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日本走訪」系列爲大家介紹爲實際應用於社會而進行研發的一線。本文爲該系列的第二回,採訪了熊本大學大學院先端科學研究部的上瀧剛教授,他利用自主開發的影像比對技術,爲在2016年熊本地面震動中倒塌的熊本城石牆的開墾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援。
「森與水之都」遭嚴重破壞
恢復原狀需10年以上
日本的熊本縣熊本市東臨阿蘇外輪山,西眺有明海,市中心有發源於阿蘇山根子嶽的白川流過,被稱作「森與水之都」。熊本市在自然環境的恩賜下得以隊形變換。然而,2016年4月14日和16日,相繼發生了芮氏6.5級(震度爲6弱)和7.3級(震度爲6強)的兩次大地面震動。這場被稱爲「2016年熊本地面震動」的地震災害給熊本市帶來了巨大破壞,包括住宅倒塌、土石流以及避難生活壓力導致的地震災害相關死亡等。
其中,熊本城的倒塌給熊本市民帶來了巨大的衝擊。該城自1607年加藤清正建造以來,其天守閣(注:城堡中最高的城樓)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但由於地面震動,天守閣的屋頂瓦片和鯱獸雕塑被損壞,環繞熊本城的石牆也約有30%出現石塊坍塌,共計數萬塊。災後,熊本市立即制定了熊本城開墾基本計劃,舉全市之力開始開墾。然而,石牆的開墾面臨巨大困難。出於保存重要文化遺產的考慮,必須將所有石塊原位復原。要想透過目視來識別石塊的形狀、大小和顏色並進行開墾,即使是經驗豐富的石匠,也要花十年以上的時間。
圖1 飯田丸5層哨樓的石牆倒塌情況。紅線區域爲地面震動導致的石塊失落部分。
在此情況下,熊本大學研究生院先端科學研究部的上瀧剛教授發揮了重要作用。在2016年5月震災發生不久,熊本大學就成立了復興支援專案,彙集各位教師的專業知識。當時,上瀧教授正在研究影像處理技術,可以高速且準確地比較樣本影像和現場拍攝的影像,判別它們是否相同。他回憶說:「之前這項技術是用來確定傳送帶上的零部件的,但是我想是否可還以將這項技術應用到石牆上,於是便開始開發石牆配對分組系統。」
比較地面震動前後照片確定石塊位置
「武者返回」結構帶來巨大困難
上瀧剛教授比較了地震災害前後的石牆照片,嘗試確定每塊掉落的石材原來的位置,但在影像資料方面遇到了問題。地震災害前的照片是爲了記錄維修情況而拍攝的低解析度二維(2D)資料。上瀧教授回顧當時的情況說道:「這些照片與我們新拍攝的高精度三維(3D)圖片相比,影像質量差異很大,所以無法進行有效的比對。」
爲此,他從熊本市熊本城調查研究中心獲得了2006年維修熊本城北側「百間石牆」的圖紙以及石塊掉落後的影像。同時,利用從不同位置拍攝的3D資料,使用疊代最近點(ICP)演算法,構建了獨自的影像比對系統(圖2)。在這個原型系統上驗證了5塊掉落的石材,全都成功找到了正確的位置。
圖2 基於ICP演算法的影像比對
使用ICP演算法,對由百間石牆的圖紙(左上)經AutoCAD格式、DXF格式變化獲得的坍塌前的輪廓資料,以及由坍塌後拍攝的石材照片獲得的輪廓資料進行對比配對分組。配對分組時,計算兩個點群的平移、旋轉、比例,並以其中的最小誤差作爲評價指標(右圖)。
在影像比對程序中,最令人頭疼的問題是熊本城獨特的「武士返回」結構——石牆底部傾角偏小,越往上傾角越大的彎曲構造。這是熊本城作爲易守難攻的名城的特點之一,卻也成爲了這次石牆配對分組工作中遇到的一個巨大難題。上瀧剛教授苦笑着說:「由於‘武者返回’部分的影像資料扭曲,導致與正確位置的石塊不配對分組。在與工作人員一起探尋終極因數的程序中,我才意識到之前沒有考慮到這種彎曲結構的特點。」
此外,在散落的石塊中,有些明顯與坍塌前的照片不符。經過進一步檢查,才發現這些是石牆内部不可見的「填充石」。在這次配對分組中,還利用了坍塌前後石塊的緯度和經度坐標。上瀧教授表示他們嘗試了一切可能用於配對分組的方法:「由於石塊很重,大部分石塊都掉落在石牆的正下方。我們就透過這個位置來估計石塊坍塌前的位置。」
2017年,上瀧教授開發的技術入選與企業合作研究實施技術實用化的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A-STEP專案,由此開始與凸版印刷公司合作,致力於提高石牆配對分組系統的精度。他們開發了一套新的系統,利用倒塌前石牆的資料建立一個資料庫,並透過ICP演算法自動配對分組坍塌後的影像資料,從而確定石塊的位置。使用這個系統配對分組了以「奇蹟石牆」而知名的哨塔「飯田丸五階櫓」南面的312塊石材和東面的159塊石材,達到了約90%的準確率(圖3)。此外還找到了43塊新的石材,以及17塊候選石材。
圖3 A-STEP專案中驗證石牆配對分組系統的結果
根據「飯田丸五階櫓」石牆坍塌後的照片(上圖),利用石牆配對分組系統進行配對分組。 系統選出的候選石塊排名越靠前,藍色就越深。下圖左爲掉落前的石塊與位置,透過人眼觀察選出的石塊並不正確(下圖中),而系統則提供了正確的石塊(下圖右)。
A-STEP專案的成果不僅被用於熊本城的開墾工程圖紙,在學術領域也受到了高度評價,還在圖形識別領域世界知名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論文,但其發表之路並不平坦。上瀧剛教授回憶當時說道:「由於這是爲了儘早應用於開墾工作而將現有技術結合起來的成果,因此雜誌社認爲缺乏新穎性。但我堅持不懈地多次解釋這一成果的重要要點。最終,他們身份鑑定了該成果在實際開墾中的應用效果。」
在專案的推進程序中,上瀧剛教授深切感受到有許許多多熊本市民以熊本城爲榮,對熊本城充滿熱愛,高度關注開墾工作。他說:「對我個人來說,能夠參與自己熟知的熊本城的開墾是一次寶貴的經歷。據說完全開墾熊本城需要30年的時間,如果石牆配對分組系統能爲此做出貢獻,我倍感榮幸。」熊本城的開墾工作還在進行之中,上瀧剛教授的挑戰也仍在繼續操作。(文:橫井Manami,圖:伊藤彰浩)
原文:JSTnews 2023年7月號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