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日本學者在中國】大學培養創業精神

2022年05月24日 科技交流

更多請看:【日本學者在中國】專集

小池 政就

小池 政就
一般財團法人日中創新中心 業務本部長兼首席研究員
清華大學日本研究中心 訪問學者

簡歷
2008年取得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技術經營戰略專業博士學位,曾先後任職於東京大學助教和日本大學副教授等國内外的研究機構,並作爲日本衆議院議員參與了政策制定。2018年起在清華大學研究中日之間的產學合作機制。

① 請問您到中國開展研究活動的契機是什麼?

我不僅在日本還在美國和歐洲學習和工作過,鑑於近年來中國科技領域的蓬勃隊形變換,我覺得這個之前幾乎不瞭解的鄰國可能會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東西,於是懷着好奇心來到了北京,並且很幸運地得到了在清華大學做訪問學者的機會。

title

筆者攝於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前

與我想像中的北京是一座永遠籠罩在灰色霧霾中並且被嚴密監督的城市相反,湛藍的天空、廣闊的清華校園和開朗、積極的校友們立即吸引了我。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可以感受到人和社會的熱情之高,或好或壞我每天都在感受着刺激。

② 請介紹一下您的研究課題

我關注的是以中國的IT領域爲中心從技術開發到社會應用的機制,我剛好就在處於該領域領先地位的北京的大學爲核心研究這個生態系統。

我博士攻讀的技術經營學專業,就是分析從科學技術的研發到商業化程序的學問。從研發到商業化的每個階段都會出現一些障礙,而中國的頂級IT企業突破了障礙,以驚人的速度和規模實施了增長。我正把自己置身於這種機制和環境中開展研究。

③ 在中國的大學和研究機構裏是否有值得一提的設施或支援制度?

清華大學的創業生態分爲四個階段,分別是產生想法的「創意」階段、將想法變成商品和服務的「創新」階段、確立爲商務的「創業」階段,以及向社會提供附加值的「創造價值」階段。

主要負責「創意」和「創新」這前兩個階段的在大學裏舉辦的講座和舉辦創業大賽的孵化器設施X-lab;負責「創業」和「創造價值」後兩個階段的主要是清華大學科技園(TUS)。X-lab以提供MBA課程的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爲首,還與機械工程、資訊科技、美術乃至醫學等多個學院合作,開展激發學生創意和創新的教育及啓發活動。TUS提供資金方面的支援以及人才培養和經營諮詢等,同時還提供便於大學、企業和個人相互融合的環境。

title

清華大學科技園(TUS)

另外,在聚集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中國頂尖大學和研究機構的中關村地區,除了校内外的孵化器設施和科技園等各大學的附屬設施外,還有中國科學院和大量的研究所,整個區域形成了廣泛的域内人才和資金流動階層。

透過這樣的階層和環境,大學的技術和創意克服了研發程序中的障礙,實施了社會應用。

④ 請談一談中日兩國的研究環境有何不同

研究環境因領域而異,在我所涉及的領域,中國「容忍失敗」的環境和文化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除了前面提到的順利推進技術開發和商業化的機制外,還能感受到允許失敗和鼓勵挑戰的創業生態理念。

清華大學五鐵路平交道金融學院的田軒副院長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中國大學生創業的失敗率爲95%」。對此日本的經營者問道:「爲什麼成功率這麼低,大學還鼓勵創業?」田副院長解釋說:「我們期待年輕人的活力和感受性」,同時也是爲了讓他們「能夠接受失敗」。

大學會預先告訴學生失敗了也沒關係,即使失敗了也會鼓勵他們重新再來。也就是說,只有當學生們認識到,不僅是大學,整個社會和國家也是這種觀點時,就會有助於他們進行下一次挑戰。

談到精英教育,日本也存在容易導致官僚主義、鼓勵「儘量不失敗」的傾向,其弊端就是產生了「始終害怕失敗的扣分主義和先例主義,不能接受別人的失敗,也不允許自己失敗」的文化,這不僅不會帶來創新和技術開發,反而會成爲一種阻礙。

⑤ 對正考慮到中國開展研究活動的研究人員您有什麼建議?

日本對中國的印象有失偏頗,請在牢記這一點的基礎上冷靜考慮。

在日本社會對中國的親近感只有約10~20%的輿論背景下,不少人對與中國開展科研合作持否定態度。近年來,還出現了在中國的基礎研究領域開展研究的日本研究人員受到日本國内指責的情況。遺憾的是,這種環境不太可能很快得到改善,如果將來的重點是在日本國内活動,那麼對此就需留意。

另一方面,自己在中國的調查顯示,約半數的中國人對日本有親近感,無論研究還是商務領域都對與日本合作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對來自中國的熱情,來自日本的消極態度讓很多在中國的日本人也感受到了「溫差」。

在中國,日本人也可以自由開展研究,雖然競爭和評審很激烈,但很容易讓技術和創意模製,並且市場和挑戰的舞臺也很大,所以容易獲得成就感。

title

筆者(左一)參加CGTN(中國環球電視網)的節目

日語原文

日文:JST Science Portal China 編輯部
中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