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日本學術振興會理事長杉野剛:主角從指導教授轉向學生,日本的研究生院教育取得「紮實進步」

2025年01月24日 高等教育

學術研究是研究者出於自身好奇心而展開的一種智力活動。世界上存在著各種類型的研究,這些研究推動了創新,引領了社會變革。另一方面,目前日本推進學術研究的基礎正變得脆弱,受其影響世界大學排名和學術論文指標等都顯示日本研究能力的下降。對此,我們採訪了一直以來支持學術研究的日本學術振興會理事長杉野剛。

title

杉野剛:畢業於京都大學經濟學部,1984年進入文部省工作。在文部科學省内歷任學術研究資助課課長、國立大學法人支援課課長、私學部長,以及(獨立行政法人)國立文化財機構理事等職務,後擔任研究振興局局長。2022年4月1日起任現職。(供圖:科學新聞社)

▼學術的本質在於多樣性與意外性

所謂「學術」、「學術研究」,是指在被廣泛身份鑑定為具有運營自主性和自律性的大學等機構中,基於研究者「希望瞭解真相」、「希望發現新事物」的求知慾而自由開展的活動。由此,學術研究本質上具有「多樣性」和「意外性」,並且正是在這些多樣性和意外性中,產生了諸如獲得諾貝爾獎那樣的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研究成果。

日本學術振興會(以下簡稱「振興會」)正如其名稱所示,以促進日本的學術振興為使命。正因如此,例如其代表性項目之一的「科學研究費(科研費)資助項目」,不僅要通過嚴格的同行評審追求學術水平的提升,還必須確保研究經費能夠為更多的多樣化且有意外性的研究提供支持。實現這一目標的大前提是不斷改進位度,並確保充足的預算規模。因為如果項目採納率過低,就無法培育學術研究的多樣性和意外性。

在大學人士之間,時常有人感嘆「過去很好」,認為如今競爭性研究費的增加使基礎性經費縮水。然而,過去以「按教員人數(平均)分配的學校經費」為基礎的時代,其實也並非那麼完美。當時,無論研究活躍程度如何,研究經費都在校内一律分配,由此曾受到校内外「惡意平等系統」的嚴厲批評。

雖然對於需要關注國際指標動向的意見,當然應該高度重視,但無論如何,若以進一步發展日本學術為目標,在研究經費方面,以下兩點是關鍵所在:①構建基於大學競爭性研究資金和基礎經費的新雙重支持機制;②大幅擴充以好奇心驅動的競爭性研究資金的科研經費。

▼培育研究型大學「集群」

振興會自上一年度起負責實施了「地區核心及特色研究型大學強化促進項目(J-PEAKS)」,該項目並非對研究者個人提供支援,而是以大學等機構為對象,為其研究活動相關的基礎性經費提供支持,也就是說,可以理解為,該項目與國際卓越研究型大學制度一起,構成了針對研究型大學的新的雙重支持機制。

上一年度,我們已經選定了首批的12所大學,本年度也計劃選定數量與去年相近的大學,使支持大學的數量合計達到25所。在支持過程中,通過與伴走團隊的各位老師商議,決定以大學内學術研究的特性為出發點,最大限度尊重各大學的自主性。同時,通過在入選大學之間相互競爭並共享經驗,推動其作為研究型大學「集群」的成長。

例如,目前,我們正在對首批入選的12所大學進行實地考察,在此過程中不僅有負責支持的專家參與,還邀請其他入選大學的交握官(各大學的協調負責人)一同訪問,以便相互學習作為研究型大學的運營經驗。此外,每月還舉辦聯席研討會,以便獲取作為研究型大學所需的資訊。入選大學中最為辛苦的交握老師要跨校相互扶持也被視為極為重要的一環。

在過去兩年中,每年約有70所大學向J-PEAKS提交申請,但由於預算限制,僅能選定25所大學,這意味著大多數申請的大學未能入選。這也讓人思考:在全國約800所大學中,那些「立志成為研究型大學」的少數大學是否被冷落了?如何聯結國際卓越研究型大學和J-PEAKS?下一步行動是什麼?我希望政府務必對此展開積極討論。

▼進一步充實特別研究員制度

若無新鮮血液注入,一個組織或領域便會逐漸衰退,學術界亦是如此。在今後的少子化時代背景下,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輕人立志投身學術界,將直接決定日本學術研究的未來。

振興會的「特別研究員(PD/DC)」項目是面向青年研究者的獎學金項目中的先驅與核心,我們希望進一步完善此項目。自2023年起,PD項目允許各大學自行僱傭,這實現了大學多年來的願望。目前已有超過一半的PD轉為僱傭身份,實現了職業穩定。此外,大學也可以自主為PD提供支持,例如通過各校的自主判斷以提高薪資水平等方式展開PD人才競爭,進而促進了PD待遇的提升。

近年來,政府對博士生的支持力度迅速加強。其中,DC項目通過嚴格的遴選程序,從全國大學中選拔和錄用優秀學生,對被錄用者來說這是一份莫大的榮譽,也是他們立志投身學術的重要激勵。自本年度起,項目將向在DC最後一學年獲得一定水平以上評估的學生,按月發放相當於獎學金月額15%的特別津貼。此舉是幾十年來首次實質性地提高了津貼標準。

同時,本年度,我們首次在京都舉辦了DC的全國性交流會。策劃交流會的目的是創造契機建立跨學科、跨所屬機構溝通網絡,當邀請DC第一年的學生參加時,有超過5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齊聚京都,參加了這次大會。鑑於反響熱烈,我們計劃下一年度將該活動面向所有DC舉辦。除了既往的經濟性支持之外,我們將更加註重這種社會性支持。

▼研究生院「教育」改革取得進展

培養年輕研究人員方面的另一個關鍵要素,是研究生院教育的改革。30多年前,日本啟動了研究生人數倍增計劃,但因隨之而來的經濟泡沫破裂,以及研究生院教育改革的滯後,導致供需失衡。為了應對這一局面,文部科學省在20年前啟動了一項針對研究生院「教育」的改革支持計劃,振興會最近也承擔了相關項目(如卓越研究生院項目)的事務局工作。

長久以來阻礙日本研究生院教育改革的,是大學教師傳統上傾向於將研究生院視為「研究場所」而非「教育場所」的根深蒂固的觀念。在這一觀念影響下,進入研究生院意味著加入指導教授的「研究室」,而並非在系統化課程和組織性指導下學習,而是通過協助教授進行狹窄的研究,從中習得研究方法,即所謂的「學徒製研究生院」。在這種體系中,主角是指導教授,學生只是助手。

儘管如此,在研究生院隻需負責培養大學教師接班人的時代,這種模式也曾運行得不錯,尤其在「研究場所」的功能上表現突出。學徒製也有其好的一面。然而,在當今研究生院還被寄予期望培養出社會各領域卓越領導者的時代,隻憑指導教授安排的「學徒製研究生院」的侷限性不言自明。研究生院必須迴歸其作為「教育場所」的本來面貌。

前不久我參加了一場為卓越研究生院計劃等項目舉辦的畢業生彙報會,會上見聞讓我震驚。因為博士課程的刻板印象已發生了顯著變化。大學與國内企業、海外院校及國際機構合作設計專案,學生也根據自身的職業發展自主選擇課程,這些情況令我深受觸動。這表明研究生院正在向「教育場所」轉型,主角也將會從指導教授轉向學生。

可以說,日本的研究生院教育確實在不斷進步。雖然這一過程需要時間,但只要大學切實推動改革,國家通過預算給予支持,成果必然可期。期待政府能提供更多的支持。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