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日本提出與社會共生的「認知症新理念」,政府基於患者增長預測首次制定基本計劃

2025年02月10日 經濟・社會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進展,預計認知症患者數量將持續增加。目前日本的認知症患者與輕度認知障礙(MCI)人群合計已超過1000萬人,預計到2040年將達到約1200萬人。面對這一嚴峻形勢,日本政府的「認知症對策推進總部」(石破茂首相擔任本部長)於2024年12月3日通過內閣會議審議,正式制定了《認知症對策推進基本計劃》(以下簡稱《基本計劃》)。

《基本計劃》中明確提出「認知症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並倡導「新的認知症理念」,即「即使患病,患者仍能充滿希望地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

近年來,在各類認知症中佔比近七成的阿茲海默症,其早期診斷與治療方法的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基本計劃》的目標是,針對阿爾茲海默病等進行性疾病,要儘早發現病例,通過構建患者家庭、社區、地方政府等多方協作的支持體系,實現不讓患者陷入孤立境地的共生社會。

在為了制定《基本計劃》於2024年11月29日召開的認知症對策推進總部會議上,石破首相特別指出:「必須構建一個能讓認知症群體在熟悉的環境中,與周圍人保持聯繫並懷揣希望生活的社會。」

title

在2024年11月29日召開的政府認知症政策推進本部會議上,日本首相石破茂作為本部長發言(供圖:首相官邸)

每3.6名老人中就有1人為認知症或認知症前期

認知症是指腦神經細胞功能衰退導致認知能力下降,進而影響日常生活的病理狀態。其中近七成為阿茲海默症,該病是因腦內β澱粉樣蛋白及「磷酸化tau217蛋白」異常積累引發神經細胞傷害,導致認知功能漸進性衰退的疾病,臨床表現為記憶力失落與判斷力下降等。其他類型還包括腦血管性認知症與路易體型認知症。

《基本計劃》根據《認知症基本法》制定,於2025年1月1日正式實施,其目的是有計劃地綜合推進認知症相關政策,基本理念是實現「認知症患者能有尊嚴有希望地生活」的社會。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統計數據,2022年認知症患者及MCI(「認知症前期」)分別為443萬人與559萬人,相當於每3.6名老人中即有1人患病或處於認知症前期。預計至2040年,兩類人群將分別增至584萬人與613萬人。

日本政府於2004年將舊稱「癡呆」更改為「認知症」,著力消除社會偏見。然而,「一旦患上認知症便會失落認知與行為能力」的誤解仍根深蒂固,導致認知症群體一直面臨社會孤立及個人意願不被尊重的現實困境。

《基本計劃》定義了新的認知症對策理念,即:「(即使出現症狀)也能夠繼續做事、能夠有想做的事,能夠在熟悉環境中維繫社會關係並延續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調當今時代是:「考慮到無論年齡大小,任何人都有可能患上認知症,每個人都需要將其作為自己的事情來理解認知症,本人或家人主動向周圍告知病情,並思考應如何做才能繼續以自己的方式生活。」

title

認知症增加的最大風險因素是社會老齡化

設定「尊重患者意願」等4大重點目標及12項措施

日本政府制定的《基本計劃》以2029年之前為「第一期規畫期」,提出4個重點目標,並為每項目標設定了評估指標以確保落實。第一個重點目標是推廣「認知症新理念」,讓每位國民都理解「即使患病也能繼續充滿希望地生活」。具體指標包括培養為患者及家屬提供支持的「認知症支援員」人數。

第二個目標是「在生活中尊重患者的意願」,以地方政府工作人員參與患者交流會的自治體數量作為評估指標。第三個目標是「構建安心生活的社區」,關注患者群體中感受到社會價值的比例。第四個目標是「活用新技術與研究成果」,以國家支持實施的研究項目的成果實際應用於社會的案例數為評估指標。

  《基本計劃》除重點目標與指標外,還列舉了今後要推進的12項具體措施:

(1)增進國民理解
(2)推進「認知症無障礙化」,以支持獨立生活
(3)組織「同伴互助」等活動,確保社會參與機會
(4)支持患者決策與權益保障
(5)完善專業醫療與福利服務
(6)建立社區綜合支援中心及企業諮詢體制
(7)推進預防/診斷/治療/護理等研究
(8)基於科學依據預防認知症
(9)實施政策制定所需的調查
(10)完善家庭醫生、專科醫生與社區支援中心等多方協作機制
(11)支持地方政府病例經驗共享
(12)加強與外國政府、國際機構及相關團體等的國際協作

