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財團研究主幹平沼光嚴肅地指出,在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構建的全球大趨勢方面,日本已顯著落後。循環經濟指的是在減少產生(Reduce)、再利用(Reuse)、資源再生(Recycle)的供應鏈中,最大限度地靈活利用資源的經濟體系。歐洲的城市垃圾的資源再生率約為50%,而日本僅停留在約20%,70%以上都被焚燒處理了。這不僅導致日本在資源再生領域的落後,還加劇了溫室氣體排放。平沼建議,為改善這種狀況,亟需創建由個人或團體等利益相關方組成的巨型循環聯盟(Megarecycler)。

循環經濟示意圖
塑料的再資源化滯後
平沼在6月2日發表的論述《長此以往日本製造業將岌岌可危:亟需創建構建循環經濟所需的日本版巨型循環聯盟》中首先指出,日本政府意識到循環經濟重要性的時間並不晚。2001年實施的《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中已納入了符合循環經濟理念的內容,其中明確規定要推進源頭減量、再利用和資源再生。此外,這部基本法下還針對汽車、家電、容器包裝、食品、建築、小型家電6類產品分別制定了六部資源再生法。
2022年,《促進塑料資源循環等相關法律(塑料資源循環促進法)》在日本施行,塑料也被納入對象範圍。此外,2025年2月,《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修正案獲內閣通過,該修正案是對2001年為綜合推進循環型社會形成所需措施(源頭減量、再利用、資源再生)而制定的法律的修訂,新增了強制循環原料利用等旨在具體促進向循環經濟轉型的條款。
那麼現狀如何呢?平沼指出,實際情況是大量塑料產品長期遊離於最初僅限6類產品的法律體系之外,淪為「漏網之魚」。以千葉縣為例,由於收集和循環處理所需費用負擔沉重,回收塑料製品用作資源的自治體僅有5個市町,他指出:「若沒有依法運作的承擔主體,無論法律制度如何完善,循環再生都無法推進,最終也無法構建起循環經濟。」
電子電器廢棄物的回收同樣落後
類似情況不僅限於塑料。在《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中被列為回收對象品類之一的電視、電腦等電子電器廢棄物,截至2022年日本的回收與資源再生率僅為23%。與美、法、德等發達國家普遍超過50%的水平相比,差距明顯。
電子電器廢棄物年產生量超100萬噸國家的回收與資源再生情況(2022年)

(數據來源:東京財團平沼光研究主幹《長此以往日本製造業將岌岌可危:亟需創建構建循環經濟所需的日本版巨型循環聯盟》)
城市垃圾資源再生率僅為20%
在多數日本人認為分類回收已取得進展的城市垃圾領域,歐洲的資源再生率約為50%,而日本僅停留在約20%,70%以上被焚燒處理掉。儘管日本一直通過焚燒垃圾回收熱能(熱資源再生),但在全球推進的循環經濟中,熱資源再生的優先較低。平沼指出,日本的做法已與世界趨勢脫節。
因氣候變動而重要性提升的礦物資源
為何日本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舉措存在如此差距?平沼指出全球加速構建循環經濟的背景在於氣候變動和經濟安全保障。作為應對氣候變動的措施,全球正在推進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由此對風能、太陽能發電設備所需的銅、鋁、稀土、銦、鎵、硒,以及鋰電池不可或缺的鋰、鈷、鎳、錳、銅等礦物資源的需求,預計到2040年將分別增至2020年的數倍至十幾倍。有報告預測,因數字化需求已經價格高漲的這些礦物資源,到2050年,各類礦物的累積需求量將超過埋存量。因此,必須改變「開採資源→製造產品→消費→丟棄」這種線性消耗、用完即棄的資源經濟體系(線性經濟),加速構建從廢棄物中回收資源並循環利用的循環經濟。
鈷、鋰、鎳、稀土的需求預測

