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大學實施了歷史性進步,在一些研究領域已經超越美國」。在英國教育期刊《泰晤士高等教育》(THE)9月份發佈的最新版世界大學排名中,清華大學位居第20(去年排名第23位),成爲亞洲地區排名最靠前的大學,中國大學的飛躍再次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日本方面,東京大學位居第36,京都大學位居第54,躋身前200名的日本大學只有這兩所。2004年推進國立大學法人化後,實施了資金和人才容易流向東京大學等一流大學的「選擇與集中」政策,但結果顯示並未取得成功。不僅一流大學停滯不前,中等規模的大學也開始失速。
安倍政府在2013年的日本復興戰略中提出了「今後10年讓10所以上的大學躋身世界大學排行榜前100位」的目標,但現在看來很難實施。排名只是評價擁有衆多職能的大學的一項指標,也有觀點對將其作爲政策目標進行了批判。即便如此,日本大學的停滯不前依然是大學研究能力退化的證明。
在排名中拉開差距的是表示研究成果影響力的「論文被引用次數」。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的教育及研究的「得分」相對比較高,但論文被引用次數低於中美歐的一流大學。
「可以肯定,自從國立大學法人化後,與海外相比,日本的研究能力相對下降了」。鈴鹿醫療科學大學校長豐田長康這樣指出。豐田還擔任過三重大學的校長,他對日本的研究能力下降感到十分擔心,一直在致力於論文數量和大學排名等數據分析。豐田強調說,從國際比較來看,「最主要的終極因數是政府針對大學研究的投資相對於人口規模來說比較少」。
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彙編的「科學技術指標」顯示,在日本的總研發經費中,2018年大學領域的研發經費與2000年等額,完全沒有增長。而美國和德國爲1.8倍,英國爲1.6倍,韓國爲3.1倍,中國爲10.2倍等,相比之下,日本的停滯顯而易見。
各國的論文數量、政府的研發投資及國內生產毛額(GDP)之間被認爲有着密切的關係。最好的情況是實施良性循環,即政府的投資促進創新,GDP增長的話,政府投資也會增加。
不過,日本因財政緊張,政府的投資停滯。出現了沒有創新導致經濟陷入低增長,投資無法增加的惡性循環,最終陷入了「人窮志短」的境地。原本打算在有限的預算規模中,透過「選擇與集中」有效進行投資,但「選擇與集中」本來是企業的經營理念,在大學和科技政策領域未必有效。
推進法人化後,作爲國立大學基礎研究經費的營運費補助金被逐年削減。另外,透過公開徵集獲得的競爭性資金增加,大型專案和部分營運費補助金向再生醫療及奈米技術等重點領域傾斜,透過這些推進了向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等一流大學的「選擇與集中」。
不過,並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大規模大學的研究生產效率一定比地方大學等中小規模的大學高。據豐田校長介紹,每項公共研究投資(人工費和研究費)的受關注論文數量基本相同。
與歐美相比,日本各大學的研究資金已經存在很大差距,進一步擴大差距的政策效果尚不明確。歐洲等海外國家也有傾斜分配大學預算的事例,但「沒有案例能證明這樣可以提高國家的研究能力」(豐田校長)。在沒有充分進行驗證的情況下,仍在繼續操作推進「選擇與集中」政策。
隨着穩定的研究預算縮減,規模較小的地方大學等的研究環境變得越來越困難。
高知大學海洋核心綜合研究中心的資金確保也困難重重=圖片由該中心提供
高知大學海洋岩心綜合研究中心是日美主導的國際專案的核心機構,負責保存和分析深海海床的沉積物「岩心樣本」。在地球環境科學領域發表了很多受關注的論文。即便如此,也是基礎經費和競爭性資金加在一起才「勉強夠用」(德山英一主任)。
有聲音提出要改變這種情況。在制定2021~2025年度「科學技術創新基本計劃」的討論中,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兼雅虎CSO(首席戰略官)安宅和人等要求增加政府投資,尤其是補助金。不過,這一要求並沒有明確寫入新一期計劃的方向中。
國立大學法人化的法律是與「充分確保法人化之前的公費投入額」等附屬決議一起透過的,但幾乎沒有得到遵守。2020年修訂的《科學技術基本法》也透過了「努力擴充科技相關預算」等附屬決議。這次需要切實執行。
文部科學省和内閣府在2021年度的預算申請中申請設立基金,用基金的營運收益來支援大學的研發。在財政狀況持續困難的情況下,確保資金不依賴單一年度的預算也很重要。
日文:《日本經濟新聞》,2020年10月5日
中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