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1日-30日,由同濟大學校外辦主辦、各相關學院和職能部門協辦、以可持續的城鄉隊形變換爲主題的「2019國際學生暑期活動」圓滿落幕。來自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越南等13個合作夥伴大學的28位學生和8位同濟及國内兄弟院校學生參加了該活動。
暑期營活動以可持續的城鄉隊形變換爲主線,請五位同濟教授分別用五個講座闡述了具有共性的亞洲城鄉隊形變換問題,盧永毅教授的「外灘-現代上海的開端」;張冠增教授的「東亞城鎮的形成與隊形變換」;姚棟教授的「老齡社會社區規畫的參與與反思」;王信教授的「新能源與環境問題」;湯其榮教授及福岡大學訪問教授合講的「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最新進展和關鍵點」,點明瞭亞洲城鄉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所面臨的問題及其因應方案。此外,還請了土木學院副院長、經管學院外事負責人、環境學院外事副院長爲學生做了各學院介紹。
爲了使漢語零基礎的國際學生能有自信獨立出行,教學内容中還安排了三小時的入門漢語學習,希望引發他們學習漢語的興趣。不少國際學生在學習了漢語課程之後,已經能夠用漢語進行簡單的日常交流與商品購買。「實務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聽完盧教授對於中國外灘的介紹之後的當晚,整個夏令營團隊便分成5個小分隊,自主出發前往外灘參觀,觀看夜晚的華麗燈展,體察上海灘的風土人情。次日下午,學生們再次自行結隊,利用自己所學的基礎中文,在中國學生的幫助下,探訪了代表者近代和現代上海的建築羣和社區,以及上海博物館等文化集聚地。
體育運動永遠是年輕人的共同語言。趁着週末來到嘉定校區,體驗了賽龍舟、高爾夫等體育專案。在同濟人特有的賽龍舟體育專案活動中,小夥伴們用身體感受了何爲同舟共濟,大大加深了同學之間的感情。夜間,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同學們出於對籃球的共同愛好,又自發集結一起,參與學校籃球場的共用籃球運動。大汗淋漓後以宿舍小派對的形式進行文化交流。派對讓同學們一掃原來的拘謹、僵硬,增加了彼此的默契度,歡笑聲從未間斷。在嘉定期間還參觀了代表着現代工業技術整合的汽車博物館、抗震臺實驗室、磁懸浮實驗室等。
在彼此熟悉後,暑期營進入了現場考察階段。首先考察了一家位置在青浦稻田間的一家用農舍改造的書屋,體驗了民間爲改善社區的舉措和努力,作爲對比,最後發表會時也有學生講到凋零的日本農村社區的改造方式;隨後參訪了朱家角古鎮、同裏古鎮、留園、刺繡博物館、七里山塘等代表着工業化前生活方式的街區。這些充滿中國江南水鄉特色的中國古鎮與前兩天繁華擁擠的南京東路形成了巨大對比,引發大家的思考。
在最後一天發表會上,每位國際學生在四個子課題(1.介紹母國的文化遺產保存;2.談談你關於可持續的城鄉隊形變換的看法;3.談談你關於可持續生活方式的想法;4.想像人工智慧對未來生活的影響)中選取一個作5分鐘的發表,分享了不同專業背景、不同文化的視角、看法和想像。來自大阪大學國際處、名古屋大學上海事務所、岡山大學上海事務所的代表和同濟資深教授旁聽了發表會。
在歡送派對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都抄起了擀麪杖,和麪、擀皮,包餡兒,製作,烹飪並品嚐了中國傳統美食。此外,還做起了他們自己的家鄉菜,有泰式冬陰功湯,新加坡咖哩雞,日本馬鈴薯燉牛肉,韓國辣白菜炒年糕,越南拉麪…空氣中瀰漫着各國美食的氣息,大家都各自忙活着製作,互相分享自己國家的美食。在煙道氣瀰漫、歡聲笑語中大家一定在記憶中留下了一道難忘、愉悅又美味的回憶。
而我方的學生,既作爲專案的參與者,與外來的學生共同學習體驗了上海及周邊地區的文化建設,又作爲整個專案的引導者,主動發揮了主人翁精神,將熱情、合作、互助的精神傳遞給了夥伴大學的各位參與者。同濟的學生們不僅收穫了難忘的體驗,鍛鍊了自己的語言和組織能力,也得到了一份份珍貴的國際友誼。
參加此次活動的國際學生均由合作夥伴校國際處或對口部門選拔並推薦,增進了我校與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合作夥伴大學間的往來,平衡了與東北大學、大阪大學、九州大學、熊本大學、信州大學、岡山大學、橫濱國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交換人數,也是亞洲校園專案的延伸,同時希望以綿薄之力回應日本JST櫻花科技計劃,更是作爲AC21、E9-日本國立六校聯盟、中國-日本大學人文交流聯盟、中韓大學交流論壇、中國-東協工科大學聯盟成員對這些國際平台宗旨的實務,也是同濟反饋夥伴學校長期以來支援和合作、踐行國際責任的一種途徑與方式。本次國際學生暑期活動的成功舉辦,促進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民間交流,增進了各國國際學生之間的友誼,帶給了所有參與此次專案的學生一個難忘的暑期回憶。
供稿 同濟大學校外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