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資訊服務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11月19日發布了「2019年版高被引科學家名單」,所發論文被其他研究人員引用次數最多的6,217名研究人員進入該名單。高被引科學家最多的國家是美國,為2,737人,佔44%。今年的特點是,中國超過英國升至第二位,數量由2018年的482人大幅增至636人。中國的排名在2017年由第四位上升至第三位後,高被引科學家數量一直在持續上升,與開發端表的2014年相比增至3倍。
高被引科學家的入圍國家和地區(科睿唯安發布)
| 
 國家  | 
 高被引科學家數量  | 
 比例  | 
| 
 美國  | 
 2,737  | 
 44.0%  | 
| 
 中國  | 
 636  | 
 10.2%  | 
| 
 英國  | 
 517  | 
 8.3%  | 
| 
 德國  | 
 327  | 
 5.3%  | 
| 
 澳大利亞  | 
 271  | 
 4.4%  | 
| 
 加拿大  | 
 183  | 
 2.9%  | 
| 
 荷蘭  | 
 164  | 
 2.6%  | 
| 
 法國  | 
 156  | 
 2.5%  | 
| 
 瑞士  | 
 155  | 
 2.5%  | 
| 
 西班牙  | 
 116  | 
 1.9%  | 
澳大利亞也實現躍進
排名的基礎是科睿唯安所擁有的全球最大規模論文引用索引和研究資訊平台「Web of Science」的龐大論文數據。在2008年至2018年的11年裏發表過多篇被引頻次在相應研究領域進入前1%的論文,而且對後續研究產生了巨大影響的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入圍該名單。除中國以外,澳大利亞的躍進也引人關注。該國2014年進入名單的人數為80人,但2018年增至245人,2019年進一步增至271人。另外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比較不是按照研究人員的國籍進行的,而是按照研究人員的第一所屬機構(Primary affiliation)所在國家來確定的。多以科睿唯安認為,澳大利亞實現躍進的原因除了該國科學家外,還包括該國内的研究機構積極僱傭了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高被引科學家。
美國高居榜首的實力
從擁有大量高被引科學家的機構來看,美國的大學和研究所的數量遙遙領先。第一名為哈佛大學的203人,第二名為斯坦福大學的103人,排名前20位的機構中,美國佔了14家。中國科學院的高被引科學家為101人,位居第三,清華大學也躋身第19位(42人),中國的存在感增強。此外還有英國的3家機構和德國的1家機構上榜,排名前五位的除這四個國家外還有澳大利亞,6,217名高被引科學家中有72%集中在這五個國家。
“高被引科學家所屬機構”(科睿唯安發布)
| 
 高被引科學家所屬機構名稱  | 
 國家/地區  | 
 高被引科學家數量  | 
| 
 哈佛大學  | 
 美國  | 
 203  | 
| 
 斯坦福大學  | 
 美國  | 
 103  | 
| 
 中國科學院  | 
 中國  | 
 101  | 
| 
 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  | 
 德國  | 
 73  | 
| 
 布羅德研究所  | 
 美國  | 
 60  | 
|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 
 美國  | 
 58  | 
|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 
 美國  | 
 55  | 
| 
 麻省理工學院(MIT)  | 
 美國  | 
 54  | 
| 
 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  | 
 美國  | 
 54  | 
|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 
 美國  | 
 54  | 
| 
 杜克大學  | 
 美國  | 
 54  | 
|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 
 美國  | 
 52  | 
| 
 耶魯大學  | 
 美國  | 
 51  | 
| 
 劍橋大學  | 
 英國  | 
 50  | 
| 
 哥倫比亞大學  | 
 美國  | 
 47  | 
|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  | 
 美國  | 
 45  | 
| 
 牛津大學  | 
 英國  | 
 44  | 
| 
 康奈爾大學  | 
 美國  | 
 42  | 
| 
 清華大學  | 
 中國  | 
 42  | 
| 
 倫敦大學  | 
 英國  | 
 40  | 
再次印證日本的低迷
日本近年來在按國家和地區劃分的高被引論文數量排行榜上的排名明顯降低。此次發布的結果再次印證了日本的低迷。2017年,日本入選高被引科學家的人數為72人,比2014年減少一半。據科睿唯安的數據,2018年增至91人,此次的2019年增至98人。但遠遠低於榜首的美國的2,737人,與中國的636人相比也還不到六分之一。
