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理科大學藥學部的安元加奈未副教授、琉球大學理學部的城森啟宏助教、宮崎大學農學部的林康廣副教授、一般社團法人Tropical Technology Plus(TTP)的廣瀨美奈主任研究員、琉球大學的田中淳一名譽教授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從沖繩產海綿動物Theonella sp.中分離出了包括具有極強殺滅利什曼原蟲活性的新型化合物onnamide G在內的10種天然化合物。相關成果已發表在《Marine Biotechnology》的網路版上。
圖1 研究概要圖(供圖:東京理科大學)
利什曼病是一種流行於熱帶與副熱帶地區的寄生蟲疾病,據估計,約有1200萬人感染該疾病,3.5億人面臨感染風險。該病大致可分為皮膚型、粘膜型和內臟型,其中最常見的是引發皮膚潰瘍的皮膚型利什曼病,這種疾病會留下終身斑痕,進而導致嚴重身體殘障和社會歧視,因此亟待開發並普及治療方法。
目前,該病使用的治療藥物包括兩性黴素B微脂體製劑、銻化合物及米替福新等,但這些藥物存在毒性強、副作用大、費用高昂、易產生抗藥性等重大問題。此外,由於疫苗和診斷方法尚不完善,在疾病流行地區尤其迫切需要更安全且更易獲取的治療方法。
此次分離出的化合物中,onnamide A和6,7-二氫onnamide A所展現出的極強活性分別是目前廣泛使用的兩性黴素B的約53倍和315倍,且對人體細胞的毒性較低,選擇性指數(衡量有效性與安全性的指標)超過1000倍。
此外,研究團隊還首次成功明確了onnamide G的結構。該發現為闡明onnamide類化合物的多樣性提供了重要依據,通過將onnamide G的結構與現有onnamide類化合物的結構和功能進行對比,也為揭示該類化合物的作用機制找到了突破口。
從海綿動物亞種Theonella sp.中分離出的onnamide在體外實驗(in vitro)中展現出強效抗利什曼原蟲活性,且具有高選擇性,表明其可作為開發新型治療藥物的先導化合物。然而,該類化合物複雜的分子結構可能會給化學合成和大規模生產帶來挑戰,未來仍需進一步開展研究。
願景:「以化學之力守護生命」
安元副教授表示:「即便是在日本不常見的疾病,依然希望能開發出守護世界上其他地區人的生命與尊嚴的治療方法,正是這份信念開啟了我的研究。想到缺醫少藥地區的患者不僅要承受病痛,還要遭受社會歧視的現實,便深感痛心。我懷著‘以化學之力守護生命’的信念,希望藉助沖繩及日本的天然資源,解決全球性的醫療難題。」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期刊:Marine Biotechnology
論文:Onnamides and a Novel Analogue, Onnamide G, as Potent Leishmanicidal Agents
DOI:10.1007/s10126-025-1049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