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櫻花科技計劃的結緣,完全是個意外,而這個意外,卻又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2019年初到勝尾寺拜年
在當年衆多的櫻花科技計劃參與者中,無論當時,還是現在,我的出現看起來都顯得像個意外。印象裏那次交流機會是從山東省派發下來的,大多數參加的同學都是理工科競賽獲獎或有所發明的同學,年級也高。而我雖說算得上喜歡理科但獲獎什麼的是沒有的。
那一年我才上高一,和隔壁班的劉逸飛等一些同學策劃和舉辦了學校的第一屆科技創新藝術節。設計比賽專案、做道具、搞場地、張羅開幕式晚會等等,都是我們自己動手做起來的,學校可能也是看重了這點,讓我和劉同學破格參加了由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主辦的櫻花科技計劃。
大連理工大學將參加過櫻花科技計劃同學的感想彙總成集,出版了這本《漂洋過海來看你》
第一次去日本,其實也是第一次出國。去之前還怪緊張的,當時半點日語不會,英語同齡人算好的,但遠遠不到能聽懂科技英語的地步。而且當年抗戰時期,家鄉山東備受侵擾,家裏人對日本雖不至於盲目貶損仇視,但要說喜愛嚮往那是絕不會有的。我則是好奇,覺得機會難得。長輩們也沒反對,說眼見爲實,自己去看看最好,銘記歷史,也要面向未來。
飛機落地東京,夜晚乘公車開上東京灣的高架,我貼在車窗上看外面的車水馬龍,有新奇,但沒有太多的異國他鄉的感覺——都是黑頭髮,黑眼睛,黃皮膚。去淺草參觀時,我還被當成了日本人。除了語言不通,日本人看上去,跟我們也沒什麼不同。當時的我被這種奇妙的熟悉感包裹着,忽然就放鬆了。好像是從未見過的遠方親戚,生疏有,但是親切也油然而生。
當年去參觀學習的具活體內容已經記不清太多了,只剩下一些零零碎碎的畫面。記得得知能聆聽諾貝爾獎得主講座時的驚訝;記得迷路東京捷運找不到京王新線茫然無措時,得到了陌生人透過肢體語言溝通的主動幫助;記得未來館中的巨大地球,我們都是其上渺小一個,我們離彼此也並不遙遠。那時候總是不願入鏡拍照,最後也只在櫻花科技計劃網站的一張大合照上,姑且能辨認出我模糊的臉龐。
2014年8月參加櫻花科技計劃
這次櫻花之行對我的影響在當時並沒有立刻體現出來,沒有讓我馬上就想去日本留學或者想投身科研,這些對當時的我來說都還太遙遠,我只是將這段不錯的回憶保存下來,然後平淡地繼續操作我的高中學習生活。直到高三參加外語類保送考試,錄取到大連理工大學可以在英日俄之間選專業時,突然想起自己曾經去過的那個一衣帶水、隔海相望的國家。覺得自己的未來若是與它相關,應該還不錯。再加上大連理工大學日語專業的師資力量非常強,最重要的是交流機會極其多,沒有太多糾結,選專業就選了日語專業。
打基礎的程序不堪回首,大連理工大學的老師細緻嚴格,外教課多,對我們的引導作用非常顯著。最初前兩年裏,從五十音圖開始學,漸漸的到能因應日常會話,再到能夠參加一些花見(賞花)、日本祭這樣簡單的活動。到了大二,就能參加管理義工團隊,策劃活動日程,協助國際處接待日本大學訪問團等涉外活動了。課餘時間還在老師的指導下成立了日語劇團。
劍道體驗 |
大一時花見(賞花)活動 |
接待城西大學訪問團
也是因爲這些大大小小的經驗,再加上絕佳的好運:這一年大連理工大學日語學院新簽下了與大阪大學外國語學部交流的專案,我以面試第一的成績逆襲總排名,得到了去大阪大學交流一年的機會。
2018年9月25日,我再一次踏上了日本的土地,不過這一次,不像以前那樣事事都有人給你安排好,而是要自己獨立應付了。剛開始連公車都坐不明白,搞不明白下車時要投多少錢,電車也曾錯上特急坐過站。後來漸漸地習慣自己做飯,自己出去旅行,定期去寄宿家庭那邊拜訪,還認識了來自海外的新朋友,在大阪北部山區的生活母體適應良好。我還打了兩份工,要乘公車40分鐘去到市中心。在小餐館能看到日本生活的百態,在大酒店則目睹結婚儀式的人生重大場面。我總是忍不住好奇地暗中觀察他們,總是忍不住地跟着喜悅,結婚披露宴上聽着新娘念給父母的信,也總是忍不住感動得想哭。後來我用自己打工兩個月攢的錢做旅費和朋友一起去北海道跨年,在上富良野捧着免費發放的豚汁,看隊伍散開燒出「北大文字」,篝火噼啪,煙霧花璀璨,瑞雪紛紛,邁向新年。
