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介紹了TOYOTA名古屋汽車大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學管理方法,本期將聚焦在該校就讀的中國留學生。透過留學生的感受瞭解該校在指導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努力,同時也見證中國青年在該校成長爲汽車工程師的歷程。
活躍在中國的豐田式汽車技術人才
TOYOTA名古屋汽車大學校(以下簡稱TTCN)是以日本學生爲物件爲豐田汽車營銷培養專業人才的學校,長期以來沒有特意爲留學生設定特殊入學考試製度,但是,培養留學生的歷史卻已有近20年了。留學生們和日本學生一起上課,共同實習,同樣參加考試獲得日本國家級汽車維修技師的職稱,也同樣作爲豐田汽車一員活躍在汽車領域第一線。下列圖表是該校截至2018年各國留學生的培養狀況。
從中可以看到,中國留學生畢業和在校生人數都遠遠超過其他亞洲各國,畢業生回國和留在日本的人數比例大約各半。據該校介紹,20多年來回到中國的畢業生都非常優秀,他們分別在‘豐田汽車(中國)’‘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作爲技術骨幹爲保證豐田汽車的質量和服務品牌而發揮着才智。
因爲語言和成長環境的差異,比起日本同學,中國學生在起跑線上就落後了一大截;在向前奔跑的程序中他們也因爲語言的影響而不能和日本學生一樣快速理解和快速吸收所學内容。但是,他們最終能夠獲得日本國家認定的汽車維修技師資格,與日本同學齊肩走出校門,這個結果本身就證明了留學生們在經歷困難的程序中被歷練的能力和堅毅的精神。
對每一位完成學業的留學生來說,在TTCN學習,除了搭上成爲豐田一員的順風車之外,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文化碰撞經歷開闊了視野,獨自面對各種困難和問題的程序鍛鍊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加上置身於TTCN的職業教育之中,留學生們不僅掌握了過硬的汽車維修技能,還擁有了豐田式不斷「改善、改進」的做事風格。這些都是他們勝出同齡人的優勢,也是他們終身受益的資本,在工作中的出色和被委以重任並不是命運對他們的特別眷顧,而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對在校中國留學生的狀況調查
目前,TTCN留學生比例爲2.6%,其中20名中國留學生佔2%。校方協助筆者對中國留學生進行了如下調查。
1.選擇這所學校的理由
因爲喜歡汽車。一部分人在國内知道了TTCN,多數人是來日本後從日語學校得到的資訊。該校每年多次組織開放參觀,得天獨厚的教學環境和100%進入豐田系統的就業前景吸引了對這個職業感興趣的青年。
2.進入該校之前學習日語的經歷
入學資格需要日語能力考試(JLPT)達到N2以上的水平,因此所有人入校前都是日語學校的留學生。他們來日本後學習日語的時間都不少於一年半,即使在國内學過日語的人也不例外。多數人入學TTCN後日語提高很快,不少學生最終透過了N1。
3.在校期間的目標
多數人的目標是2年畢業,成爲優秀的國家2級汽車維修技師;也有人把目標鎖定爲最高級別的1級汽車維修技師。1級高級技師課程需要4年,入學考試的難度略大。
4.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日語能力不夠是所有學生的共同困難。尤其是汽車部件的名稱多半是用片假名錶示的外來語,汽車專用詞彙的記憶難度和緊張的學習進度是國内學校所沒有的。專業課程每兩週結束一個内容,需要提交小結報告,尤其是一年級學生用日語說明操作步驟或汽車構造還是不太輕鬆的事情。
5.課堂學習和實習的難度差異
對於二者的難度,回答因人而異。TTCN課程重視實習環節,一些學生表示實習需要運用課堂上學過的内容。理解和記住課本知識並能在實習中運用的要求對留學生來說是難度很大的作業。
6.畢業後的打算
希望在日本或回中國的豐田企業就職者各半。也有人表示在日本有了工作經歷後再回國。不少學生夢想着有朝一日擁有自己的汽車維修店。
7.超出想像的困難
有人雖然在國内學過一些日語,來日本初期依然聽不懂,不會說,語言溝通的障礙比當初想像的要大得多。也有人覺得適應日本生活比想像的問題多一點,不過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慢慢習慣了。
8.與日本同學的交流
多數學生表示雖然日語不是很流暢,日常用語能和日本同學溝通。日本學生普遍不善於積極主動交流,但如果向他們請教問題,他們都會友善幫助。不過依然有少數學生日語不夠好,不懂的問題無法向老師或同學提問,即使提出問題又聽不懂對方的日語說明。這樣就很難得到幫助,學習的樂趣和自信都受到影響。
9.學費和課餘打工
大多數學生每年約100萬日元(6萬元RMB左右)的學雜費和生活費是在國内的父母提供,有個別學生自己打工掙得生活費來減輕家長負擔。因爲他們的學習目的很明確,學習壓力也比較大,大多數留學生都沒有打工。校方說他們在學習上都很努力,母體上比日本學生刻苦。
10.住宿
TTCN有學生宿舍,但是所有留學生都選擇學校附近的民間租房或民間經營的集體宿舍。因爲學生宿舍規定了晚上關門的時限。對於中國學生來說,他們通常會學習到很晚,有的還打工,住在外面可以自由一點。有些學生與其他同學合夥租房還能減量生活開支。
