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關西世博會(2025年日本國際博覽會)正在大阪市此花區的人工島「夢洲」舉辦,展期至10月。日本電氣事業聯合會(簡稱「電事聯」)的「電力館」出展,此次是「電力館」第五次參加世博會。繼1970年大阪世博會、1985年筑波科學博覽會、1990年大阪園藝博覽會、2005年愛·地球博覽會後,本次參展的主題為「能源開闢未來」。筆者探訪了這座可以輕鬆瞭解核融合、無線供電等未來有望實用化的能源技術的展館。
會發光震動的蛋成為體驗的開關與記憶
坐落在木製「大屋頂回廊」旁邊的電事聯展館「電力館——可能性之蛋」,外觀彷彿像一個銀色的蛋體從地面探出一半。表面看似由多邊形組合而成,採用了最短路徑檢索和都市計畫中使用的平面分割的沃羅諾伊形狀。通過建築表現出了作為展館概念的「可能性之蛋」。

4月9日13點過後(左)與17點前的電力館。因吸收陽光與天空顏色,外觀隨天氣和時段而變化(大阪市此花區)
步入展館內,映入眼簾的是黑暗中陳列著煥發繽紛光彩的蛋形器件。參觀者可挑選一枚心儀的「蛋」掛在胸前。這些「蛋」內置感應晶片,能夠發光和震動,約50種動態模式。它不僅作為參觀者的體驗開關,還能記錄參觀者已學習過哪些能源。

蛋形器件陳列在展架上。作為廢料再利用和減少塑料使用的舉措,蛋形器件混用了雞蛋殼、扇貝貝殼等廢料(大阪市此花區)
參觀者將「蛋」掛與前胸,進入展區參觀未來能源「序幕秀」。多面屏幕上影像不斷切換,蛋與屏幕動態聯動。

體驗未來能源之前人們聚集的序幕秀展區內設置了多面屏幕(大阪市此花區)
核融合、潮差發電乃至烏冬麪,共約30項展示
「序幕秀」後,就步入「可能性展區」,核融合、潮差發電、氫能等約30種具備開拓未來可能性的能源在此展示。在核融合、振動發電、無線供電、熱泵展示區,「蛋」能起到類似開關的作用,參觀者可以通過用手追光、踏步、射擊等操作獲得遊戲感的體驗。其中還有以「烏冬麪」為題的,介紹將烏冬麪的邊角料等未被食用部分通過發酵轉化為生物燃料的展示。

在可能性展區,可通過遊戲來學習未來能源(大阪市此花區)

通過用手追蹤並收集光線來體驗核融合(左),或在射擊遊戲中學習無線供電(大阪市此花區)

轉動操縱桿瞭解能源知識的「烏冬麪」展示(大阪市此花區)
宛如寶冢歌劇的華麗空間
在「可能性展區」學習能源後移步至「閃耀展區」。自天花板垂下的燈飾綻放出點、線、漩渦般的光芒。置身於被光與暗交織包圍的華麗空間之中,不禁讓人聯想到寶冢歌劇那由燈光照耀的大階梯上,明星們華麗登場、盡情演出的絢麗場景。

閃耀展區上演著能沉浸式(Immersive)體驗光與音的聯袂(大阪市此花區)
最後是如同圖鑑般排列的展板展示,參觀完解說電力館介紹的所有能源的「尾聲秀」展區後,行程結束。從進館到出館預計耗時約45分鐘。
求知最前緣,走訪各個展館
1970年大阪世博會上的電力館主題為「人類與能源」,核能發電的電力首次從關西電力株式會社美濱發電站輸送至世博會場。歷經傳遞能源科學原理的筑波科學博覽會、運用各式光線的大阪園藝博覽會、結合全球變暖問題介紹環保舉措的愛・地球博覽會之後,作為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後參展的展館,其內容被描述為「著眼碳中和的更前方,以支撐社會基礎的電力行業獨有視角描繪未來社會」。
筆者對此次展出的「核融合」尤感興趣,通過互動遊戲方式體驗學習,覺得十分有趣。儘管電力館中也設有包含最新動態的展板展示,但筆者仍渴望更詳細、具體地瞭解最前緣的舉措,因此還參觀了國際機構館內的「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堆(ITER)組織」展廳。

大屋頂回廊內側賦能區國際機構館內的ITER機構展廳。主題為「未來所需的核融合能源」(大阪市此花區)
展廳內還展出了由歐盟牽頭,中國、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參與的世界最大實驗性核融合設施所使用的核融合爐的模型。筆者認為,儘管電力館的資訊量已很充足,但世博會的樂趣不僅在於單一展館,更在於探尋、走訪其他相關展館。
原文:長崎綠子/JST Science Portal 編輯部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相關超連結】
電力館 可能性之蛋們 | EXPO 2025 大阪關西世博會官方網站
大阪關西世博會參觀者官方入口網站 展館一覽 ITER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