(數據來源:東京財團平沼光研究主幹《長此以往日本製造業將岌岌可危:亟需創建構建循環經濟所需的日本版巨型循環聯盟》)
歐盟政策重視經濟安全保障
從經濟安全保障的角度來看,各國都採取了哪些應對措施呢。歐盟(EU)從2023年5月起,對來自減排效率低於歐盟成員國的進口產品導入了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這是針對碳排放量徵收費用的貿易措施。同年8月,對包括電動汽車(EV)車載電池在內的所有電池製造,實施了規定再生原料使用率的法規。規定從2031年8月起,電池製造所需的鈷的16%、鋰的6%、鎳的6%必須使用再生原料,此外還將在汽車塑料、容器包裝塑料等領域引入規定再生原料使用率的法規,推進速度迅速。
平沼提醒道,關於碳邊境調整機制,2026年1月起將強製徵收碳成本,這也將成為日本經濟安全保障所面臨的問題。日本有可能因產品不符合歐洲標準而在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
歐洲在循環經濟的國際標準化方面也走在前列。2018年,法國主導在國際標準組織(ISO)成立了推進循環經濟國際標準化委員會,正穩步擴大歐洲在循環經濟領域的影響力。
中國、美國也在推進相關措施
日本的滯後不僅體現在對歐方面。2018年7月,第20次中歐峰會在北京召開,中國在推進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框架下,就循環經濟領域的對話與合作達成了共識。中國不僅相繼收購了西班牙Urbaser、德國Energy from Waste等歐洲知名資源循環企業,在外交層面也積極構建了與歐洲的關係。
2024年10月,習近平國家主席力推的國家級資源循環企業「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成立,旨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保障國家資源安全,打造世界一流的資源循環企業。目前中國的資源再生率尚不算高。但平沼認為,中國通過設立強大的巨型循環企業「中國資源循環集團」等措施,構建循環經濟的步伐今後勢必將加速。
美國也在今年1月,由美國進出口銀行批准了旨在減少對中國關鍵礦物和稀土方面依賴、強化美國供應鏈的新舉措「供應鏈韌性倡議(Supply Chain Resiliency Initiative)」,並提出了加強包括稀土在內的關鍵礦物國內生產的方針。實際上,川普政府早在第一屆任期的2019年6月就公佈了《確保關鍵礦物安全可靠供應的聯邦戰略(A Federal Strategy to Ensure Secure and Reliable Supplies of Critical Minerals)》。美國很早就認識到關鍵礦物供應依賴外國的狀況在經濟和軍事兩方面都存在安全保障問題,對資源循環具有高度意識。除美國廢棄物管理公司(Waste Management, Inc.)等巨型循環企業外,谷歌、蘋果等美國龍頭企業也在積極致力於構建循環經濟。平沼認為,美國未來在構建循環經濟領域的進展會變得引人關注。
日本亟需構建聯合體型的巨型循環聯盟
落後一步的日本亟需從哪些方面追趕世界步伐?平沼提出了以下幾個建議:
若無法構建循環經濟,將對日本的製造業造成巨大影響,甚至可能引發整個產業的危機。日本也亟需像歐美那樣,構建以資源再生企業為核心的資源迴路本體製。然而,日本的資源再生企業規模小,從零開始新建像歐美那樣的巨型循環聯盟(Megarecycler),在成本和時間上均面臨挑戰。因此亟需構建聯合體型的巨型循環聯盟。
該建議的背景為,日本經濟產業省在2023年12月召集產官學相關方成立的「循環經濟產官學夥伴關係」。該夥伴關係基於同年3月經濟產業省制定的《增長導向型資源自主經濟戰略》,目標是「促進循環經濟領域有抱負、有開創精神的各相關主體進行有機合作,實現循環經濟」。成立時已有231家企業、17個行業團體、13個自治體、16所大學及研究機構、30個相關機構及團體加盟成為會員。
平沼對此嚴厲指出:「此類組織若不落實具體的政策和行動,很容易淪為空談俱樂部(隻討論不行動的團體)」,他主張:「現實的做法是,將目前各自為營的日本資源再生企業、生產者、自治體等循環經濟相關利益方聚集起來,構建有機協作的聯合體型巨型循環聯盟。」
中國的稀土重視戰略
中國不僅在擴大稀土生產方面投入力量,在循環經濟領域也遠比日本先進,這是為什麼?
平沼分析道:「簡而言之,我認為這源於中國的戰略性。中國從根本上視稀土為戰略物資,因此能看出其一直在思考如何維持這種戰略價值。反觀日本,2010年前後稀土危機爆發時,曾為擺脫對中國的依賴而提出構建包括稀土在內的稀有金屬資源再生體系的政策方針。但當世界貿易組織(WTO)裁定中國敗訴、稀土市場供應恢復後,日本構建稀有金屬資源再生體系的計劃便半途而廢。中國此後仍持續推動以稀土為代表的礦物資源戰略物資化,並將循環經濟作為其中一環加以重視。日本在稀土危機時如果沒有半途而廢、而是徹底完成循環經濟體系,現在的情況或許就有所不同了。」
日文:小岩井忠道(科學記者)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相關網站】
東京財團平沼光研究主幹 長此以往日本製造業將岌岌可危:亟需創建構建循環經濟所需的日版巨型循環企業
經濟產業省 循環經濟產官學夥伴關係
【相關報導】
2022年05月12日 日本經產省公佈二氧化碳捕集與海底封存的2030年規劃圖
2022年04月25日 日本對碳中和理解的只有16.5%,對政府舉措給予好評的僅限少數
2021年11月12日 日本啟動海運去碳計劃,開發氫氨燃料船舶
2021年10月28日 將氣溫升幅控制在1.5℃以內需要採取的具體行動,對COP26的關注高漲
2021年08月03日 日本14.8%的企業歡迎去碳社會,16.1%的企業擔心對業務產生負面影響
2021年05月26日 58%的日本企業計劃本年度進行設備投資,但去碳設備投資計劃不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