其中第3項「社會參與」備受關注,該措施旨在通過推動同伴互助活動,構建防止認知症患者陷入孤立、使其擁有生活意義的社會環境。第9項的調查,旨在強化針對年輕認知症患者的社會參與和就業援助機制。

此前政府依據《認知症對策大綱》推進相關政策,鑑於問題的嚴重性,此次將大綱升級為基本計劃,並首次在制定過程中反映了患者意見。

title

《認知症基本法》的概要(供圖:厚生勞動省)

發病前15~20年已開始積累病灶

日本厚生勞動省2024年5月發佈預測:截至2040年65歲以上的認知症患者將達584萬,2060年增至645萬;MCI人群將達632萬,合計1277萬人,相當於每2.8名老人中即有1名患者或MCI,引發社會轟動。

在2024年10月9日召開的「日本科學技術記者會議(JASTJ)」的月度研討會上,阿茲海默症權威專家、東京大學研究生院醫學系研究科的岩坪威教授指出:「目前,該病一旦進展便無法治癒,但隨著研究的推進,未來可能出現突破性療法。」

岩坪教授還擔任日本認知症學會理事長,其專業是神經病變理學,曾是一名神經內科的臨床醫生。他現在寄希望於從臨床和基礎兩方面尋找新的治療藥物。 他認為,認知症不是病名,而是一種症狀,病因主要包括阿茲海默症等三種疾病。

根據岩坪教授的解釋,阿茲海默症在發病前 15~20 年就已經開始了,β澱粉樣蛋白和 tau蛋白逐漸在大腦中積累。MCI也有很長的「臨床前期」。並指出,「這種疾病與常態是連續存在的」。

認知障礙的出現源於大腦皮層神經細胞脫落,導致神經廻路無法維持。即使部分神經細胞缺失,海馬功能仍可維持,但當損失達三成時就會出現障礙。障礙不僅影響記憶,還波及語言功能、空間認知及抽象思考能力。

title

岩坪威教授在 JASTJ 的月度會議上講述阿茲海默症研究的現狀和課題

早期診療出現曙光

《基本計劃》在正視患者增長的同時,提出積極構建共生社會的認知症新理念,其背景是近年來基於新機制的藥物研發及早期診療技術的突破。

具體來說,能讓β澱粉樣蛋白聚集前與人工合成抗體相結合,從而阻止神經細胞被破壞的新藥「侖卡奈單抗」(Lecanemab)問世,並於2023年12月被納入日本醫保,開始臨床應用。該藥可使患者腦內β澱粉樣蛋白沉積物量在18個月內減少約60%,臨床試驗中較安慰劑組延緩症狀惡化率達27%。2023年9月,「多奈單抗」(Donanemab)也獲批准上市,人們對這些新藥寄予厚望。

title

阿爾海默茲症的治療藥「侖卡奈單抗」(供圖:衛材公司)

但現有藥物僅適用於MCI或輕度認知症患者,無法完全阻止病程,也不能逆轉腦傷。新藥要想發揮效果,早期診斷成為關鍵,需通過PET掃描或腦脊髓液檢測等確認β澱粉樣蛋白聚集,目前只有大型醫療機構才能進行這樣的檢查。以侖卡奈單抗為例,即使隻需自費30%,患者每年仍需花費近百萬日元。

除了新藥問世以外,還有其他好消息。岩坪教授的研究團隊在2024年5月宣佈,通過血液檢測β澱粉樣蛋白與tau蛋白可高精度預測發病,引發了人們的關注。儘管該成果的實用化備受期待,但岩坪教授表示,包括美國的研究案例在內,目前還沒有獲得批准的先例,這種生物標誌物的實際應用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

他還強調,「(認知症患者增加的)最大風險因素是社會老齡化」,新藥和早期診斷法也還有很多未解決的課題。但相信隨著研發的推進,震驚社會的患者預測數字終將下降。

title

通過血液檢測確定致病因子(圖中p-tau217 為tau蛋白,Aβ為β澱粉樣蛋白)積累情況的研究概念圖(供圖:岩坪威教授研究團隊,製作者為團隊成員、新潟大學的池內健教授)

原文:內城喜貴/科學記者/JST Science Portal 編輯部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相關鏈結】
厚生勞動省「認知症政策」(日文)
厚生勞動省 關於推進認知症政策基本計劃(日文)

日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