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在日就職的留學生告訴你,那些關於在日本就業的誤區

2025年07月04日 留學生活

長期以來,「赴日留學就能輕鬆就業」似乎成了普遍認知。然而,理想和現實之間往往存在不小的差距。儘管日本政府提出了明確目標:計劃到2033年將外國留學生畢業後留在日本的就業比例從當前的48%提升至60%,但現實卻未必如預期發展。2023年度,這一比例不升反降,甚至出現了明顯下滑。

title

筆者陳小牧(右) 在日本與周至逸(左)交流

根據日本學生支援機構(JASSO)於2025年4月發佈的《外國人留學生進路狀況調查結果》,2023年度畢業的外國留學生在日本國內的就業率僅為38.1%,相比上一年度驟降6個百分點,回落到過去五年的平均水平。

學部(即大學本科)畢業生中,有39.6%選擇在日就業,20.7%繼續升學;碩士和博士畢業生的在日就業率均略高於30%,其中博士畢業後最終選擇留在日本發展的比例約為53.7%。

近年來,赴日留學人數不斷增加,但能否將這些完成學業的留學生順利留在日本職場,成為日本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對此,日本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試圖提高外國留學生和其他高層次外國人才的在日定居率。

儘管如此,就業率的下滑說明了一個現實問題:外國留學生在日本找工作,並非像想像中那樣容易。影響因素既包括學生自身的選擇,也有企業對留學生的接受程度,以及社會系統的支持情況等多重因素交織。

為深入瞭解外國留學生在日本就業的真實狀況與核心難題,近日,筆者在東京與擁有五年日本建築企業工作經驗的周至逸女士交流對談。兩人分別從行業觀察者與日企從業者的角度出發,圍繞留學生從畢業到職場融入的全過程,就文化差異對應、個人優勢發揮、求職注意事項等問題進行了交流,希望為赴日發展的學子提供多向度參考。

關於在日本就業的誤區

陳小牧:因為日本現在少子化、高齡化,自媒體上經常看到有人說「日本現在很好找工作」、「名校=好工作」……這些說法有不少是為了吸引眼球,博取流量,導致很多中國學生和家長真的相信來日本就能輕鬆就業。

我有個朋友的孩子畢業於日本一所普通大學,找工作時非常吃力。很多人覺得只要人到了日本,好工作就會自然找上門來,其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還有一種常見觀念是:上了名校,就意味著一定能進好公司。

周至逸:日本確實存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但主要缺的是低端勞動力。對於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學生來說,公司並不會把你當作普通人力資源,而是希望你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如果公司有海外業務,比如和中國或東南亞有關,那你有語言和文化背景就是一大優勢,公司可能還會開闢留學生招聘名額。

但如果是傳統的本土中小企業、業務範圍只在日本,那他們往往不會考慮留學生,甚至會因為語言或文化差異而有所顧慮。

至於「名校=好工作」的說法,其實不能一概而論。好工作不一定只看學校名氣。有些國立大學的培養目標更偏向研究人員或公務員,就業資源反而不如一些注重實務的私立大學。許多私立大學非常重視就業平台的建設,比如經常舉辦企業說明會、請校友回來分享經驗等,這些都能顯著提升學生的就業機會。

陳小牧:確實如此。比如東京大學雖然是日本最頂尖的大學,但很多學生畢業後是去政府機關或研究機構,如果目標是進入企業,優勢並不一定明顯。但名校的平台、資源、眼界確實更開闊,這是事實。

周至逸:現在很多大公司在招應屆生時,會有「分散錄用」的原則。比如會錄取幾個東大的、幾個慶應的、幾個早稻田的,然後剩下的名額會分配給其他學校的學生,這樣可以避免公司內部形成「隻來自一所學校」的小圈子文化。所以名校並不等於一定能進,還要看匹配度和申請時機。

陳小牧:這其實跟教育領域強調的「多樣性」原則有關。不同背景的人才聚在一起,更容易碰撞出新想法。

周至逸:我現在所在的公司是一家中小型傳統日企,公司整體並不太看重國際化,整個公司就我一箇中國人。但從日本員工來看,公司的員工還是挺多元的,來自日本各地,未出現隻錄用某一所學校畢業生的情況。

