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日本人對中國的意識調查」結果分析:通過對話克服「記憶的延續」

2025年04月21日 交流

笹川平和財團笹川日中友好基金發佈了《日本人對中國的意識調查2024分析結果報告書》,報告指出,若要改變近年來持續固化的日本人對中國的看法,加強交流與持續對話至關重要。報告書特別強調,為減少導致日本人看法持續固化的因素之一——「記憶的延續」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除經濟和文化交流外,還需在外交和安全保障這一日本人最關切的議題上展開充分對話來消除懸疑。值得注意的一大成果是,自2022年以來已進行了3次的「日本人對中國的意識調查」,首次明確了日本社會在對中國的認知上存在的代際差異。

title

4月3日發佈的《日本人對中國的意識調查2024分析結果報告書》,是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園田茂人教授針對笹川日中友好基金去年11月發佈的最新調查結果進行的詳細分析。本網站也曾在2024年11月以《【調查】73.1%的日本人對中國無親近感,與對美國、韓國、臺灣差別鮮明》一文進行過介紹。以下是主要內容。

「相比美國、韓國、臺灣,中國大陸在親近感和關注度上持續墊底且三年來無顯著變化」;「認為日中關係不佳的比例回落至2022年水平,呈現觸底態勢」;「在今後對中國交往的方針方面近兩年來幾乎沒有變化,評價略趨負面」;「不信任中國媒體的比例始終高於70%」。

title

圖1 對中國親近感的變化:2022-2024年
(數據來自笹川平和財團《日本人對中國的意識調查2024分析結果報告書》)

title

圖2 對日中關係評價的變化:2022-2024年
(數據來自笹川平和財團《日本人對中國的意識調查2024分析結果報告書》)

中國的快速發展讓日本人的認知產生代際差異

園田教授的分析結果所強調的「本次調查的最大貢獻」,是「發現了中國的快速發展讓日本社會對中國的認知出現了代際差異」。「日本高齡群體雖然更關注中國政治經濟並掌握較多知識,但正因如此,他們對中國的變化傾向於持否定態度,進而消極看待日中關係」。園田教授表示這樣的結果「出乎意料」。

對於這一出乎意料的結果,園田教授分析認為:「目前60多歲的一代人在20多歲的時候對中國印象模製,當時正值日中關係的蜜月期。當時人們曾期待改革開放能讓中國的政治和經濟發生變化,也一直關注著中國的政治和經濟發展,並預期會有更好的日中關係。然而,後續中國的變化背離預期導致其對中國的態度轉冷。而現在30多歲的人在他們20多歲時,中國的經濟實力已經超過了日本,他們沒有經歷過日本在經濟上領先中國的‘美好舊時光’。並且,他們不像高齡人群那樣一開始就對中國抱有強烈期待,所以也不會感到失望。」

與華人接觸帶來的影響很複雜

本次調查凸顯出的另一個事實是對「內觀中國」的評價所發生的變化。園田教授指出,「內觀中國」的一個重大變化是,改革開放以後,從中國移民到日本的人數增加,2007年,華人人數超過了長期以來在戰後佔最大比例的韓國和朝鮮籍群體,躍居首位。此外,從與日本男性結婚的外國女性的國籍分佈來看,2009年中國籍女性超過了自1990年以來一直高居首位的菲律賓籍女性,並持續至今,這也令人們注意到日本國內中國籍人口數量不斷增加的現實。

約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接觸過華人,三分之二的人則沒有接觸過。園田教授認為引人注目的是,調查結果顯示,這兩類人群的回答結果存在顯著差異,而且這種差異並不單一。對於「日本社會應該積極接納中國移民」和「為了改善與中國的關係,日本國內的華人應該更多地發揮作用」這兩個問題,有過與華人接觸經歷的人,給出肯定回答的比例高於沒有接觸經歷的人。另一方面,對於「無論是否擁有日本國籍,華人往往更傾向於支持中國而非日本」和「華人也應該遵守日本的慣例和規則」這兩個問題,同樣是有接觸經歷的人給出肯定回答的比例更高。

從這些結果可以看出,與在日華人有接觸的群體,雖然更傾向於接納並希望其發揮作用,但同時對反對多元文化共生理念的觀點也表現出了更高的認同度。這表明日本人與華人的接觸造成的結果並不單一。

