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日本中小企業的傳統與創新】(一)政府支援,走出國門

2019年11月29日 日本企業

著名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在《創新與企業家》這本著作裏,說到美國之所以成爲了一個企業家社會,湧現出大批影響了世界的企業家,是因爲大規模的中小企業隊形變換成了國家產業經濟的驅動力。在我們的鄰國日本也同樣如此。

比如京瓷這家公司,其創始人稻盛和夫的經營思想至今備受推崇,1968年京瓷就是作爲一家中小企業,獲得了第一屆「中小企業研究中心大獎」(現改名爲「Good Company大賞」)。

然而,日本的中小企業並沒有那麼遙遠,其實,有不少已經活躍在中國,一起參與着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

比如,2年前在中國爆紅的一款社交媒體遊戲「旅行青蛙」,後來被阿里巴巴集團購買了中國版發行營運權,其開發公司就是日本中部的一家只有20多人的中小企業。

在今年的雙十一,有一款價格高達40萬日元的美顏器,在預售開啓後不到30秒6000臺的產品就被搶購一空,其生產商也是一家中小企業。還有今年5月在第24界中國美容博覽會上大展風采的,不少也是日本的中小企業,他們的產品有的先透過跨境電商來探路,在認準了中國市場的需求後,進入中國線上線下管道同時銷售,已經贏得了相當不錯的業績和口碑。

政府支援,走出國門

2019年天貓國際總成交額,在進口國家排名上日本繼續操作領跑榜單。(圖表:cnBeta)

另外,2019年11月在上海嘉裏中心開業的「鎌倉襯衫」,是一家成立於1993年的中小企業!創始人的貞末良雄曾在開闢了日本男裝時尚的VAN公司工作,VAN倒閉15年後,在53歲的年齡和太太一起創業,把「鎌倉襯衫」這個品牌從日本一路做到了紐約,今年,在國内媒體的千呼萬喚中終於開出了上海1號店。

政府支援,走出國門

日本 「鎌倉襯衫」在上海嘉裏中心開設的門店(照片:鎌倉襯衫官網)

再說到製造業,那麼深耕中國市場的中小企業就更多了!比較典型的是汽車行業,日本大型車企在中國開展產業佈局時,不少配套的零部件中小企業也跟隨其後開設了中國工廠。雖然,期間經歷了成本上漲、行業競爭加劇、中日關係緊張等問題,但大多數企業一直經營到現在。

由以上的列子可見,和中國比較,日本中小企業開拓海外市場已經有豐富的經驗。事實上,從70年代日本因國内成本上漲而起動產業海外轉移時,日本中小企業就逐漸邁出了「走出去」的步伐。

那麼,日本是怎麼定義中小企業的呢?請看下錶。

行業

中小企業

小規模企業

註冊資金或出資金額

長期僱員人數

長期僱員人數

製造業、建築業、運輸業類

3億日元以下

300人以下

20人以下

批發類

1億日元以下

100人以下

5人以下

零售類

5000萬日元以下

100人以下

5人以下

服務業類

5000萬日元以下

50人以下

5人以下

日本2015年公佈的中小企業定義(來源:日本中小企業廳)

據統計2016的統計,日本中小企業總共有358萬家,佔日本企業總數的99.7%!相比之下大企業的數量只有區區的1.1萬家,而且,日本中小企業創造了69%的工作職位以及貢獻了53%的製造業附加價值,均超過了大企業。

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上,日本的中小企業都可謂佼佼者。這和日本戰後支援中小企業隊形變換的政策支援密不可分。日本主要的中小企業政策,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如下。

① 1948年 - 設置中小企業廳

② 1963年 - 制定《中小企業基本法》

③ 1999年 - 修改《中小企業基本法》

④ 2013年 - 制定《小規模企業活性化法》

⑤ 2014年 - 制定《小規模企業振興基本法》

從②到⑤均爲中小企業支援政策的基本方針,除此而外,在發生了東日本大地面震動的2011年,日本中小企業廳還頒佈了《中小企業海外支援大綱》,進一步鼓勵中小企業推進海外投資,加速災後重建。

由此2011年後掀起了海外投資的高潮,隊形變換到今天,日本中小企業投資海外最多的國家是中國,遠遠超過了70到80年代曾經第一的泰國;但同時,越南成爲準備投資國家的第一位。在以製造業爲主的日本,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憑藉成本優勢成爲未來的投資物件,也是大勢所趨。當然,在投資規模上中國的地位仍是無法撼動的。

政府支援,走出國門

圖表:日本經濟產業省資料《中小企業の海外展開の現狀と今後の課題》

和大企業相比較,中小企業要開拓海外市場並不容易,典型的障礙就是「缺錢、缺人、缺資訊」。「錢」是海外業務拓展所需的資金,「人」既指具有海外業務經驗並會外語的人才,也指海外的合作夥伴。「資訊」主要是指國外市場的消費習慣、商業習俗、政策制度等資訊。中小企業往往有一技之長,或者自己的產品在某個細分行業做得很出色,但是要突破侷限進一步隊形變換時,就需要外部的支援了。尤其不少傳統的日本中小企業,一方面是產品或技術在國際市場上很有競爭力,另一方面,是一旦決定推進國際化時,往往發現沒有合適的人才,一下子非常窘迫!

筆者幾年前就曾經遇到一個案例,一家日本的中小型飲料製造商參加了香港的食品展後,收到來自中國大陸一家國企的銷售代理者意向詢問,結果這封英文郵件被放置了一週,後來才知道是由於公司内沒人懂英語,去展會都是臨時僱傭當地翻譯,同時,又擔心是騷擾郵件,就暫時放在了一邊先去處理日語郵件。日本企業在不少中國企業中的印象,至今仍然是日本企業之間好做生意,即便到了海外也主要以日語溝通,無形中把不會日語的國際客戶排在了後面。可見,單是語言這一項,就可能成爲日本中小企業「走出去」的瓶頸。

針對這些問題,日本政府開始從資金、人才、海外拓展指導等方面提供服務,如果沒有這些支援,日本許多中小企業很難順利地走向國際舞臺。而一家中小企業成功走出去後,很可能會拓寬其所在行業整體的隊形變換空間,帶動地方經濟,並促進官產學研機制的良性循環。因此在日本,推動國際化成爲了政府支援政策的一個核心,中小企業也在這個程序中不斷自我挑戰,努力將日本企業善於融合「傳統」和「創新」的創造性基因發揚光大。

在之後的文章裏,筆者將具體介紹一些政府支援的實際案例。

供稿 王淅(日本中小企業診斷士)
編輯修改 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