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冷卻至極低溫度將電阻變為零的超導線圈中,在沒有外部電流供應的情況下持續存在電流的現象被稱為「持久電流」。 解析物質分子結構和特性的核磁共振(NMR)裝置利用的就是此時產生的強磁場。相對於在液氦溫度(零下269℃)下變為超導狀態的「低溫超導」,在液氮溫度(零下196℃)下也能變為超導狀態的「高溫超導」存在廣泛的實用化需求 。這是因為高溫超導線材被冷卻至液氦溫度時,可以產生遠遠高於低溫超導線材的磁場。

依靠持久電流的全年磁場變化。通過記錄NMR信號的峰值精確地測量了磁場。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生命機能科學研究中心的柳澤吉紀組長等人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在2018年全球首次成功開發出了採用高溫超導線材的NMR裝置。此次通過使該裝置連續兩年在400MHz的磁場下實現持久電流運行,持續對磁場進行了精確的測量,從而首次證實了可以長時間維持穩定的持久電流。每小時的磁場變化率在2018年時為10億分之一,該數值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變小,到第二年變成了300億分之一。這意味著在不供應電流的情況下,磁場也能連續產生300萬年。
今後,聯合研究團隊計劃以該項研究成果為基礎,開發磁場強度超過目前的1.2GHz,達到1.3GHz的超高磁場裝置。另外,進一步發展此次的研究成果,未來還有望開發出不使用稀少且昂貴的液氦材料的體積小且通用性高的NMR裝置。
文:JSTnews 12月號
翻譯編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