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手機、伺服器和電腦等資訊通信設備的日本國内產量較新冠疫情前減少了40%,進口商品佔總供應量的比例大幅增加。其中,從中國的進口量尤為突出,佔2024年總進口量的69%。日本綜合研究所研究員藤本一輝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儘管看好未來資訊科技(IT)相關產品的需求增長,但只要包括資訊通信設備在内的IT相關產品繼續依賴進口,那麼IT產品對日本經濟景氣的正面影響將受到限制。

(本圖摘自日本綜合研究所《經濟與政策報告》)
日本國内資訊通信設備產量減少四成
藤本研究員於1月17日發表了題為《我國數字產品對中國的依賴加大——競爭力下降的背景》的報告,指出導致日本資訊通信設備進口增加的一個因素在於日本的競爭力太低。自2020年新冠病毒在日本及世界範圍蔓延以來,日本的進口滲透率(進口產品在產品總供應量中所佔百分比)大幅增加。作為少數幾個供應總量出現增長的IT相關電子元件和器件以及資訊通信設備的進口滲透率顯著上升。其中最突出的是資訊通信設備。與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總供應量增加了2成,進口滲透率也增加了近20%。這是因為智慧型手機、伺服器和電腦等來自中國等國家的進口猛增,而日本國内的生產量卻減少了約4成。

(本圖摘自日本綜合研究所《經濟與政策報告》)
全球出口總額佔比跌破1%
日本競爭力的下降,在全球資訊通信設備出口總額中日本所佔的份額也可明顯看出。目前,日本的份額已跌破1%,過去20年間下降到了十分之一。相比之下,中國憑藉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不斷提高的技術實力,市場份額大幅增加。2010年代佔比超過30%,目前則在接近40%的水平。

(本圖摘自日本綜合研究所《經濟與政策報告》)
在2020年至2024年11月的5年間,日本進口的資訊通信設備中有69%來自中國。來自東協(ASEAN)的進口也有17%,僅次於中國。在經濟和社會數字化加劇以及日本勞動力日益短缺等背景下,預計未來對包括資訊通信設備在内的IT相關產品的需求仍將穩步增長。藤本研究員認為,雖然IT有望通過提高生產率為日本未來的經濟增長提供動力,但由於對中國等國家IT相關產品的進口依賴程度較高,國内生產難以增加,所以對短期經濟景氣的促進作用將是限定的。

(本圖摘自日本綜合研究所《經濟與政策報告》)
如何防止製造業持續衰退
面對這種情況,日本今後應該如何應對?藤本研究員提出了以下觀點。
「在預計未來需求增長的領域,對進口的依賴性增加,從中長期來看是一個重要問題。在人口減少以及經濟服務化、無形化加劇的情況下,日本市場上需求增長值得期待的產品已所剩無幾。如果在IT相關產品等為數不多的增長領域都無法增加生產,日本的製造業可能會陷入‘持續衰退’的局面。日本企業需要在提升技術實力的同時,在非價格方面增強商品的吸引力。在技術提升的過程中,借鑑中國企業的優秀之處並追趕也是一種重要的思路。然而,考慮到人力與物力生產成本,單純依賴價格競爭並不明智。因此,日本應著眼於在商品質量以及售後服務等非價格領域發掘商機。」
報告稱日本在東協的影響力不斷下降
關於日本IT相關企業競爭力下降的問題,日本綜合研究所的高級主任研究員岩崎薫里於2023年的11月發表過一份題為《中國企業引領東協數字化》的報告。報告指出,東協10國的工業產品及服務進口總額按國別劃分,中國(包括香港)從2014年的21.6%上升至2020年的27.4%,美國也從10.5%上升至15.7%,而日本卻從8.9%下降到6.7%。報告還顯示,在數字化迅速推進的東協國家中,近年來快速增加的數字相關產品和服務中幾乎沒有日本品牌的存在。
岩崎主任研究員在同年8月出版的日本綜合研究所《亞洲月刊2023年9月》上發表了題為《引領東南亞數字化的中國IT企業》的報告,對中國企業主導東南亞數字化的原因作了如下解讀:成功壯大的中國IT企業憑藉在本國市場取得的巨大成功,能夠在進軍東南亞市場時投入充足的資金。這些充足的資金在對當地初創企業的收購及投資運作中尤為顯著。此外,中國企業在本國市場積累的高超技術和經驗也能夠很好地運用於東南亞市場的開發。
日文:小岩井忠道(科學記者)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相關網站】
日本綜合研究所「日本數字產品對中國的依賴性越來越大」
【相關文章】
2023年11月24日 東協數字化進程中日本存在感薄弱,非IT企業當地法人是挽回頹勢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