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科研費的GDP佔比以及百萬人口科研人才數量方面,雖然落後於歐美發達國家,但2021~2023年間頂級論文(Top10%)數量位居全球第4,頂尖論文(Top1%)數量為全球第5,在自然科學領域論文的質與量均表現亮眼。同時,美國科技巨頭公司的核心團隊中印度人才佔據重要位置,吸引了全球的關注。JST(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為了吸引印度的優秀人才到日本,推出了基於聯合研究的「青年優秀人才引進項目(LOTUS)」。該項目不僅為參與日印聯合研究的印度博士後及博士生提供一年的駐日經費,還與經產省合作,為有意願的研究人員提供在日本企業實習的機會。JST橋本和仁理事長表示:「去年嘗試使用理事長裁決經費公開招聘了1個月,結果30人的名額收到了149份申請(最終錄用55人)。不僅是在日本,印度學術界也對該項目充滿期待。」

JST理事長橋本和仁
從他國吸引優秀人才以激活本國的研究開發、提升國際競爭力,已成為全球的常識,為此,各國都在圍繞高端人材展開激烈爭奪。其中,近年備受矚目的便是印度。
印度不僅在科學研究方面實現飛躍,產業界也有大量頭部人才。包括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Adobe董事長兼CEO山塔努·納拉延(Shantanu Narayen)、YouTube CEO尼爾·莫漢(Neal Mohan)、美光科技總裁兼CEO桑賈伊·梅洛特拉( Sanjay Mehrotra)、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以及IBM CEO阿溫德·克裏希納(Arvind Krishna)等,皆為印度裔人材的代表。
歐盟(EU)除了邀請印度參加「地平線歐洲」計劃外,還在探討擴大與青年學者的交流、AI、半導體等領域的聯合研究的可能性。英國則與印度簽署了「技術安全保障倡議」,除了在重要及新興領域深化合作外,還在新一代通信技術研究領域啟動了700萬英鎊的公開招標。
日本的博士生中有一半是外國人留學生。在7所知名國立大學中,工學領域共有5895名留學生,其中來自中國的有3568人,印度僅158人;在理學領域的1929名留學生中,來自中國的有1120人而印度僅68人。全日本印度留學生也只有約800人,與在美國的13.2萬人印度留學生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那麼,從印度的角度來看,日本是否缺乏吸引力呢?JST理事長橋本和仁在與印度理工學院(IIT)的校長等交流時瞭解到,印度認為日本在文化方面與印度具有共通之處,對日本抱有非常好的印象,在歷史上一直認為日本是具有信賴感的友好國家,對日本保持自身獨特文化的同時並成長為世界強國懷有敬意,把學生送往日本學習成功事例,對今後印度的發展具有借鑑意義。目前印度90%的博士生都在本國攻讀,通過機制創新有望實現相當規模的日印人才交流。
2025年1月在美國舉行的日印外長會談中,經印度政府提議,兩國正式確定將2025年定為「日印科學技術交流年」。截至目前,作為強化兩國在科學技術領域合作的一環,已舉辦了三屆日印大學論壇,第四屆也確定於今年11月在海得拉巴舉辦。
在此背景下,JST去年利用理事長裁量經費,試行開展了印度優秀青年人才招聘項目。在日本的大學與印度頂尖大學的共同研究項目內,為印度的優秀研究生和博士後提供最長1年的赴日研究經費(部分由印度方面承擔)。該項目不僅僅是單純的獎學金,還通過共同研究和聯合指導,在強化日本的研究基礎的同時,構築人才交流與機構間的協作機制。
JST橋本理事長表示:「由於教師也能在日本停留一個月,學者之間也能進行交流。事實上,很多教師都希望駐日意願。這個項目不是單純向日本派遣學生,而是向聯合研究機構派遣優秀的人才。所需費用並非全部由日本承擔,印度方面需要負擔差旅費,從而從機制上確保了來日的都是優秀人才。」
試行時,日本方面共有25家機構(21所大學和4家國立研究所)的55人入選,包括山形大學、島根大學、愛媛大學、熊本大學等11所地方高校。印度方面,印度理工學院(IIT)佔比達到了76%,印度科學大學佔4%,整個項目以工科領域為主。
2025年度的「LOTUS」項目,以印度理工學院(IIT)系統的23所學校為核心,收到了超過1300份日印聯合研究的申請,目前正在推進匹配工作(今後開展的聯合研究項目也為支援對象)。預算名額雖為270人,看起來有必要進一步擴大規模。值得一提的是,項目名稱「LOTUS」(蓮花),剛好是印度的國花。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相關超連結】
國際人才環流的重要性和日本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