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文科省委員會探討科學復興:將日本打造為國際人才環流樞紐需要國民的理解

2025年10月14日 政策

為實現科學復興,需採取哪些具體的舉措?日本文部科學省設立的專項委員會正就此展開討論。

委員會提出,科學復興的關鍵在於通過建立人才與資金的良性循環機制以及可持續發展環境,創造能夠持續產出契合時代、著眼未來的新智慧,進而恢復日本在科學能力以及基礎研究領域的國際優勢。

title

日本文部科學省辦公大樓全景

要使得日本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不僅在國際學術界,更要在各國政府與私營企業中持續獲得認可。當各方尋求突破時,會自然想到「去諮詢日本的研究人員」;鼓勵日本研究人員積極走出國門活躍於國際舞台,同時吸引海外多元化的優秀人才匯聚日本,使日本成為動態國際人才環流的主要樞紐。

為此,需要鼓勵開拓並引領新的研究領域,持續產出具有獨創性與多樣性的研究成果,在緊跟國際前緣研究動態的同時推動研究創新,承擔基礎研究與學術研究的核心角色,並持續發展與完善對國內外人才及新一代研究者具有吸引力的環境。此外,必須全面構建包括與產業界合作在內的,將新知識轉化為創新成果的機制。

有委員提出,為構建國際化科研環境,需要擴充研究經費至足以從研究費中支付研究生和博士後薪資的規模。該委員指出:「前些天遇到兩位想來日本的大學生,被問及薪資制度時,我卻無法立刻給出答案。」另有委員指出:「若為科研人員提供薪資,就需要求其產出與之匹配的勞動成果,即研究成果,這一視角也不可或缺。」

應完善行政支持與設備訪問權限,並在此過程中構建有效利用國立研究開發法人等機構的機制。關於評價體系,有意見認為需定義與傳統不同的新評價指標,例如科學在公眾中的信任度、在媒體上的曝光度等。也有提議認為,應構建相關機制——通過主辦國際會議,將會議中產生的合作研究等發展為日本主導的國際合作項目。

推進這些舉措需要財政支持,而獲得支持的前提是政治家與國民的理解。會上也有聲音指出:「雖然大家普遍認為科學很重要,但很多人並不清楚科學具體重要在何處。包括中小學教育在內,我們都需為此付出努力。」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