陳小牧:說到學校,日本人其實很在意「出身校」的排名。我有個朋友的孩子,雖然讀的是一所排名中下的大學,但現在在一家物流公司上班,和名校生幹著一樣的工作。他自己很有成就感,但也隱隱為那些名校出身的學生感到遺憾。

周至逸:這確實也要看行業。像我們建築專業,門檻比較高,公司在招聘時會更關注你的專業能力,而不是學校綜合排名。建築系強的學校出身,確實更容易被建築事務所認可。就算不是名校,只要你的作品集紮實,表達清晰,也完全有機會脫穎而出。

日本碩士培養的能力讓求職事半功倍

陳小牧:我注意到你本科是在華中科技大學建築系讀的,五年製。大五時申請了早稻田大學的英語建築項目,順利進入後讀了兩年碩士。碩士一年級時你就開始和日本學生一起求職。你當初為什麼選擇來日本讀碩士?

title

早大大學院入學式時,周至逸在大隈講堂前與早大吉祥物合影

周至逸:我大三上學期通過學校的交換項目去了海外一所學校交流半年,那段經歷給我帶來很大衝擊。在國內學建築時,我對設計的邏輯和方法感到有些迷茫,但交換期間和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老師及同學接觸後,我逐漸明白了設計到底該怎麼做,為什麼這麼做,也更理解了設計的思考過程。

當時我交換項目的老師對日本建築非常瞭解,經常給我們介紹優秀的日本建築師和他們的作品,我聽得非常入迷,就下定決心碩士階段來日本深造。

陳小牧:「水碩」這個詞挺常見,尤其是說一些歐美國家的碩士教育越來越商業化,比如美國藤校會通過碩士項目盈利,反哺本科和博士。很多人覺得這些碩士項目很好申請,課程也比較輕鬆。雖然日本不太說「水碩」,但也有人覺得在日本讀碩士比較「好混」。我有個學生,藤校本科畢業,來日本讀了私立名校的碩士後說:「這個碩士真是太輕鬆了。」(笑)我留學的時候,教授也說碩士有點「中途半端」,意思是不上不下。現在國內很多學校碩士生數量甚至比本科生還多。更有大量學生跑到日本來讀碩士。你覺得日本的碩士「水」嗎?

周至逸:確實,很多國家的高校把碩士當作主要收入來源,像英國的一年製碩士,就吸引了大量中國留學生。日本雖然沒有「水碩」這個概念,但碩士階段是標準的兩年製。

建築圈內部也經常討論歐美教育體系。歐美的教育確實更產業化,學費動輒幾十萬人民幣。日本的教育商品化程度沒那麼高,本國學生和留學生的學費基本一樣。我讀碩士時,還能申請到一些獎學金。

陳小牧:我上世紀90年代後期在日本讀國立大學時,學費全免,只有你表現不好或者違規才會被取消。還能拿獎學金。

周至逸:我2018年考入國內大學建築系,確實也有不同名目的獎學金能抵消大部分學費,但生活費還是得自己承擔。後面去了早稻田大學,它是私立學校,學費比國立高很多,大約一半可以免掉,剩下還要自付。整體算下來兩年大概要花100萬日元左右。其實建築學的學費本來就比較高,在歐美也是最貴的專業之一。

陳小牧:不過整體看,現在日本的留學性價比還是蠻高的。雖然日元貶值,物價漲了不少,但學費還算相對合理。

周至逸:是的。雖然生活成本壓力存在,但日本的碩士教育還沒像歐美那樣徹底市場化。特別像建築學這種需要系統訓練的專業,碩士幾乎是進大公司的入場券。如果你不是打算讀博搞研究,而是想就業,那碩士學位就非常合適。

陳小牧:但如果將來從事的工作對專業性要求不高,其實本科也夠用了。

周至逸:確實是。如果你的溝通能力、協調能力足夠強,不讀碩士也可以走得很好。只是日本公司在起薪上還是會區分碩士和本科,大概月薪本碩會差兩萬日元左右,但這個差距並不大,決定因素還是看個人能力。

