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日本學者在中國】跨越國界共同推進科學隊形變換

2022年05月30日 科技交流

更多請看:【日本學者在中國】專集

小林 和彥

小林和彥
東京大學研究生院農學生命科學研究科名譽教授

簡歷
出生於長野縣。1976年畢業於東京大學農學部,先後擔任農林省蔬菜試驗場、農業技術研究所和農業環境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期間於1987-1988年前往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做訪問學者。2003年就任東京大學農學生命科學研究科教授。2018年退休,擔任名譽教授,同年成爲中國科學院國際人才計劃訪問學者。2020年成爲南京資訊工程大學的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

① 請介紹一下您到中國做研究的經過

我第一次訪問中國是在1976年2月至3月,當時我即將從農學部畢業,有機會參加了日本東北地區的農村青年訪華團。同年1月周恩來總理去世,之後4月又放大了「四五運動」,回過頭來想想,那段時間剛好處於「暴風雨前的寧靜」,但當時所有訪華人員都帶着「文化大革命取得了成功並正在逐步結束」的想法回到日本的。

我大學畢業後就職於農林水產省(等同於中國農業部)試驗場工作,此後40多年一直在研究人類活動引起的大氣成分變化對植物、特別是農作物的影響。透過田間實驗調查了光化學煙霧的主要成分臭氧、因平流層臭氧減量而增加的B區紫外線、大氣中持續增加的二氧化碳等對水稻和小麥的影響。無論哪種氣候影響都不僅侷限於日本,而是涉及整個亞洲乃至全世界的問題,正當我想在國外開展實驗的時候,1999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參觀了我在巖手縣農田實施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實驗(照片1)。我當時問他們「要不要在中國也做做這個實驗?」,之後在不到2年的時間裏就完成了技術轉移,於2001年開始在江蘇省無錫市的農田進行水稻和小麥的二氧化碳增加實驗。後來又將實驗地點轉移到了江蘇省揚州市郊,繼續操作進行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實驗。

title

照片1

此外,由於預測中國地表的臭氧濃度擧升會對農業產生重大影響,因此2006年又開始實施了臭氧增加實驗(照片2)。

title

照片2

② 請您介紹一下自己的研究課題和在中國的研究内容

我和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中國的農田起動的二氧化碳和臭氧增加實驗是全世界在這個領域開展的爲數不多的研究,研究結果寫成了很多論文。關於地表臭氧濃度擧升的影響,目前仍然在研究之中,2018年我入選 「中國科學院國際人才計劃」,開始在北京的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進行研究。該中心在延慶區建有大型地表臭氧對楊樹成長的影響實施(照片3),我與研究人員和學生們一起進行了實驗數據分析並撰寫了論文。這種控制實驗是定量掌握臭氧影響所必須的,瞭解這些影響的產生機制也很重要。我與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人員一起研究了臭氧透過葉子的氣孔進入植物活體內併到達細胞膜的運輸和反應模式。透過實驗和反應模式兩個方面估算了臭氧對植物的影響,爲降低臭氧的影響提供參考。中國爲減量PM2.5對人體健康的不良影響,正在削減致病物質的排放,PM濃度最近似乎已經大幅降低。但另一方面,臭氧濃度目前仍處於擧升之中,它對植物的影響要大於PM,因此對農作物和天然植被的影響正在進一步加劇。

title

照片3

③ 請您介紹一下中國研究機構的特徵

中國科學院是負責開展自然科學研究的國家機構。日本雖然也有國立研究所,但大多都是隸屬於農林水產省(相當於中國農業部)和環境省(相當於中國的生態環境部)等各省廳的研究所,並沒有以科學研究本身爲使命的政府機構。中國科學院在中國各地設置了100多個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我至今爲止在南京土壤研究所和北京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工作,大家也可以在《 日本學者在中國 》系列中找到關於中國科學院其他研究機構的文章。另外,中國科學院還有一所以研究生教育爲主的中國科學院大學,負責培養優秀的學生並分配到各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的綜合研究實力在2020年的Nature Index中位列世界第一,而且,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加在一起,得分約爲綜合實力排名第二位的哈佛大學的2倍,約爲地球與環境領域排名第二位的亥姆霍茲聯合會(德國)的3倍,可以說是「遙遙領先」。

如此強大的綜合實力並不單單是靠人多實施的。比如日本環境省預算的某個專案,不但被評審委員質詢對環境管理的貢獻,最後還來一句斥責「這不是應該使用科研經費的研究!」,但在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可能只會因爲未能在世界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才會受到斥責。聽說不僅是對研究人員個人進行的評估,對研究所的貢獻也要進行評估,就像日本職業足球聯賽的J1-J2升降級那樣,根據評估結果更換研究所的等級排名。

中國政府的其他機構也有很多研究所。我知道的不多,但有時感覺研究内容會受到所屬政府機構的制約。而中國科學院的研究所給我的印象是,與美國的大學和研究所一樣,研究人員可以自己決定研究内容。事實上,正是這種印象讓我覺得「可以跟這些人一起工作」,這便是我決定與南京土壤研究所的人開展聯合研究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位在日本的大學取得學位並工作一段時間後回到中國,進入中國科學院的另一家研究所工作的朋友也建議我與土壤研究所進行聯合研究。

④ 請您介紹一下日本與中國的研究環境有何不同

簡單來說,我覺得「在中國做研究進展更快」。也許因爲我是「客人」,可以免去研究以外的工作,但學生優秀而且積極性高也是我在中國的研究進展順利的終極因數。例如,東京大學的學生中雖然也有很多優秀的人,但他們會被找工作分散注意力,而且很多學生不會(或無法)選擇研究,這與我知道的中國科學院的學生不同。此外,如上所述,中國科學院的研究所做決策的速度之快也是研究進展順利的終極因數。

⑤ 您對考慮到中國搞研究的研究人員有什麼建議?

已經在日本以外的國家做過研究的人請參考《日本學者在中國》系列的其他研究人員給的建議。對於沒有這方面經驗的人,我強烈建議至少先到國外做一年以上的研究。這不僅有助於你的研究,而且也有助於你的個人隊形變換。目前全世界最具隊形變換勢頭的中國的研究所和大學作爲研究場所今後會變得更加重要。另外,在決定中國的研究地點時,首先與要去的研究機構進行交流,感覺「可以一起工作」這種直覺也非常重要。此外,來自值得信任的中國朋友的建議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⑥ 與中國進行研究交流之我見

將科學研究納入國家框架中的國家主義最近勢頭似乎在強化。然而,正如巴斯德所說,「科學無國界」,科學只有透過不受國界限制才能進步。中國科學院的綜合研究實力也是讓中國外部流動的人才順利回國的終極因數。和我一起做過研究的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很多都是在歐美和日本取得研究成果後回到中國科學院的研究所就職的。另外,與留在歐美的中國研究人員的聯繫也有助於提高他們的研究成績。

日本人看中國,就像1976年的我一樣,往往會被對中國的期待或者畏懼而模糊了雙眼。目前中國不僅是經濟規模,在很多科學領域也遠遠超過了日本,只有積極與中國開展人才和研究的交流,才有望促進日本的科學隊形變換。

日語原文

日文:JST Science Portal China 編輯部
中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