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空監測災害的技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用大量小型人造衛星在太空中構建像「星座」一樣的聯動網也已出現,海外的初創企業實現了發生災害後可在數小時内監測到災區情況的系統,目前正在利用該系統建立快速掌握災情的體制。

使小型衛星聯動實現有效觀測(圖片由ICEYE提供)
2022年1月,美國Space X公司從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太空基地發射了一枚搭載約100顆人造衛星等的火箭。其中兩顆來自芬蘭提供水災衛星數據的初創企業ICEYE。
ICEYE迄今為止已經發射了16顆小型衛星。利用名為「合成孔徑雷達(SAR)」的裝置,無論白天還是夜晚,即使有雨雲等也能高精度觀測地面的漫水狀態。從衛星運行到觀測和數據分析均由該公司獨自負責,並能快速為其主要客戶的全球保險公司和政府機構估算損失情況。
使大量而非單獨一顆衛星分佈在地球周圍能進行更有效的觀測。這種衛星聯動網在英語裏也被稱為「星座」,與覆蓋全球的通信網一樣,在災害領域也備受關注。
ICEYE内部有氣象專家,負責日常監測洪水等情況。利用衛星聯動網,日本目前每天平均可以對一個地點進行5~6次觀測,約4小時觀測一次,能在災害高峯過後1~2天内提供數據。
該公司2022年計劃再發射數顆衛星。負責ICEYE日本業務的渡部浩平表示:「屆時將能以更高的頻率進行觀測。」
ICEYE還從2020年開始與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公司合作,負責日本的水害觀測。有效發揮作用的事例是2021年夏季靜岡縣熱海市發生的暴雨和山體山崩災害。ICEYE通過試驗觀測到了山體山崩的數據。收到數據的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公司「得以及時掌握房屋的受損情況並辦理賠付手續」(負責人)。
當災害發生時很難進入災區,確認當地的情況通常需要一定的時間。ICEYE與東京海上控股公司2022年2月宣佈締結資金合作關係。目標是進一步加快從衛星運行到分析和數據應用的一系列流程。
日本也有利用衛星星座進行災害監測的初創企業。九州大學創辦的QPS研究所(福岡市)2019年和2021年均成功發射了小型衛星。該公司計劃2025年以後運行36顆SAR衛星,以10分鐘一次的高頻率進行觀測。
從事小型衛星開發的Synspective公司(東京江東區)也於2022年3月1日發射了兩顆技術示範衛星。計劃2020年代後半期合計發射30顆SAR衛星。防災準備工作不僅侷限於地面,在太空中也在穩步推進。

通過提高衛星性能可進行高精度觀測(恆河流域的三角州,圖片由ICEYE提供)
深化與客戶的合作至關重要
東日本大地震讓人強烈認識到了利用人造衛星掌握災情的有效性。地球觀測衛星通常沿南北方向飛行。在太平洋海域的南北方向大範圍引起海嘯的大地震,是衛星展示其資訊收集能力的一個好機會。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陸地觀測技術衛星「大地1號」在觀察水淹地區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地1號從2011年3月12日早上開始緊急觀測,截至4月獲得了600多張圖像。然而,在當時「利用衛星掌握災情的印象還沒有在客戶中樹立起來,分析方需要進行推銷」。負責JAXA衛星數據分析的一般財團法人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Center(東京港區)的古田龍一組長如是說道。
「大地1號」衛星已於2011年結束運行,目前正在運行的是「大地2號」衛星。利用衛星進行災害監測已成為普遍現象。然而,仍有改善的空間。「為了更迅速地提供數據,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化衛星運行、分析和客戶三方之間的合作」(古田)。
捕捉到2022年1月南太平洋湯加海域發生的海底火山噴發情況的衛星圖像還通過SNS(社群網站)等廣泛傳播到了普通公眾的手中。為了進一步利用衛星數據,還需要全社會針對利用倫理進行討論。
日文:松添亮甫、《日經產業新聞》,2022/03/11
中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