陳小牧:那你覺得,在日本完成碩士階段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周至逸:我本科和碩士都學的是建築,碩士階段給我帶來的最大變化其實不是專業設計能力,而是軟實力的提升。國內本科教育更強調結果導向,要做出實用,能落地的作品;而日本的碩士教育更重視思考過程。老師通常不會規定你要做什麼類型的建築,而是提出一個開放性的課題,鼓勵你自己調研,提出問題,給出方案,最終完成設計。在這個過程中,我鍛鍊了調研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所以整體的成長很大。

另外,日本的碩士階段非常注重團隊合作。很多課題要小組完成,組員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不僅要技術能力過關,還得懂得溝通和協調。一開始我很不習慣,但慢慢發現合作才是建築工作的重要一環。在日本職場,一個建築項目往往需要多位建築師協同完成,溝通能力必不可少。這也是我在日本讀碩士時最大的收穫。碩士階段培養的團隊工作與溝通能力,對我後來在日本求職和工作都起到了關鍵作用。

陳小牧:確實,國內教育比較看重最終成果,而日本教育更強調過程。你說的軟實力,在國內體系裏很難量化衡量。如果畢業後回國發展,可能在職場上會有「吃虧」的感覺。

周至逸:是的。這種評價體系會讓一些在日本接受教育的留學生回國後吃點虧。畢竟軟實力沒有量化指標,和國內強調論文數量、獲獎情況的標準確實不太一樣。

留學生就業從理解日本社會開始

陳小牧:日本社會一直被稱作「縱向社會」,強調穩定,等級和集體主義,強調團隊工作和忠誠度。相比之下,歐美社會則更偏向「橫向社會」,強調個人主義和成果導向。在課堂上,日本學生往往不太發言,不是因為羞怯,而是擔心破壞和諧氛圍。中國學生大概處於這兩者之間。

周至逸:確實如此。這種重視和諧的文化氛圍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日本社會整體的創新能力。日本現在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保持穩定的基礎上,引入更多創新元素。

陳小牧:尤其是在AI和全球化浪潮下,社會對個體表現力的要求日益提升,但日本現有的評價體系和這種趨勢之間確實存在結構性矛盾。

周至逸:我認為,國情和制度不同,評價體系自然也會不同。如果長期生活在日本,那就要適應它的制度環境。但如果最終選擇回國發展,那日本教育體系所強調的「過程」和「軟實力」可能並不被國內普遍認可。這確實是一個現實問題。

陳小牧:你目前所在的公司,是典型的「年功序列」制度的公司嗎?

周至逸:是的,我們公司非常傳統,職位和薪資基本都是按年資增長,不太鼓勵快速晉升。公司很強調公平和團隊精神。如果你追求個人成長速度,可能會覺得束縛。但如果想穩定工作,享受生活,這種環境也算舒適。

陳小牧:這讓我想起了日本社會常被形容的「小確幸」氛圍。

周至逸:但也不能說就是「躺平」。其實日本社會的內卷也不輕,只不過中國留學生往往更拼,更有衝勁。比如我身邊很多項目,都是靠中國學生加班撐起來的。而相比之下,日本員工的效率確實偏低,這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了。

陳小牧:說到底,不同社會有不同的邏輯。適合穩定生活的人可以選擇留下,不適合的選擇離開,也沒有絕對的對錯。

周至逸:我在適應的過程中也曾有過糾結。有時候會對強調「絕對公平」和「團隊統一」的文化感到不適應。但作為外國人,如果決定長期留在日本生活,就要找到與自己價值觀匹配的方式。比如語言是短板,就用專業能力去補足。有些短板可能永遠難以彌補,那也要學會接納差異,發揮優勢。作為外國人女性,文化背景、性別差異,這些看似弱項,反而可能帶來新的視角和創意,是屬於我的獨特資源。

日本能否成為歐美留學之外的優質選擇

陳小牧:近年來,隨著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尤其是中美關係的持續緊張,不少觀點認為,原本打算赴美留學的優秀學生,可能會將目光轉向日本。確實,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高中已經開設了日語國際課程,目標就是赴日升學。