2020年度新開設的留學生課程
根據近年來亞洲各國來日本學習汽車維修技術的人數增加,TTCN將於2020年4月開設定員40名留學生的3年課程。第一年作爲預備階段,主要學習第二年開始的汽車技師課程所需要的日語、數學和汽車基礎知識,保證學生在第二年的日語達到N2及以上的水平,並能和日本學生一起學習和討論。
在採訪中老師們表示,日語能力決定了學生在學科中理解課堂講解和實習要求的效果,它也左右着留學生活是否順利;參加國家2級汽車維修技師的考試,也需要日語N2以上的水平。如果第一年打好語言基礎,並掌握汽車專業用語,隨後和日本學生一起學習的困難就會減量許多。
一直以來,TTCN的入學考試一視同仁,日語能力不足而無法考上的外國學生只好遺憾地放棄在TTCN學習的夢想。設立了留學生課程之後,留學生的日語要求放寬爲N3,讓更多的外國青年有了加入到豐田汽車工程師行列的機會。
該校老師也指出:「本校的教學質量決定了學習課程和實習的難度,跟不上進度和中途失去信心的學生每年都有。日本學生的退學率是5%,留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刻苦精神會好於日本學生,但還是會有一些無法堅持下來的留學生中途放棄,根本終極因數還是日語基礎不夠紮實。儘管留學生班降低了日語入學要求,但是我們會透過入學日語考試和麪試來判斷考生一年之後日語能力的可能性和考生的學習熱情以及適應本校學習的素質和能力。讓學生們順利畢業並拿到國家技師資格是我們招收學生的目的。」
明年開始,該校將把豐田汽車編制的職業培訓全球通用的教材《TEAM-GP》(Toyota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Global Program)中文版作爲輔助教材提供給留學生,這將有助於學生理解日語教科的内容。
在校留學生的感悟和建議
2年級學生邱子申23歲,來自山東濟南,考入TTCN時已經拿到國内某學院汽車維修專業的畢業憑證。在國内就讀期間聽老師介紹了TTCN,國内學到的技能不能滿足他對這個職業更多的求知慾,2年多前,邱子申衝着TTCN來到日本。
他說,「TTCN的老師們對汽車技術的精通和對工作的敬業以及豐富的教材和實習環境都是國内學校無法相比的。這裏不僅傳授關於汽車的知識和技能,對我們做人處事也有要求,還教我們法律和社會常識。走上社會我們會充滿自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邱子申每天都覺得充實和快樂,無論是學科還是實習他都不感到喫力,還和日本同學成了朋友。他已經被愛知縣TOYOTA汽車銷售公司内定,畢業後將在日本工作。他將在實際工作中提高技能水平並挑戰1級技師。
今年4月入學的張家齊來日本之前是國内某城市的銀行職員。儘管收入不錯,工作2年之後新鮮感逐漸消去,他感覺無法忍受平淡和沒有挑戰的狀態。他熱愛汽車,平時喜歡閱覽和收集有關汽車的資訊,反復思考之後決定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重新設計人生。張家齊立志成爲一名汽車維修高級工程師,他來日本學習日語之後選擇了TTCN。
他介紹自己的學習狀況時說,基礎課的很多内容在國内大學學過,加上他擅長數學,學科成績處在優秀的行列。儘管日語困難很多,也沒有維修汽車的實際經驗,但是動手能力強,對實習並不覺得困難。在需要表達時,他會兼用肢體語言彌補口語不足。入校才3個多月,毫不怯懦的表達慾望和主動溝通的勇氣使日語能力突飛猛進。入校時張家齊考入2級技師課程,前不久他透過了‘中途編入高級技師課程’的考試,他將在TTCN度過4年學習時光。今年28歲的張家齊按照自己的喜愛重新開始了職業生涯的規畫。
兩位留學生都表示,如果期待學成後坐在舒服的辦公室當指手畫腳的專家,那會是竹籃打水;如果不是真正喜歡汽車,學習程序會毫無樂趣並感到艱難。對TTCN的老師,他們的話語中都流露出敬佩和感謝。他們覺得老師們在理論和技能方面爐火純青都源於對汽車由衷的喜愛。能在這樣的環境學習,他們感到十分幸運。
在TTCN,80%以上的教師都是國家一級汽車維修技師,無論在課堂還是實習操作,他們總是能把道理說透。張家齊說:「只要我們提問,老師就一定會解答。如果第一遍沒聽懂,第二遍老師就會換一種方式說明,解說十遍就有十種不同的表達方式,直到我們聽懂爲止。因此只要日語足夠好,只要能提問,就不會跟不上學習。與國内學校不同,這裏的教學計劃做得非常仔細,不僅讓學生對學習内容心中有數,也讓我們從中學會如何做計劃,如何有準備地做好每一件事情,這些在人生中也非常受益。」
在幾乎清一色的男學生當中,有一位來自吉林的女學生彭岩。老師介紹時說,她學習非常刻苦,因爲日語成績達到標準得到入學金減免。當被詢問爲什麼來日本學修汽車時,她說是因爲喜歡動手,也喜歡擺弄機械。彭岩已經被内定爲一汽豐田,畢業後她將作爲一名汽車技師在自己故鄉描繪人生藍圖。
這些青年男女選擇的求學之路充滿困難和艱辛,因爲喜歡而堅守的理想和奮鬥將使他們成長爲獨立堅強的人。相信這段留學經歷會成爲他們人生篇章中影響深遠並值得驕傲的一頁。
圖/文:歐陽蔚怡 【社團法人 異文化理解研究會】法人代表
(部分照片由TTCN提供,主人公均爲該校的中國留學生)
編輯修改 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