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命館大學(校長仲谷善雄)於2月21日在東京校區(東京都千代田區)宣佈,作為2024年度文部科學省的「地區核心特色研究大學強化促進事業(J-PEAKS)」的入選項目,將開設「引領全球的身體圈研究推進與人才培養基地」。該基地將開展以體育健康科學為核心的「身體圈」研究,在提高研究實力的同時,全力推進大學改革,以實現成為新一代研究大學的目標。

立命館尖端跨領域創新共享空間(CVIC,暫定名)概念圖(供圖:立命館大學)
「身體圈」研究旨在研究隨著資訊化社會的到來,如何使人們迎來從現實到虛擬的可以自由擴展身體的多重環境化社會,探討在這種環境下對人的身心和人際關係的影響與作用。在多重環境化的社會中,當人們擺脫了疾病和殘障等多種限制時,人際關係將隨之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通過跨學科融合的方法,探討如何構建一個尊重和認可所有人的社會,以及如何構建一個能夠實現幸福感的公平社會就變得極為重要了。
研究項目不僅將與合作機構(日本大學共同利用機關法人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生理學研究所、滋賀醫科大學、順天堂大學、大阪體育大學)和參與機構(東京大學、滋賀大學、奈良先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國立研究開發法人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國立研究開發法人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相互協作,還將與國際機構建立合作關係。
目前,作為實驗設施的一部分,立命館大學正在滋賀縣草津市的琵琶湖・草津校區(BKC)建設「立命館先進跨域創新共享空間(CVIC)」。
CVIC是一個能夠高度融合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多重環境再現研究的場所,擁有420m²的跨領域(CV)競技場等實驗區域。
目前建築即將完工,立命館大學將利用J-PEAKS的預算,導入包括VR影像投影裝置、人工氣象室、頭戴顯示裝置等在內的一系列環境干預設備,以再現多重環境,並配備包括用以評估環境對生理和心理影響的fMRI在內的各種測量設備,計劃9月開始正式開始使用。
該設施能夠定量測量環境對個體、小組和群體等不同層次對象的效果和影響,尤其是CV競技場,可以同時測量對20至30人群體的影響,這將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實驗場所。
利用上述實驗環境,研究團隊將以多重環境化社會為背景,圍繞身心機能擴展、社交關係構建、人類社會適應與演化等核心議題,並通過跨學科融合推進研究。
具體而言,研究將通過再現團體的旅遊場景或災害現場,分析團體行為相輔作用模式,並開發及驗證引導健康行為和安全行為的干預技術;還將以小組為對象,研究現實與網路環境下的溝通過程中的腦功能解析,以促進初次見面人群的交流互動;還將以個體為對象,探討虛擬空間中的「普羅透斯效應」對老年人身心機能的影響等。

立命館大學副校長伊坂忠夫(供圖:立命館大學)
立命館大學今年將迎來建校125週年,在過去的近30年裏,該校一直以成為研究型大學為目標,不斷推進大學改革。
自1995年設置大學首個產學合作窗口以來,立命館大學持續推進了多項舉措,例如,2008年啟動了支持跨學科研究的校內制度(R-GIRO),從2010年左右開始成功參與了GCOE和COI等大型項目,並於2021年啟動了「頂尖研究者招募戰略」,以吸引卓越學者引領大學研究發展。2018年,學校在「學園願景R2030」中提出了「創造新價值的次世代研究型大學」「培育創新性、創造性人才的大學」的發展目標。自2021年度以來,該校包括基金在內的研究投資總額已超過一百億日元。
立命館大學副校長伊坂忠夫充滿信心地表示:「立命館大學經過30年的研究積累和人才培養,現已步入在引領全球研究的同時,致力於解決全球性課題的新階段。‘新一代研究型大學’不僅僅是研究型大學,更意味著要將研究成果與社會應用和價值創造鉤。此次入選J-PEAKS不僅能夠加強研究能力,更是大學改革的重要里程碑。」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