周至逸:我個人也感覺,美國因為政策收緊,一段時間內確實對留學生吸引力有所下降,赴美人數可能會減少。但這些人是否就會「順勢」轉向日本,我其實持保留態度。因為原本選擇美國和選擇日本的學生,目標群體和偏好可能本就不同。兩國的文化氛圍、教育體系差異都比較大,彼此之間並不具備很強的替代性。

陳小牧:我同意這個判斷。日本的留學潛力其實一直有些被低估。這與日本在國際宣傳和教育國際化推進方面的力度不夠有關係。相比之下,新加坡、英國在這方面就做得更成熟,宣傳精準、體系完善。當然,他們的留學成本也更高。

還有一點重要的是語言。新加坡、英國、澳大利亞這些英語國家語言通用性強,更容易被學生和家長接受。如果赴美受阻,很多學生和家長首選的「備選方案」還是這些英語國家。

相比之下,來日本留學需要額外準備的東西太多,尤其是語言門檻。為歐美留學準備的語言成績、材料在日本大概率用不上。如果選擇英語授課項目,名額有限、學校也有限;若轉向日語申請,又得重做一整套準備,投入時間和精力都不少。

周至逸:完全同意。即使美國留學市場整體降溫,也未必直接轉化為日本留學的增長。但我自己和周圍朋友的經歷都讓我覺得,日本留學的性價比其實是非常高的。學費相對低,家庭負擔小,教育質量也不差,從本科到碩博階段都有不少高質量課程。

雖然國際化方面還有短板,但整體趨勢是積極的。日本政府和高校層面確實在努力推進國際化,雖然起步稍晚,但態度是開放的,基本理念也越來越重視多樣性和平等。

我有一個同在日本留學的中國朋友,之後去德國交換。那邊的教授雖然會英語,但堅持用德語講課,對國際學生不太友好,甚至要求不會德語的學生退課。雖然只是個例,但也說明了有些歐洲國家在國際化推進方面也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積極。而日本至少在態度上,願意為留學生提供適應空間。

陳小牧:確實如此。日本政府和大學層面其實已經推出了不少面向留學生的舉措,比如2008年「30萬留學生計劃」,後來的「40萬計劃」,目標都非常清晰。

但問題在於,社會層面的配套支持並沒有完全跟上。政策和實際體驗之間存在落差。這種「前端開放,後端拖沓」的狀態,會讓留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遇到很多障礙。

比如留學生意見最大的:剛來日本,想辦理銀行卡和手機卡,卻發現進入了「死循環」。你需要住址證明才能開戶,但住址證明又要用銀行卡支付,沒有手機號,很多手續也辦不了。但手機號又往往需要銀行卡綁定。這種留學初期的不便會讓人崩潰。

周至逸: 而且,就算是政府主推的那些 「便利政策」,也經常因為語言不通和執行起來太死板,壓根落不到實處。很多外國人都有這種感受:本來以為日本的服務體系挺友好,結果具體辦事的時候,細節卡得死死的,流程也不懂得變通,反而讓人覺得麻煩,甚至有點被排擠的感覺。這種 「想法挺先進,落實跟不上」 的矛盾,確實是日本在搞國際化時繞不開的大問題。

陳小牧:不過最近也有好消息。前陣子,日本幾家主要的日語教育機構聯合起來,成立了個聯絡協會,專門給 「日語教育推進議員聯盟」遞了請願書,提到了留學生銀行開戶的事兒。因為現在日本好多銀行都規定,留學生得在日本待滿半年後才能開戶,即使有少數銀行能開,手續也很繁瑣。剛到日本的學生辦起事來特別不方便,甚至覺得日本好像不歡迎留學生。他們呼籲盡快改善。不管怎樣,這是個積極的信號。

周至逸:這確實是個好消息。雖然落實過程可能還需要時間,但至少說明社會各界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存在,並開始嘗試推動改變。無論是改善金融服務、生活配套,還是簡化行政流程、提高語言易達性,說到底都是為了讓留學生在日本過得更舒服,更有歸屬感。

供稿:陳小牧
圖片:陳小牧、周至逸
編輯修改: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