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COP29】全球變暖對策處於十字路口,各國需共有危機感推進對策

2024年12月23日 能源環境

今年夏天,地球以北半球為中心遭遇熱浪襲擊。世界氣象組織(WMO)宣佈,2024年全球平均氣溫預計將高於去年,並創下歷史最高紀錄。西班牙因暴雨引發大範圍洪災,澳大利亞發生以熱浪和乾旱為主要原因的大規模森林火災。全球範圍内,被認為地球變暖引起的熱浪、暴雨和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帶來了大範圍的災害。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指出,如果各國不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到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氣溫將遠遠超出巴黎協定設定的「1.5攝氏度」目標,最高可能達到升高3.1攝氏度。隨著「氣候危機」的具象化,通過國際合作和協作強化對策已刻不容緩。

在此背景下,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9)於11月11日至22日在位於裏海西岸的阿塞拜疆首都巴庫拉開帷幕。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新資金(氣候資金)是本次大會的最重要議題,各國能否就共同的危機意識達成共識成為關注的焦點。此外,大會還要討論讓各國提高温室效應氣體(GHG)減排目標,以實現「1.5攝氏度」的目標。

然而,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對全球變暖對策持消極態度的川普在拿下美國總統大選後,世界第2大GHG排放國美國將再次退出巴黎協定。「川普總統的再次登場」很可能給COP29談判投下陰影,以國際合作為前提的巴黎協定基本框架制定的全球變暖對策正處於十字路口。因此,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此次會議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果。各國將以何種形式達成協議,目前仍難以預料。

title

出席COP29的世界各國代表(供圖:阿塞拜疆政府)

title

位於阿塞拜疆巴庫的COP29會場(供圖:阿塞拜疆政府)

要求「每年數萬億美元」氣候資金的發展中國家

COP29開幕前的事務級會議,焦點落在了2025年後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新的氣候資金支援目標金額上。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一直是前幾屆COP的主要議題。發展中國家主張「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GHG的發達國家對全球變暖負有責任」「沒有排放多少GHG,遭受嚴重災害的卻是我們」,要求發達國家在「對應」全球變暖的同時,資助需要減少隨經濟增長而增加的GHG的對策資金。

2009年在哥本哈根舉行的COP15上,發達國家承諾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的氣候資金。在通過巴黎協定的2015年的COP21上,再度重申了到2020年提供資金的達成目標,併同意將這一目標持續到2025年,2025年後應準備新的資金。然而,2020年的承諾未能履行,直到兩年後的2022年才勉強達到1000億美元。

2025年後的新氣候資金是COP29的首要議題。發展中國家在事務級談判中要求發達國家提供遠遠高於目前每年1000億美元支援目標的「每年數萬億美元」資金援助。原因是為了最大限度減少GHG排放,擴大可再生能源等需要大量的資金。

對此,發達國家面露難色,認為這是「絕對無法接受的金額」。發展中國家也並不認為上來就能達成「每年萬億美元」協議,重點放在了能增加多少金額上。

title

WMO製作的乾旱示意圖。非洲發展中國家等災害嚴重(供圖:WMO)

WMO警告:「巴黎協定岌岌可危」

根據UNEP於10月24日發布的報告,2023年全球GHG排放總量較上年增加1.3%,達571億噸,創歷史高值。自1990年以來,特別是自2015年巴黎協定簽署以來,儘管許多國家圍繞該協定做了努力,但排量增加的趨勢並未能夠剎車。

UNEP報告指出,即使各國目前的2030年減排目標得以實現,預計氣溫仍將上升2.6~2.8攝氏度。報告指出,為實現「1.5攝氏度目標」,到2030年總排放量較2019年需要減少42%,2035年之前需要減少57%。當前實際排放量與需要的GHG減排量之間存在巨大差距。

11月11日,WMO在COP29會議的第一天宣佈,截至今年9月的全球平均氣溫為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比工業化前高出1.54度。儘管不能僅從今年1年的平均氣溫就斷定「1.5度的目標未能實現」,需要根據多年情況做出判斷,但WMO警告稱,「巴黎協定岌岌可危」。

title

2024年1~9月全球平均氣溫與1850~1900年期間平均氣溫與溫差圖。該圖使用6種國際數據製作,差異均不大(供圖:WMO)

在這種危機背景下,擔任COP29主席的阿塞拜疆生態與天然資源部部長巴巴耶夫在11日的開幕式上敦促與會代表加強GHG減排措施:「(氣候危機造成的災害導致)有人痛苦死去,隻表示同情遠遠不夠」。他還強調表示:「談判雖然困難,但我們將盡一切努力彌合締約國之間的分歧。」

