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量子計算的朋友,一定注意到最近東京大學與東芝公司在量子計算方面的新聞發佈。前者說的是,東京大學爲實施終極光量子電腦的心臟邁進了一步,後者說的是,東芝公司開發出了世界上最快、解決最大規模組合最適化問題的「數位煺火」演算法——「類比分歧演算法」。
這些發明究竟意義何在呢?要回答這個疑問需要對量子計算有一定的理解。
透過許多科普讀物,一般讀者也知道量子計算是一件了不起的技術。量子電腦的運算速度會遠超現有的超級計算機,可用於高速資料庫檢索、開發功能性材料及藥物等各領域。筆者曾在《客觀日本》撰文《誰抓住了薛定諤的貓?——日本對量子計算的貢獻》,簡單介紹了量子計算的原理與處理器以及演算法。
量子計算的原理是基於量子力學,即利用量子疊加抑或量子糾纏的原理來計算機率,而非傳統電腦的精確計算。所以,量子計算最擅長的是「在海量資料裏瞬間尋找最佳組合,更適合於開發新藥,人工智慧,天氣預報等等」。
從物理可用能上講,量子電腦有原子、離子、超導電路等類型的量子電腦,也有光量子計算方式的量子電腦。與前者相比,後者運算規模巨大,可在室溫下、空氣中運行,能克服量子噪音極限,適用於光通訊。而且,光量子電腦不需要巨大的冷卻設施和真空設施,更便於實際應用。
然而,光學量子計算主要以光量子的偏振自由度、角動量等爲量子位元,光學的邏輯閘操作主要透過偏光玻璃實施。光量子是飛行位元,存儲光量子比較困難。這些條件侷限了光量子電腦的開發,很難實施多個量子糾纏。光學目前可以做到10個糾纏光量子,進一步往上提高非常困難,成功的機率非常小。
東京大學發明的光量子計算方法,是透過在光路上連成一列具有時間先後的光脈衝,用最小規模光電路結構有效進行大規模運算操作。據東京大學古澤明團隊在2017年9月發表在《物理可用能評論快報》上的報告稱,他們的方法理論上可處理100萬個以上量子位元的大規模運算。這一方法的重點在於:利用環道結構的光電路,無限反復使用一個運算基本單位,即「量子隱形傳態」電路,進行大規模數子計算。由於光電路規模可小至極限以及計算效率的提高,該系統避免了利用量子糾纏狀態計算方法的缺陷。
2019年5月18日,東大新聞發佈稱,已開發成功相當於上述方法的心臟部分,即可切換功能的量子電路的基本結構。由此,實施了用最小限度的電路也可自由地合成各種量子糾纏的光脈衝,從而實施高效且通用的的量子糾纏操作。這可以說是「終極大規模光量子電腦」方式的計算原理的本質的動作(如下圖所示)。
可見,這一發明是左右光量子電腦隊形變換的核心技術。
光有物理可用能硬體上的突破還是不夠的,必須有軟體的配合。而東芝公司的「類比分歧演算法」,使用了古典力學中的分岐現象、斷熱程序、和埃格德程序這三種現象,並快速找出準確答案。這種技術有很高的並行性能。不僅可以短時間内獲得現有技術上困難的複雜、大規模組合最適化問題的高精度的近似解,而且可以利用現有電腦的低成本大規模計算功能,從而有可能一舉改變目前的最適化程序。
其實,這種演算法是一種迫不得已的權宜之計。之所以開發這種演算法,還在於量子電腦目前的處境所限。
我們知道,量子電腦主要有三種形式,硬體上實施的手段分別是:超導、半導體、離子阱。超導電路的量子電腦,目前很難處理大規模複雜的問題。另一方面,半導體數位電腦容易處理更大規模的問題,但使用的傳統演算法卻難以實施並行化,原則上很難透過並行計算實施高速化。
所以,利用現有成熟的技術來實施同樣效能的想法就再自然不過了。事實上,富士通與日立就是基於這樣的思路設計出「基於數位退火的量子電腦」。
東大與東芝分別從硬體與軟體方面發力,進取量子計算,不啻於該領域的福音。
供稿 戴維
編輯修改 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