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日本大地震十週年之際,日本政府的地震調查委員會於3月9日舉行會議,發布了委員長平田直的見解:(日本)東北地區太平洋海域地震(東日本大地震)的餘震區域以及包括內陸在内的周邊區域可能會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内繼續遭受強烈的地震和海嘯襲擊,需要注意。

地震調查委員會委員長平田直
地震調查委員會指出,除了10年前引發大地震的板塊邊界「日本海溝」外,靜岡-南九州海域的南海海槽、北海道以東海域的千島海溝以及神奈川縣海域的相模海槽也有可能發生大地震。日本警察廳的調查數據顯示,東日本大地震造成15899人死亡,2500多人失蹤。地震調查委員會借著人們回憶這次戰後最嚴重的天然災害的機會再次強調:大地震隨時都可能發生。
平田委員長指出,從巖手縣海域到千葉縣以東海域,日本東北地區太平洋海域地震的餘震活動一直在這個廣闊的範圍(餘震區域)内持續。每年發生的地震次數持續高於10年前。另外他還提到了2月13日福島縣海域發生的芮氏(M)7.3級的大規模餘震,表示在餘震區域,預計短期内會繼續發生這種程度的地震活動,餘震區域和包括內陸在内的周邊區域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内仍會發生大規模地震。

日本東北地區太平洋海域地震之後發生的大規模地震及震源的位置(〇)(圖片由氣象廳及地震調查委員會提供)
2004年蘇門答臘島北部以西海域發生了大地震(印度洋大地震:M9.1級),3個月後發生M8.6級、約2年半後發生M8.4級、約5年半後發生M7.8級、約7年半後發生M8.6級、約11年後發生M7.8級的大規模地震,平田委員長以此為例,指出日本東北地區也可能發生比2月份更大規模、更嚴重的地震。
地震調查委員會的數據顯示,在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約1年的時間裏,地殼向東移動了77釐米、下沉12釐米、隆起17釐米。最近1年依然觀測到地殼向東移動5釐米、隆起6釐米(後效變化)。地震調查委員會強調,雖然隨著時間的流逝,後效變化整體變得越來越小,但還沒有恢復到地震前的狀態。
關於南海海槽大地震,地震調查委員會預測30年内發生M8~9級特大地震的機率為70~80%。據日本中央防災會議防災對策推進研討會議估算,在東日本大地震央,海嘯淹沒區域的人口約為62萬人,而南海海槽大地震將達到約163萬人,預計死亡失蹤人數將達到約32.3萬人,有必要通過提前採取徹底的防災對策來減少傷亡人數。
【相關鏈結】
日本地震調查委員會「平成23年(2011年)東北地區太平洋海域地震’後的地震活動評估」
日文:JST Science Portal 編輯部
中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