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日本學者在中國】5年來切身體驗了急劇變化的社會和不變的人情

2022年06月07日 科技交流

更多請看:【日本學者在中國】專集

加藤 靖浩

加藤靖浩
北京大學醫學部天士力微循環研究中心室長、基礎醫學院客座副教授

簡歷
出生於名古屋市。1998年畢業於東京藥科大學生命科學部;2002年成爲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2003年從名古屋大學研究生院生命農學研究科獲得農學博士學位,之後前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留學;2004年成爲東京齒科大學博士後研究員;2009年就任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助教;2015年就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天士力微循環研究中心室長和基礎醫學院客座副教授。

爲什麼去中國?

疫情之下,大家還好嗎?
各位在中國的日本研究人員,好久不見。
今後計劃到海外開展研究的留學生和研究人員,很高興認識你們。

我於2015年至2020年的5年裏,先後在北京(攜家屬)、天津和北京(單身赴任)進行了有關「未病」的研究。在中國生活的這五年,不僅僅是做研究,還是切身感受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並得到了很多人幫助的寶貴時光。

那麼,我爲什麼會到中國去做研究呢?我研究的内容是生物對環境脅迫的反應機制,其中重點是研究對水脅迫的反應。

在東方醫學中,把身體從健康狀態轉變爲疾病狀態的程序稱爲「未病」,引起未病的因素之一就是水循環的停滯(水滯/水脅迫)。中醫師和漢方(從中醫師隊形變換而來的日本傳統醫學)將「氣、血、水」的平衡定義爲健康的晴雨表。

我之前一直研究的水通道蛋白也與水循環有關,在該領域關照過我的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安井正人教授的鼓勵下,以及當時赴日來我們研究室做漢方和中醫師學講座的韓晶岩教授的邀請下,我於2015年開始了在中國的研究生活。

研究環境如何?

第一年,我在北京大學醫學部天士力微循環研究中心學習了用實驗動物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式技術及其監測方法。這項技術最早是韓教授留學日本時學來的方法,一直在北京大學沿用至今(照片1)。

title

照片1:循環系統測量儀

作爲日本人,我爲日本開發的傳統方法一直被傳承至今而感到自豪,但同時也有遺憾,因爲在日本沒有繼承人,這個技術並沒有被傳承下來。

而在中國,這個方法被很多研究人員傳承,同時還在積極引進最新的分子生物分析儀器和電子顯微鏡等,提供了完善的研究環境。爲學習這種方法,中國各地的研究人員紛紛前來做實驗。得益於此,我結識了很多研究人員(照片2)。

title

照片2:北大實驗室的年終聚會,與學生一起練習表演節目

與校内外的聯合研究和合著論文會被納入獎金考覈,很多人不分晝夜地投入到研究中。另一方面,教授則強調休息也很重要,因此週末會與實驗室的學生一起去北京郊外爬山、滑雪或參觀古蹟等,每天都過得很充實。

到中國的第二年,北京大學在天津一家制藥公司的廠區内成立了研究所,開始與企業推進聯合研究。可以使活體內的水循環情況(未病)視覺化的近紅外線光譜儀和多變量分析軟體(照片3)就是這個時候採購的。

title

照片3:水的視覺化裝置

利用該設備我起動了透過水循環的視覺化來診斷未病狀態的研究專案。目前,由後任者以臨牀應用爲目標在繼續操作這項研究。另外,對新引進的設備感興趣的研究人員和學生爲分析茶和高粱酒的美味成分,也會來進行檢測。

這家制藥公司被指定爲博士人才培養研究所,全國各地的研究生會來這裏學習中醫師藥研究。原則上由一名獲得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指導一名學生,而且爲了讓學生專注於學業,研究期間(數年)會提供附帶三餐的宿舍並給付工資。看到中國對博士人才的積極投資,更讓我認識到日本亟需改善對博士人才的待遇。順便說一句,這家企業的經營高管好像都必須要有博士學位。

2018年,我又從北京大學醫學部校區搬到了位於更加靠北的北大醫療產業園繼續操作研究。這個園區裏雲集了多家生物領域的初創企業,我還爲前來考察中國研究狀況的日本的大學、企業和政府機構人員進行了介紹。另外,作爲中日醫學生交流協會的本地支援人員,我結識了很多人,擴大了人脈,同時還久違地用日語進行了交流。各位年輕的研究人員,一定要試着到能徹底鑽研自己的研究的地方,無論哪個國家,都去挑戰一下。

生活環境如何?

比起研究,每天的衣食住行對健康生活非常重要。在北京租1LDK的房子月租需要10,000元,雙語幼稚園每月需4,000元,住房和教育的開銷比較大,但在天津能以較低的價格租住研究所廠區内的新建公寓,房間也很大,有3LDK,我還邀請了住宿舍的學生來家裏包了正宗的水餃(照片4)。

title

照片4:正宗的餃子派對

我則做了日本料理,日式馬鈴薯燉牛肉和什錦燒特別受歡迎。住處附近有永旺和伊勢丹等日本超級市場,因此即使生活在海外,也可以購買到像在日本一樣的食材。

另外,中國市面上有很多含中草藥成分的茶飲。日本的「醫食同源性「就來自於中國的「藥食同源性「,意思是飲食和喫藥一樣重要,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煎藥喝的傳統,因此平時把藥當茶喝也很常見。

我剛到中國時,街上有很多路邊攤和地攤,但近來監管變嚴,昔日的風情逐漸消失,真是很遺憾。即便如此,在學校食堂或當地餐館仍然可以20元喫一頓飯,手機費每月40元,公車起步價2元,生活成本非常低。

我剛開始到中國生活的2015年正好是共用單車和電子給付(掃碼給付)開始流行的時候,2018年,隨着環保政策奏效,PM2.5問題得到明顯改善,天空恢復了藍色,2019年前後,美團外賣、滴滴出行、人臉識別給付、芝麻信用等數位技術迅猛隊形變換,令人切身感受到了未來社會的生活式樣(照片5)。

title

照片5:便利店的人臉識別給付

因爲生活在城市裏,還經常看到素食主義者、運動(跑步、瑜珈、羽毛球等)的人。籃球特別受歡迎,街上有很多籃球場,我也透過每週打籃球加深了與當地人的交流。其中好像很多人都是在看了日本的《灌籃高手》後開始打籃球的。

新冠疫情

新冠疫情放大後的2020年1月下旬,我利用春節假期回了趟日本。之後回北京的航班很多被取消,2月中旬返回北京時,居家隔離了2周後才獲准去研究所工作(照片6)。

title

照片6:研究所入口

但是,北京的街頭卻像是變了個樣子,雖然春節已過但大部分店鋪仍然關門謝客,往日繁忙的外賣員的身影也消失了,學生們還未被允許從家鄉返回校園,城市像靜止了一樣。好不容易重新開張營業的餐飲店要麼只做外賣,要麼進店需要測體溫並登記手機號和身分證號等,以便不測時可以追蹤。

而在日本,這些數位工具的運用比較落後,不僅是疫情防控,即使作爲解決少子化導致的人手不足的措施,也需要利用並接受數位技術,以建設出兼顧便利性和資訊管理的社會。中國急劇變化的社會系統在疫情結束後會變成什麼樣呢?我很想近期再去一趟中國,到當地的餐館邊喝酒邊體驗一下。

最後我想借本文感謝「在華日本研究人員人脈網路」、JST北京代表處、JSPS北京代表處、日本駐華大使館以及很多人對我的關照。各位一定要保重身體,共同迎接美好的未來。

日語原文

日文:JST Science Portal China 編輯部
中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