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長鼻猴的雄性:碩大鼻子造就個性聲音,用於彼此識別?

2025年10月31日 生物醫藥

東南亞婆羅洲島的「長鼻猴」成年雄性個體,以獨特的碩大鼻子著稱。大阪大學等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它們鼻子的大小造就了聲音的個性。這一點或許與人類通過聲音辨別彼此相似,不同的聲音有助於長鼻猴在群體中識別個體。據稱,不同的聲音或許支撐著長鼻猴複雜的社會結構。

title

長鼻猴。雄性的鼻子會隨著成長逐漸變大(供圖:京都大學教授松田一希)

雄性長鼻猴的鼻子會隨著成長逐漸變大,聲音也隨之變低沉。這與比小提琴體積更大的大提琴、低音提琴奏出的聲音更低沉的情形相似。較低沉的聲音被認為具有彰顯體型優勢、吸引雌性的作用。此前已知長鼻猴的鼻子越大,聲音越低沉,但對於鼻子會對聲音產生何種聲學影響,具體細節並不明確。

為此,研究團隊以動物園標本的CT(電脳斷層掃描)圖像為基礎,在電脳上構建了鼻子的立體模型,並通過利用該模型進行模擬以及基於複製品的聲學實驗,發現了聲音成分得到增強的4個頻率帶。此外,模擬顯示成年雄性之間鼻子大小不同時,4個頻率帶中僅有特定的一個存在差異。研究認為,這種差異塑造了聲音的個性。該結果與 「頻率帶整體都會不同」的預想相悖。

儘管僅憑此次結果尚無法定論,但長鼻猴或許能依據聲音,不僅能識別成年雄性的體型大小,還能識別個體本身。長鼻猴以1隻雄性與多隻雌性群體生活,雌雄雙方均有可能遷移至其他群體。此外,還存在由多個單位群體聚集形成的更高層級群體,具有多層級且複雜的社會結構。在此背景下,若能通過聲音識別對方身份,似乎不僅有助於雄性之間規避衝突,也有助於雌性及幼崽在群體內採取恰當行動。該成果向揭開長鼻猴碩大鼻子的秘密邁進了一步。

研究團隊成員、大阪大學研究生院人類科學研究科的西村剛教授(生物人類學)表示:「這一成果的取得,正是因為我們不僅開展了觀察,還進行了模擬與實驗。長鼻猴或許不僅能判斷‘聲音低沉的是體型較大的傢伙’,還能通過識別‘這是那傢伙的聲音’,更高效地採取行動。至於它們是否實際通過聲音識別個體,仍需進一步驗證。在人類社會中,我們也會相互識別個體並採取行動。或許隨著社會複雜程度的加深,會發生類似聲音個性得到被強化的進化。身體功能與社會之間的關聯性頗具探究價值。」

title

雄性長鼻猴的頭部CT圖像(供圖:京都大學教授松田一希)

研究團隊除大阪大學外,還包括立命館大學、京都大學、日本大學、橫濱市繁殖中心、橫濱動物園ZOORASIA(橫濱市)。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涵蓋物理學與生命科學交叉領域的英國皇家學會期刊《Interface》的8月13日刊上,大阪大學等於8月25日公佈了相關研究成果。本研究獲得了日本學術振興會科學研究費、國立研究開發法人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戰略性創造研究推進事業的資助。另據悉,在日本國內僅有ZOORASIA(橫濱市動物園)飼養長鼻猴。

原文:JST Science Portal 編輯部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期刊: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論文:Individual vocal identity is enhanced by the enlarged external nose in male proboscis monkeys (Nasalis larvatus)
DOI: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if.2025.0098

日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