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日本科研的根基正在動搖!爲湊數向水刊投稿,學術造假屢禁不止

2021年01月08日 高等教育

日本科研能力下降的危機感正在日本政府和科研領域加大,但並沒有任何相關的振興措施。日本政府重視創新,自上而下地投入了大量預算並推進了科研基地的建設,但都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果。研究人員多樣性方面也落後於國際潮流。科研造假行為接連不斷,日本研究的根基正在被動搖。

一位醫學家的造假行為給作爲癌症「先進醫療」的臨牀研究投下了陰影——8月份,大阪大學與國立循環器病研究中心發表的論文被曝存在捏造和篡改資料。

title

大阪大學等今年被曝光存在科研造假行為

該臨牀研究的内容是給肺癌患者使用激素,調查抑制癌症復發的效果,被厚生勞動省認定爲可以並用保險診療的先進醫療。但其參考文獻中就有涉嫌造假的論文。

證明冶癒有效的論文也存在造假嫌疑,大阪大學等目前正在調查。預定2021年2月之前報告調查結果,該臨牀研究已暫停。今後如果應答所依據的論文造假,可能會取消臨牀研究專案。

文部科學省的資料顯示,2019年度利用文科省的預算開展的研究中,有9起(比2018年度增加2起)被證明存在捏造、篡改和剽竊行為,其中自然科學領域爲3起,與2018年度相同。雖然沒有統計日本整體的情況,但如果加上容易發生造假行為的生物和醫療相關領域的研究等,估計該數位會進一步升高。

日本還發生過受到社會關注的案例。2014年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聲稱製作出新的萬能細胞的論文,但被外部指出存在問題後,理研進行了調查,發現存在捏造資料等事實。

感到危機感的日本政府研究了對策。文科省2014年修訂了有關杜絕科研造假的指南,要求大學等研究機構承擔起處理造假行為的責任,以前責任一直由研究人員個人承擔。

即便如此,來自國際上的評論依然很嚴厲。據分析撤稿論文的網站「Retraction Watch」的資料顯示,撤稿論文數量排名前十的研究人員中有4人是日本人。2018~2019年美國科學期刊《科學》和《自然》分別刊登了針對日本發生的科研造假及因應方式提出質疑的文章。雖然文科省稱「所指出的問題主要是發生在指南修訂之前的造假行為,不代表目前的情況」,但仍需進一步採取對策。

研究機構也在採取措施預防科研造假行為。東京大學定量生命科學研究所正與國立資訊學研究所共同開發一個系統,該系統將面向公衆公開定量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人員撰寫的論文中所採用影像等原始數據,目的是方便驗證研究成果。

定量生命科學研究所已開始要求投稿者提交論文的原始數據,並開發了對加工前後的資料進行比較,調查是否存在問題的軟體,目前正在驗證。

定量生命科學研究所之所以積極致力於此,是因爲其前身分子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接連發生過造假行為。定量生命科學研究所要求研究人員每年必須接受3次道德操守培訓,白髭克彥所長表示:「提高研究人員個人的道德觀和確保研究的透明性至關重要」。

不過也有很多意見認爲,光靠研究機構的努力是不夠的。一般社團法人「科學政策與社會研究室」的代表理事榎木英介指出:「調查和處分往往並不嚴格。應該建立由政府機構和第三方機構進行檢查的體制」。美國有由政府監督科研造假的組織。

文科省的工作群組2013年度整理的報告中指出:「(設置第三方機構是)今後的重要課題」,但並沒有取得進展。文科省關係人士表示:「從學術自由和大學自治的角度來看,在日本很難實施」。

title

研究人員的環境也需要改善。綜合科學技術創新會議2014年彙總的檔案中分析了科研造假的背景,指出「對研究人員施加的巨大壓力也可能會成爲他們誇大研究成果或作出誇張解釋的終極因數」。

利用研究人員急功近利的心理進行欺詐的行為也在增加。比如僞裝成同行評審收取高額出版費的掠奪性期刊(水刊)。

同志社大學的佐藤翔副教授2018年隨機抽取了200篇醫學博士論文,對其中可以查閱全文且註明了發表期刊的106篇論文進行調查發現,有8篇(7.5%)是發表在疑似掠奪性期刊上的。

在東京大學研究生院從事研究支援的野上識2018年秋季調查了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是否在掠奪性期刊上發表過論文,結果發現有100多篇。雖然很多大學都提醒研究人員注意,但並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重要的是提高研究人員的道德觀和素養」(野上)。

科技是由可靠的研究成果日積月累形成的。科研造假和掠奪性期刊橫行勢必會損害日本的國際聲譽。

日文:福岡幸太郎,《日本經濟新聞》,2020年12月21日
中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