此外,對於「中國增強軍備,日本必須加強防範」和「當前中美對立,日本應站在美方」這兩個問題,調查結果顯示,有過與華人接觸經歷的人回答「認為應該這樣」的比例更高。園田教授指出:「僅僅因為在日本國內與華人有過接觸,並不一定會使人變得親華。相反,那些表現出不親近中國態度的人,更多的是有過與華人接觸經歷的人。」

title

圖4 按是否接觸過華人劃分的對華人評價差異
(數據來自笹川平和財團《日本人對中國的意識調查2024分析結果報告書》)

title

圖6 按是否接觸過華人劃分的日中交往方針的差異
(數據來自笹川平和財團《日本人對中國的意識調查2024分析結果報告書》)

通過交流和對話改變對中國的看法

園田教授用「記憶的延續」這一概念來解釋調查結果所反映出的日本的現狀。他指出,老年人不僅會將年輕時形成的對中國的印象延續至晚年,而且還傾向於從這種印象出發來審視當下的中國及日中關係,因此,日本國內對中國的看法會因年齡和代際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具體表現為:

「近年來,日本人對中國的認知沒有發生大的改變。這不僅是因為沒有發生足以重新框架日本人對中國認知的重大事件,還因為‘記憶的延續’的情況依然存在。儘管有中國赴日人員增加等‘內觀中國’因素的變化,使部分群體對‘外觀中國’的評價略有改善,但也觀察到某些反效果現象,這些變化尚未形成認知轉變的觸媒。」

此外,園田教授還提出今後需要日本人深化交流,並給出如下建議:「正視對日中關係評價的特點,除經濟和文化交流外,還需在外交和安全保障這一日本人最關切的議題上展開充分對話來消除疑慮,減輕‘記憶的延續’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至關重要。」

與對韓、臺、美的看法差異顯著

「日本人對中國的意識調查2024」是繼2022年、2023年之後的第三次調查,本次調查於去年8月19日至25日以網路問卷形式,面向居住在日本國內的3000名15歲~89歲的男女進行實施。該調查還詳細詢問了對韓國、臺灣和美國等其他國家與地區的親近感和關注度,以明確與對中國大陸看法的差異。在詢問對各個國家和地區是否有親近感的問題中,回答「有親近感」和「比較有親近感」佔比最高的是臺灣,為63.5%。其次是美國49.3%、韓國26.4%,凸顯對於中國大陸的7.3%這一數字之低。回答「沒有親近感」和「比較沒有親近感」的比例方面,韓國為48.8%、美國為18.5%、臺灣為15.5%,中國大陸的73.1%同樣差異明顯。

在詢問對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關注度的問題中,回答結果也存在很大差異。回答「非常關注」和「比較關注」比例最低的是中國大陸,僅為26.4%。回答「完全不關注」和「比較不關注」的比例合計超過了半數,達到51.7%。關注度最高的是美國,回答「非常關注」和「比較關注」的比例合計為61.5%(後者16.0%)。其次是臺灣為56.1%(後者19.9%)、韓國為37.2%(後者39.1%),均高於中國大陸。

在評價與4個國家和地區的關係時,日本民眾對日中關係的嚴峻看法尤為醒目。認為日中關係「良好」和「比較良好」的合計僅為3.3%。認為「不好」和「比較不好」的合計高達75.5%。認為日臺關係「良好」和「比較良好」的合計為63.7%,日美關係中該比例為51.9%,與日中關係的差異尤為顯著。認為日韓關係「良好」和「比較良好」的合計為19.3%、「不好」和「比較不好」合計為43.4%,與日中關係相比也存在明顯差距。

此外,在多大程度上信任各國和地區媒體對日本的報導的調查中,差別也很顯著。對中國媒體的報導「信任」、「比較信任」的合計僅為5.8%。「完全不信任」、「比較不信任」的合計高達77.8%。相比之下,臺灣(「信任」和「比較信任」合計為53.4%,「完全不信任」和「不太信任」合計為25.1%)、與美國(前者47.4%、後者34.1%)的差距很大,與韓國(前者17.8%、後者63.8%)相比也有較大差距。

日文:小岩井忠道(科學記者)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相關網站】
笹川平和財団笹川日中友好基金 日本人對中國的意識調查2024」分析結果報告書
笹川平和財団笹川日中友好基金 日本人對中國的意識調查2024

【相關報導】
2024年12月10日 【調查】中日聯合民調顯示中國對日印象急劇惡化,對日持好印象的中國人僅為12.3%
2024年11月22日 【調查】73.1%的日本人對中國無親近感,與對美國、韓國、臺灣差別鮮明
2024年01月29日 日本對中國、俄羅斯的親近感降至最低,對美韓歐印東南亞的親近感上升
2023年10月18日 中日聯合民調結果公佈,兩國民眾彼此印象均惡化
2023年02月20日 日本內閣府調查:日本人對中親近感進一步下降,對俄也惡化
2022年12月09日 中日聯合民調顯示超7成民眾期待經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