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京都大學鑑定出類風濕關節炎中靈長類特異性的新型細胞介素,或為類風濕關節炎治療提供關鍵線索

2025年08月26日 生物醫藥

京都大學高等研究院人類生物學高等研究基地的村上晃規特定助教、吉富啟之醫學研究科副教授、上野英樹副基地長/主任研究者、松田秀一醫學研究科教授等人的研究團隊,通過分析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來源的滑膜組織,揭示了靈長類出現之後進化出現的新型細胞介素「IGFL2」,通過輔助性T細胞調控類風濕關節炎發炎的現象。IGFL2不僅可成為新的治療靶點,在高重症患者血液中也會升高,因此有望作為治療效果及診斷的標誌物。吉富副教授表示:「我們計劃利用KURAMA佇列和ANSWER佇列的樣本,提高其作為標誌物的精度。關於以IGFL2為靶點的治療藥物,目前也正在與製藥公司磋商。」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期刊《Science Immunology》上。

title

圖1 研究概要圖:IGFL2基因是一種在與人類關係較近的靈長類中觀察到的細胞介素。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滑膜組織中,Tph細胞不僅參與B細胞的抗體產生,還通過產生IGFL2參與T細胞分化及巨噬細胞激活。(供圖:京都大學/WPI-ASHBi)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因免疫系統異常引發發炎的自體免疫性疾病,日本的患者人數估計在100萬人左右。2000年代以後,生物製劑問世並發揮了顯著治療效果,但約30%的患者仍處於治療效果不充分的狀態。

在類風濕關節炎中,通常負責使關節靈活活動及營養供給的滑膜會發炎增厚,免疫細胞會開始攻擊關節及其周圍組織。在模型小鼠中,產生IL-17的Th17細胞參與發病,施用抑制劑可以抑制發炎,但該方法對人類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無效。另一方面,研究人員已從人類患者中鑑定出外周輔助T(Tph)細胞,提示其可能以某種方式參與了發炎的發作。

研究團隊收集了11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手術切除的滑膜,實施了單細胞RNA分析。對5萬8363個關節輔助性T細胞進行分析後,這些細胞被劃分為包含Tph細胞在內的12個亞群。結果發現,其中只有Tph細胞與患者的重症度(發炎強度)呈相關。在Tph細胞中,發現了特徵性的新型細胞介素IGFL2及其接受者IGFLR1。IGFL2特異性表達於Tph細胞,而IGFLR1在其他T細胞中也有表達。此外,通過對滑膜所有細胞的單細胞分析發現,IGFL2僅在輔助性T細胞中表達,IGFLR1則在B細胞、巨噬細胞等多種細胞中廣泛表達。

村上特定助教認為「Tph細胞可能通過IGFL2對滑膜的所有免疫細胞產生影響」,於是使用T細胞激活試劑、TGF-β及IGFL2刺激初始輔助性T細胞,並通過流式細胞術進行分析後發現,同時添加TGF-β與IGFL2會導致CXCL13(由細胞分泌、可吸引並激活B細胞的蛋白質)高表達。此外還發現,在單核球中添加IGFL2會誘導發炎相關基因的表達。相反,若抑制Tph細胞產生IGFL2,單核球的發炎相關基因表現會受到抑制。也就是說,IGFL2控制著滑膜細胞的發炎反應,因而可成為治療靶點。

此外,研究團隊分別採集了30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和健康人的血液樣本並進行分析,發現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IGFL2水平明顯更高,其AUC值為0.916,顯示出高於目前用於類風濕關節炎診斷的抗環瓜胺酸抗體(0.86)的靈敏度。進一步比較緩解期患者和非緩解期患者的血液中IGFL2濃度,發現非緩解期患者的濃度也明顯更高。

IGFL2不存在於小鼠等齧齒類動物體內,是長臂猿以後的靈長類具有的特異性體液因子,但其功能此前完全未知。此次,通過分析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滑膜細胞明確了其功能與有用性,並再次表明使用人類細胞開展研究的重要性。吉富副教授表示:「滑膜是在患者接受手術時,經同意後提供的。100%充分利用樣本,這一點至關重要。」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期刊:Science Immunology
論文:Human CD4+ T cells regulate peripheral immune response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via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like family member 2
DOI:doi.org/10.1126/sciimmunol.adr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