UNFCCC事務局長斯蒂爾也表示:「如果(排放大量GHG的)世界上3分之2的國家不能迅速減排,那麼所有國家都將為(氣候危機帶來的巨大災害)而付出慘痛代價。我們不能讓‘1.5攝氏度目標’變得不可實現。」

title

UNFCCC執行秘書長斯蒂爾(供圖:UNFCCC秘書處)

川普:「鑽井啊,寶貝,加油鑽」

共和黨候選人川普在11月5日的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他在「7大搖擺州」成功擊敗了支持拜登政府且擔任副總統的民主黨人哈里斯,顛覆此前預期,幾乎「大勝」。除此之外,共和黨還在聯邦議會選舉中獲得參議院和眾議院多數席位。拜登政府一直強調環境政策,此次選舉結果會導致美國環境和能源政策在「本土優先」政策下發生重大轉變。

據美國媒體報導,川普曾在競選承諾中宣佈退出巴黎協定。他還明確強調石油和天然氣產業「創造就業」,在搖擺州造勢中反復表示「鑽井啊,寶貝,加油鑽(drill, baby, drill)」等。他甚至將拜登政府的氣候變化措施稱為「新的綠色騙局」。

預計川普在明年1月再次上任總統後會迅速採取措施退出巴黎協定。上一次退出巴黎協定的時間僅數月,但本次可能會超過3年。美國國内有人指出,美國還有可能退出UNFCCC。此外,美國政府也有可能撤回已承諾的對發展中國家基金(綠色氣候基金)的財政捐助。

此外,如果廢除化石燃料利用政策以及拜登政府為促進電動汽車(EV)銷售而推行的措施等,那麼汽車GHG排放和燃料消耗將會放鬆管製,這將導致佔美國GHG排放最大比例的交通部門減排工作停滯不前。此外,美國當前國家自主決定貢獻方案(NDC)的目標是「到2030年GHG排放量較2005年減少50~52%」,其實現的可能性也將大幅降低。

title

從明年1月20日起,白宮之主將由川普接替拜登(供圖:美國白宮)

或將給國際社會潑冷水

國際合作與協作是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的先決條件。然而,美國環境和能源政策的重大轉變可能會對以COP和巴黎協定為代表的防止全球變暖國際框架内達成的共識產生重大影響,使本已艱難的談判變得更加困難。

由於「川普迴歸」,美國政策發生重大轉變,這可能會成為氣候行動消極國家的「藉口」,也可能削弱「國際社會團結一致阻止氣候危機」的氣勢。

然而,這並不是川普總統迴歸後,美國環境和能源政策的首次重大轉變。過去,隨著民主黨和共和黨政府的更迭,全球環保對應不得不反復變化。1993年上臺的民主黨克林頓政府簽署《京都議定書》,但2001年上臺的共和黨布什政府退出了該議定書。然而,包括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相關預算等在内,2009年起執政的民主黨歐巴馬政府再次對氣候變化措施採取積極立場,並於2015年同意通過巴黎協定。

在此期間,自1995年以來每年1屆的COP一直舉行,並於2015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COP21上通過了巴黎協定,取代京都議定書。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切實取得了進展。

title

WMO列舉的2024年重大天然災害案例(供圖:WMO)

社會和經濟結構需要重大變革

就國際形勢而言,始於2022年的俄烏戰爭持續至今。在中東的巴勒斯坦地區,始於2023年10月伊斯蘭組織哈馬斯在以色列境内發動襲擊的哈馬斯與以色列之間的戰鬥至今也無減弱跡象。最近美國總統大選等顯現的國家内部分裂趨勢,在歐洲也出現了。

面對這些讓國際社會崩潰的嚴峻形勢,川普的「美國優先」態度,在迄今為止一直是應對全球變暖領導者的歐洲也開始出現。2024年6月的歐洲議會選舉中,積極推進環境政策的政黨失去了部分席位。歐美的動向或許會讓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框架走向消亡。

然而,面對氣候變化導致天然災害加劇這一人類共同的威脅,如果國際社會放棄團結一致,那麼本世紀下半葉的全球環境可能會陷入難以想像的嚴峻境地。我們除了共同面對氣候危機,推進COP機制向前發展外,別無選擇。

大氣中不斷增加的GHG沒有國界。天然災害日益嚴重的的現實,要求各國加快去碳化,並對以可再生能源為基礎的社會和經濟結構進行重大轉變。

title

UNEP網站上刊登的大型風力發電圖片。風力發電與太陽能發電同為主要可再生能源(拍攝時間與地點不詳,供圖:UNEP)

【相關鏈結】
阿塞拜疆COP29首頁
UNFCCC「COP29」首頁
UNEP首頁
WMO首頁
關於COP29的聯合國新聞

原文:內城喜貴/科學記者、共同通信客員論說委員
JST Science Portal 編輯部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日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