。最近的疫情可能對人員出國也有些影響。此外還存在制度上的問題,例如,那些有僱用期限的工作人員原本職位就不穩定,出國回來後職位會不會有變,鑑於這些不安,他們無法出國。」

但在中國,很多學生都希望能出國留學,而且很多大學招聘教師的條件之一就是至少有3年以上的博士後經驗,海外經歷成為職業發展的必要條件。這一點與日本有著很大區別。

正如前面曾提到的那樣,儘管QST在積極推動接納外國人,但從日本整體來看,仍然存在困難和問題。特別是日本的大學等機構的終身職位制度對外國人來說門檻比較高。此外還有語言和住房等問題,外國人在日本生活還有較大的困難。

研發技術的傳承是我的使命

在被問及未來展望時,張部長表示:「目前我還是打算繼續在日本工作。」

接著他又說道:「目前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技術的傳承。我所在的部門是支撐著最先進研究的基礎組織,不僅需要研究人員,還需要熟練的技術人員的支撐。就像剛才我在研究室裏向您展示的PET藥物自動合成模組的那樣,最初是我自己打衝孔口板自己製作的。但是最近已經沒有人這麼幹了,都是使用現成的模組。然而,這種轉變可能會阻礙創新。所以我經常對剛來的年輕人說,不要怕髒怕累,自己打衝孔口板親手做一個簡單的合成模組,從中學習基本原理,然後再進行研發工作。

「支撐著我們部門的主要是技術人員,他們更像是過去的工匠。沒有他們就沒有技術。毫不誇張地說,這些技術支撐著日本社會。一般來說,對於研究人員來說,不在這裏工作還可以去其他地方,沒有某個研究人員整個組織還能繼續存在。但如果失去了技術人員,研究組織的根本就失去了。如何將這些技術傳承給年輕一代,我認為這是未來需要我多付出精力去做的事情。

「當然還要繼續改進我們已經開發出來的藥物,與製藥公司進行各種合作,回饋社會。同時我也覺得,提高技術水平和效率,與時俱進,是時代賦予我未來的任務。」

title

QST張明榮部長(右)與採訪人樋口義廣/JST參事(全球戰略事務總監)

2023年8月30日採訪於千葉市稲毛區QST本部
採訪人:JST全球戰略事務總監 樋口義廣
編輯:JST客觀日本主編 曹暉

張 明榮(Zhang Ming-Rong)

PROFILE
張 明榮(Zhang Ming-Rong)

國立研究開發法人 量子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QST)量子醫科學研究所先進核醫學基礎研究部部長
1985年畢業於中國藥科大學。1986年作為中國政府公派留學生前往日本岡山大學留學,獲得藥學專業碩士和博士學位。畢業後在一家企業工作了大約4年半後,於1998年進入QST成為博士後研究員。2007年成為QST的終身職員,先後擔任科研小組負責人和團隊負責人,目前擔任先進核醫學基礎研究部的部長,領導著大約60名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

 

【QST概要】
國立研究開發法人 量子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QST)
在「通過量子科學技術等實現永續發展的未來社會」的基本目標下,重點推進量子技術創新研究、量子醫學與醫療研究、量子能源研究、量子束研究。是日本量子科學技術研究領域的核心研究機構。

QST首頁 https://www.qst.go.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