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師生赴日參加由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組織的日本・亞洲科技交流項目 「櫻花科技計劃」 後,記錄的觀感。在此特別推薦給讀者。
2019年2月20日至25日,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8名研究生在魏澤崧副教授帶領下,共同赴日本神奈川大學(Kanagawa University)參加了由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組織的「櫻花科技計劃(Sakura Science Program)」項目,以「日本近現代建築文化」為主題,開展了為期近一週的中日雙方學術交流與合作活動。

訪日一行在神奈川大學校門前合影
本次項目的日本合作高校為國内著名的神奈川大學,它位於日本神奈川縣橫濱市。2月21日,中日雙方團隊師生首次於校内會面,得到了國際交流處和建築系師生的熱情接待,互相交換伴手禮並合影留念,當日上午還在内田青藏教授、須崎文代老師,以及工作室研究生的帶領下,對神奈川大學的校區和建築學科工作室進行參觀。

與内田青藏教授等合影
2月21日下午,北京交通大學和神奈川大學師生齊聚神奈川大學3號會館,就此次活動主題開展了學術講座交流。首先,由在日本享有盛譽的神奈川大學建築系内田青藏教授進行了《橫濱的歷史與建築遺產》的主題講座,通過介紹橫濱的近現代歷史發展,講述了橫濱歷史建築風格與建造方式的演變和特點,並結合實際建築案例展示了橫濱古典建築、現代建築與災後重建建築並存的獨特城市建築風貌;介紹了橫濱近現代建築的保護方法與構建理念,併同現場師生展開熱烈交流與討論。

傾聽内田青藏教授「橫濱的歷史與建築遺產」講座
隨後,團隊的學生代表也向中日師生介紹了自己的研究課題,展示《承德避暑山莊清代盛期原貌複原設計研究》的研究生系列論文成果,並得到了日方師生的關注與稱讚。最後,由項目負責人——北京交通大學魏澤崧老師給中日雙方師生帶來了有關《古代雨水利用對現代海綿城市建設的啟示》專題講座,通過總結中國古代雨水收集利用的智慧,分析其在現代雨水收集利用中的應用,並結合實際建築和景觀案例,展示海綿城市的實務成果。在講座過程中,中日師生分別結合自己的研究經驗,就講座内容同對方進行了深入交流,大家紛紛表示通過討論學習收穫頗豐。中日雙方交流講座結束後,由内田教授為同學們安排了對神奈川建築與都市設計的考察,根據教授的作業要求北京交通大學師生將於活動結束時,以PPT形式向神奈川大學彙報展示此次活動的研究成果。

内田青藏教授聽取中方師生發表研究課題
2月22日一早,中日師生在内田青藏教授的帶領下,開始了橫濱城市近現代建築的實地調研工作。雙方師生對橫濱市關内站至城市港口區域的代表性建築進行考察學習,沿途參觀了橫濱市政廳、舊日本棉花橫濱支店、神奈川縣廳等多處著名建築。内田青藏教授向大家介紹了橫濱歷史建築的典型設計風格,提出了當地新舊建築共存的獨特設計模式:即將建築遺產活用,通過加建結構、外立面設計等手法,使新舊建築完美融合。此外,團隊還參觀了位於港未來的「冰河丸」客船,這艘歷史著名客船於1930年建成,並於1960年改造,全面展示了當時先進的造船技術及奢華的客船内部裝潢風貌,同學們紛紛對這艘「漂浮在海上的文化遺產」表示驚嘆。當日下午,團隊參觀了馬車道沿途的神奈川縣立歷史博物館等建築,瞭解了沿街與馬車道文化相配對分組的景觀小品;同時,還參觀了濱海的紅磚倉庫以及橫濱國際碼頭,實地感受到日本神奈川特色的都市計畫設計、獨特的建築保護與傳承理念,以及精緻的景觀設計手法。


中日師生參觀橫濱代表性建築
除了橫濱城市建築的調研,日方師生還帶領我院師生共同前往東京,參觀當地特色建築。2月23日,雙方團隊抵達東京,參觀了被譽為「全亞洲藏品最好的西洋美術館之一」的國立西洋美術館。該美術館分為本館、新館和企劃展示館,其中本館是由法國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於1959年主持設計建造的,於2016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此行適逢國立西洋美術館開館60週年,屆時正在舉辦《勒·柯布西耶紀念特別展》,我們也有幸藉此次學習之機觀看了展覽,感受到國立西洋美術館的建築現代設計風格和大師柯布著名的設計與繪畫作品,令人受益匪淺。當日下午,内田青藏教授不辭辛苦,親自帶領中方團隊成員參觀了美國現代建築設計大師萊特設計的女子中學「自由學園建築」,帶領大家詳細參觀講解了建築外觀、室内外設計,以及學園的結構設計,分析學園建築的歷史沿革與結構構造。為了讓同學們更深刻地理解該建築的結構做法,内田青藏教授還親自在狹小的閣樓向同學們展示講解了其房頂的材料與構造,教授兢兢業業、認真負責的授業精神著實令我們敬佩。

