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北大學國際整合電子研發中心(簡稱「CIES」)的一個研究小組成功開發了用於高溫環境下的1Xnm工藝高可靠性磁隧道結(MTJ),與採用以往技術開發的MTJ在125℃的工作溫度下的資料保存週期相比,在 150℃工作溫度下也能將資料保存週期延長至前者的100萬倍。而150℃正是車載、社會基礎設施等高溫工作環境所需要的。
利用磁鐵性質的非揮發性記憶體——磁性隨機存取記憶體(STT-MRAM)是實施低功耗電子的基礎技術。利用現有技術,只能在符合普通電子設備要求的最大85℃的工作溫度下獲得足夠的資料保存週期,因此用途僅限於普通消費類產品。爲了在汽車和社會基礎設施等嚴酷的環境下使用,就要開發在更高的工作溫度下也能確保足夠的資料保存週期的MTJ技術。
研究小組此次開發了一項新技術,透過最適化四個界面的界面垂直度磁特性,實施了可作爲一個磁鐵工作的新型元件。不過,擁有四個界面的i-PMA型MTJ(界面垂直度磁各向異性MTJ)元件由於磁強度強化,存在寫入電流增加的課題。爲此,研究小組還開發了降低MTJ元件寫入電流的技術。透過結合上述兩項技術,使擁有四個界面的i-PMA型MTJ元件實施了與原來的雙面i-PMA型MTJ元件相同的寫入電流。由此在全球首次實施了在不增加寫入電流的情況下,將負責穩定磁鐵的i-PMA界面由原來的兩個增加到四個(圖1)。
圖1:本次研究提出的擁有四重界面的i-PMA型四重界面MTJ元件(a)和原來的雙重界面MTJ元件(b)。
研究小組利用四重界面MTJ結構,製作了直徑爲50~90奈米的MTJ元件,評測了熱穩定性指數(決定資料保存週期的器件特性值)及寫入電流(決定能量消耗的器件特性值)。結果顯示,隨着界面由兩個增至四個,第一個課題——熱穩定性指數(資料保存特性)如預期一樣增至約2倍(圖2(a))。這是全球首次實施如此高的性能,與採用現有MTJ技術在125℃的工作溫度下保存資料的時間相比,在150℃的運行環境下也能將資料保存週期延長至100萬倍。另外,關於第二個課題寫入電流,儘管隨着界面由兩個增至四個,屏障層的數量也增加了,但經過驗證發現,能以與原來相同的寫入電流工作(圖2(b))。
圖2:(a)本次研究製作的四重界面MTJ元件與原來的雙重界面MTJ元件的熱穩定性指數Δ(決定資料保存週期的器件特性值)比較。
(日文發佈全文)
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