在按國家和地區的排名中,日本2014年位居第五,2015年降至第八位,2016年和2017年勉強保住了第十位,但2018年跌到了第13位。此次雖然上升至第11位,但未能躋身前十。日本國内的機構中,入圍高被引科學家最多的是東京大學,不過只有12人。排名前三位的哈佛大學(203人)、斯坦福大學(103人)和中國科學院(101)自不必說,與排名第19位的清華大學(42人)相比也明顯處於下風。
高被引科學家數排名的中日比較
|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 
 日本  | 
 5  | 
 8  | 
 10  | 
 10  | 
 13  | 
 11  | 
| 
 中國  | 
 4  | 
 4  | 
 4  | 
 3  | 
 3  | 
 2  | 
2019年日本各機構的高被引科學家(科睿唯安發布)
| 
 研究機構名稱  | 
 人數  | 
| 
 東京大學  | 
 12  | 
| 
 物質材料研究機構  | 
 10  | 
| 
 京都大學  | 
 9  | 
| 
 理化學研究所  | 
 9  | 
| 
 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  | 
 5  | 
| 
 名古屋大學  | 
 5  | 
| 
 國立癌症中心  | 
 5  | 
| 
 東北大學  | 
 4  | 
| 
 東京理科大學  | 
 3  | 
| 
 大阪大學  | 
 3  | 
| 
 奈良先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  | 
 2  | 
| 
 首都大學東京  | 
 2  | 
| 
 東京工業大學  | 
 2  | 
| 
 室蘭工業大學  | 
 2  | 
| 
 國際農林水產養殖業研究中心  | 
 2  | 
| 
 岡山大學  | 
 2  | 
| 
 慶應義塾大學  | 
 2  | 
| 
 農業食品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機構、Novel Crystal Technology、千葉大學、國立環境研究所、德島大學、九州大學、近畿大學、順天堂大學、上智大學、高知工科大學、巖手縣立大學、京都府立大學、北海道大學、綜合地球環境學研究所、名古屋醫療中心、養樂多中央研究所、立命館大學、信州大學、國立天文臺(19個研究機構)  | 
 1  | 
日本目前正在制定「第6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新計劃將決定2021年度起的未來5年的科技創新政策基礎。11月6日,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理事長濱口道成在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舉辦的研討會「面向第6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展望日本的未來」上發表主題演講,對日本的現狀表達了嚴峻的看法。
「從研究人員數量來看,日本位居世界第三,但從論文數量來看,近年來日本的世界排名顯著降低。在美國、德國、法國、英國、韓國、中國等主要國家中,每百萬人口的博士學位獲得者數量減少的也只有日本。」
在研討會「面向第6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展望日本的未來」上發表主題演講的科學技術振興機(JST)構理事長濱口道成(11月6日於日本文部科學省)
日文:小岩井忠道(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中文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相關鏈結:
科睿唯安新聞發布資料「篩選科學及社會科學領域的世界頂級研究人員,高被引科學家名單2019年版」
相關報導:
2019年11月18日客觀日本「日本開始制定第6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專家對現狀憂心重重
2019年08月15日SPC採訪報告「日本發布報告:國際合著論文也進入中美兩強時代」
2019年07月12日客觀日本「日本文科省調查:大學教師科研時間降至史上最低」
2019年05月23日客觀日本「日本工程院會長談大學改革:學生不應該和老師同一研究方向,大學不適合做大型項目」
2019年05月10日客觀日本「日本工程院發布緊急建議,遏止工序和科技能力下滑」
2019年1月25日SPC採訪報告「比亞迪和小米進入Top100,中國3家企業躋身最具創新力的百強企業和研究機構榜單」
2018年12月12日SPC採訪報告「日本發布報告:中國走在多個熱點科研領域前緣」
2018年09月28日SPC採訪報告「全球大學排名,清華大學排名22位居亞洲第一」
2018年06月21日客觀日本「日本發布「綜合創新戰略」,對大學改革,AI應用抱有危機感」
2018年04月13日客觀日本「日本基礎研究能力下降,危機感增加」
2018年02月09日SPC採訪報告「亞洲大學排名:中國的排名繼續上升」
2017年11月30日SPC採訪報告「科睿唯安發布「高被引科學家」人數 中國位居世界第3 日本隻不過7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