内田青藏教授親自在狹小的閣樓講解了房頂的材料與構造
短短兩天的城市建築調研結束之後,中方師生便全力投入到研究成果展示的工作環節之中。2月24日,來自北京交通大學的8位研究生組成了4個小組,結合前幾日的神奈川縣等地區調研記錄進行分析討論,以PPT的形式提出了自己對日本城市、建築的思考和看法,並與日方師生進行探討和交流。在成果彙報過程中,第1、2小組的彙報以歷史建築發展為主題:第1成分享了「關於西方建築文化影響下的建築形式趨同化探討」思考成果,並與日方的内田青藏教授、須崎老師展開了現場交流,探討中日兩國對歷史建築改造設計思想的異同點;第2組彙報的主題是「歷史建築的空間置換與功能活化」,分析大部分歷史建築内部都被賦予了新功能,並採取新的空間使用手法,提出「尋找恰當的用途」這一方式應當成為歷史建築改造非常重要的前置條件。




全體團員分組討論對日本城市、建築的思考
第3、4組的研究則更具有個性化,分別從景觀細部設計及建築性格角度探討橫濱的建築。第3組主要從街道景觀要素、特徵及雨水排放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橫濱市建築周邊街道的景觀設計優缺點;第4組則運用了比較感性運動的研究方法,結合每棟建築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將其比作一個承載著故事的容器,拋開建築本身的建造、空間等物理可用能屬性,討論它們在漫長曆史發展中所形成的不同性格。每組彙報結束後,内田青藏教授都會提出相應的問題,請同學們做出專業解答,須崎文代和魏澤崧老師也結合彙報内容提出了個人觀點,和同學們進行熱烈的討論交流。整個交流彙報工作群組織的引人入勝、嚴謹有序,通過内田教授的講解分析,同學們都對日本建築的歷史和保護方法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城市發展建設中「共存」觀念的重要意義。
最後,神奈川大學的内田青藏教授對每組同學的彙報内容進行了總結,並向彙報的同學提出表揚,讚揚同學們在短暫時間內積極努力所完出的研究與思考。北京交通大學的魏澤崧老師也向日方師生表達了謝意,感謝日方為中國的青年學子們提供瞭如此寶貴的學習機會,學生們本次活動收穫很大,有力地促進了中日雙方高校間的研究和交流。
彙報結束當晚,中日師生在神奈川大學附近的中餐廳共進晚餐。席間,内田青藏教授親自為中國團隊師生頒發憑證和紀念品,並與每位成員合影留念。同學們內心激動不已,紛紛對内田教授表示感謝,與大家分享了各自在此次活動中的感受。晚餐結束後,雙方師生集體合影留念,互道珍重。

告別晚餐大家很感動
2月25日上午,在日方同學的帶領下,開始了此次活動的最後一個行程:參觀橫濱三溪園。三溪園作為日本著名的古建築博物館,非常具有參觀與研究價值。沿著觀賞路線,同學們參觀了很多歷史保留下來的日本古建築,並感受到了日本園林設計的美學思維。至此,本次櫻花科技計劃活動圓滿結束,25日下午,中方師生順利返程。
本次櫻花科技計劃活動,使同學們不僅在學術方面同神奈川大學的師生進行了深入交流,在建築學科方面為自己未來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考和新思路;同時,也對日本的都市文化有了深刻的領悟。通過瞭解橫濱城市的發展歷史,使師生們對其建築設計風格與文化融合的發展有了更深的感受和理解,更是在短短學習歷程中與神奈川大學的老師和同學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最後,感謝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對本次項目的大力支持,以及神奈川大學國際交流處、建築學科部内田青藏教授、須崎文代老師等團隊成員對此次櫻花計劃的精心準備與熱情招待,同時也期待北京交通大學和日本神奈川大學之間今後更進一步的合作。
最後介紹一下「日本•亞洲青少年科技交流項目」(櫻花科技計劃)。該項目旨在通過產業界、學術界與官方之間的緊密合作,邀請優秀的亞洲青少年短期訪問日本,加深擔負亞洲未來的一代和日本青少年在科學技術領域的交流為目的。此外,本項目也力圖提高亞洲青少年對日本最尖端科技的關心度,同時為亞洲各國培養優秀的國際化人材,以期為亞洲及日本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貢獻。
供稿: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
編輯修改JST 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