遊北海道祕境車站小幌
北海道的冰雪是我最深的印象
在日本的這一年裏,我學着入鄉隨俗,像日本人一樣學習、生活,在這種沉浸式體驗中,會潛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去理解日本文化的精神核心。不再是匆匆一瞥的驚豔,而是在深入瞭解中,建立更加全面的認識。而且不僅是對日本的認識,在日本與中國的異同對比中,我也得以重新認識了自己的祖國。我想知己知彼,才是友好交流、共識與共進的基石。
這一年,我也一直在以各種形式參與中日交流。2018年11月在神戶舉辦的第五屆中日教育交流會,母校的郭校長來日本簽署了《淡路島宣言》,我也作爲臨時翻譯參與了大會。12月新一屆日本文化研習營到關西時,我去嵐山與他們會合,在周總理詩碑前重溫了關於中日建交的小故事。
2019年的春天,我聽說了四月底將要在大連理工舉辦中日學生交流大會的消息,三百名日本大學生要來訪,其中137名同學選擇參加外語學院的異文化交流專案,然而外院每年日語系人數不過三十餘人,大三還大半都在日留學之中,即便加上英語系、俄語系的義工仍不夠,還從日語強化班補充了人手。我想,多一個人多一份力量,又正逢春假,我得回去幫忙。於是假期暫停打工,自費買了機票,返回了大連。
自費返回母校,爲中日交流大會做義工
也是在這次交流大會上,我得以與櫻花科技計劃的兩位元老——衝村先生和米山女士重逢。2014年我參加櫻花科技計劃的時候,正是米山女士帶隊,她與我們一直同喫同住了一週多,期間受到了頗多的照顧。幾年後米山女士也曾來大連理工開過櫻花科技計劃的宣講會,但當時由於自己時間衝突未能見面。5年過去,回想當時米山女士對我們的悉心照顧,我一直在尋找機會,希望能當着他們的面,表達我內心的這份感謝。這份感謝,是對米山女士,更是對改變了我人生軌跡的櫻花科技計劃的一份感恩。
中日交流大會起動儀式。後排右二爲米山女士,右四爲衝村先生,後排最右邊的那個是我
櫻花科技計劃,是在我心中最初埋下的那粒種,最初火花點火感動的那點星火,最初掠過心扉的那陣清風,可以說是櫻花科技計劃,幫助我確定了未來的航向,使我能成爲現在的我。
2019年11月,我再次來到日本,參加櫻花科技計劃五週年紀念大會。在大會上,面對滿場的聽衆,我說將來要報還恩情,反饋中日交流事業。這並非是爲了引人注目的噱頭或口號,我保證那是發自肺腑的真情實感。一直以來,我受益於中日交流的成果,藉助櫻花科技計劃的平台,在國家和學校提供的無數次交流機會和資金的扶持下得以不斷成長,這些無不是無數師長和前輩透過數十年間雙方的不斷努力爭取來的。而我不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開拓了視野的一隻小小鳥。飲水思源,我這一滴水,也想投入中日交流的大潮中,盡力壯大之,使其成爲滾滾洪流。
在櫻花科技計劃五週年紀念大會的體驗分享會上,我發表的主題是感恩
這些年因爲與櫻花科技計劃的這份機緣,使得我始終忙碌在中日交流的幕後和前線。我因此收穫了許多感動並飛快地成長,所以就更加期待自己能爲今後的中日交流獻出微薄的力量。也許我只是個會點日語的「無用之人」,但即便如此,我仍然心懷感恩,渴望盡我所能——哪怕做不了中日友好交流的橋樑,能做這橋樑的一塊磚石也好。
櫻花轉瞬即逝,但卻歲歲常開。我很期待下一個5年、10年、50年後,我與櫻花,還會有許多說不盡的故事。
文/照片 徐依馨(大連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編輯修改 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