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日本人與諾貝爾獎】根岸英一:無論科學家還是普通人都應該重視ABC

2021年08月03日 科學家訪談

出生於中國,成長在日本,後來到美國做研究的根岸英一憑藉開發以金屬爲觸媒讓有機物質相互結合的「有機合成中的鈀催化交叉偶合反應」的成就,於2010年與鈴木章和美國理查德·赫克共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根岸一生積極活躍於國際舞臺,不僅培養了大量人才,還深受中美兩國科學人的愛戴。

title

根岸英一博士演講(2014年7月,JST櫻花科技高中專案)

根岸於1935年出生於舊滿洲國新京特別市(現吉林省長春市)。父親就職於南滿洲鐵道旗下的貿易公司,1936年隨父親搬遷到哈爾濱市,在那裏度過了兒童期時代。

1943年根岸又隨着父親的工作調動搬到日本統治時代的北韓仁川府(現韓國仁川廣域市)生活,不久又搬到京城府城東區(韓國首爾特別市城東區)。

戰後的1945年11月,根岸回到日本,在神奈川縣大和市度過了小學、國中和高中時代。他從高二下學期才開發端憤學習。最後透過努力考進了東京大學工學部。從應用化學科畢業後,進入帝人公司工作。工作後也對研究很感興趣,於是前往美國留學,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辭去帝人的工作後曾到雪城大學工作過一段時間,1979年就任普渡大學教授。

根岸的研究課題是名爲交叉偶合反應的催化反應。交叉偶合反應是指,不同結構的分子有選擇性地結合的反應。1972年,與根岸共同獲得諾貝爾獎的理查德·赫克發現了透過以鈀爲觸媒的交叉偶合反應製作化合物的方法。得知這個消息的根岸也想從事這一研究主題,於是開始埋頭研究。

簡單來說就是研究有效合成目標化合物的方法,但根岸着眼於採用有機試鋅劑的偶合反應。成功的話可以穩定合成複雜的化合物。透過研究實施的偶合反應後來被稱爲「根岸偶合反應」。

這種反應現在主要用於新藥開發領域,還促進了有機EL顯示裝置等製造業的隊形變換,對全球的化學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和藹可親的形象

根岸性格非常隨和,跟誰都能友好相處,對於前來採訪研究内容的記者也會耐心地說明直到對方理解爲止,這一點非常有名。同樣,他對待學生也是如此。

title

用英語演講的根岸英一博士(2014年3月,浙江大學)

由JST主辦的「中日大學展暨論壇」2014年3月在浙江省等舉辦時,根岸與大學生的交流至今仍爲人所津津樂道。當時根岸在浙江大學舉行了一場特別演講,在現場傾聽演講的是該校校長林建華等約400名研究人員以及研究生和本科生。會場的大禮堂裏座無虛席,甚至還有人站着聽。

根岸用英語演講,但會場的學生們都能很好地理解,並在提問環節中踊躍提問。根岸因其能夠以一種使學生能夠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課而聞名。

title

會場的大禮堂座無虛席,甚至有人站着聽(2014年3月,浙江大學)

根岸對氧化和還原的化學現象以及觸媒在其中的作用等進行了通俗易懂的介紹。之後,他說到「ABC關鍵詞」是致力於研究工作人員應有的一種覺悟。

A指做任何事都要雄心勃勃「Ambitious」。B指重視基礎研究的態度「Basic research」。C指觸媒「Catalyst」。

A和B很容易理解,但最後的C源於根岸的研究主題,他介紹了觸媒的作用在氧化和還原反應中的重要性,並建議大家像化學反應中的觸媒一樣,開展能照亮世界的研究和活動。

另外,他還以諾貝爾獎的獲獎機率爲1000萬分之1打比方說,1000萬是10的7次方,所以研究生涯共有7道關口。這7道關口如同國中、高中、大學、研究生、博士後、助教和教授7個階段,應答自己在其中的位置並開展研究至關重要。

在演講結束後的提問環節,有很多學生舉手向根岸提問。問題大多是介紹自己的研究情況,然後詢問根岸自己今後該如何做等有關個人隊形變換方向的問題和諮詢。

學生和年輕研究人員等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感到迷茫,紛紛向根岸尋求關於未來方向的建議,現場氣氛非常熱烈。

演講會結束後,學生們紛紛圍上來請根岸給自己簽章。之前沒來得及提問的學生繼續操作提問,還有很多人想合影留念,根岸被這些年輕人裏三層外三層地圍在中間,但他像對待自己的學生一樣,始終耐心地微笑因應,令人深受感動。

title

演講結束後與根岸博士一起合影留念,臺上擠滿了學生(2014年3月,浙江大學)

title

演講結束後臺上擠滿了學生拍照(2014年3月,浙江大學)

之後根岸與JST的工作人員一起前往紹興市參加了學術交流會。歡迎會上氣氛非常熱烈,甚至還準備了卡拉OK比賽。根岸用中文唱了一首《夜來香》,博得全場喝彩。

但不幸突然降臨。2018年3月12日,根岸夫婦在伊利諾伊州駕車出行時發生交通事故,車輛掉入溝中。那是一個寒冷的夜晚,根岸下車去求救,但遲遲沒有回來,妻子根岸堇擔心他的安危下車去尋找,結果急性失溫,雖然後來被送往醫院,但依然不幸去世。以愛妻而著稱的根岸從此變得心意黯淡,3年後的6月(2021年6月6日)在印第安納波利斯去世,享年85歲。

文/攝影:馬場錬成(科學記者)
翻譯編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