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日本科學技術與創新白皮書】回顧戰後80年曆程,提示存在的課題

2025年07月23日 經濟・社會

日本文部科學省編纂了題為《與白皮書共同回顧科學技術與創新政策歷程——科學技術基本法制定30週年與未來的科學技術與創新》的令和7年(2025)版的《科學技術與創新白皮書》,並已獲得日本政府內閣會議的批准。今年正值戰後80週年以及1995年《科學技術基本法》頒佈30週年,白皮書回顧了日本相關政策的歷史歷程。

公曆 和歷 名稱
1945~55 昭和20~30 為戰後生活重建和經濟復興服務的科學技術受到重視的時代
1956~70 昭和31~45 為縮小技術差距和實現高速經濟增長,科學技術獲得發展的時代
1971~80 昭和46~55 需要糾正伴隨經濟成長產生的扭曲,實現與世界局勢協調的科學技術時代
1981~94 昭和56~平成6 以貿易摩擦和日元升值為背景,社會日益重視創造性科學技術的時代
1995~2000 平成7~12 以實現“科技立國”為目標,制定《科學技術基本法》的時代
2001~12 平成13~24 推進省廳重組與科學技術政策戰略性重點化的時代
2013~現在 平成25~現在 將科學技術與創新定位為經濟增長與國家戰略支柱的時代

白皮書獨自整理的時代劃分與名稱(客觀日本編輯部翻譯自令和7年版《科學技術與創新白皮書》)

白皮書按照慣例由兩部構成,已於6月13日獲內閣批准。第1部是每年都會以不同視角推出的特集,繼令和5年(2023年)版特集介紹源自地方社會的科學技術與創新案例、令和6年(2024年)版特集聚焦人工智慧(AI)之後,今年彙總了日本科學技術政策軌跡及其當時的社會形勢背景與研究成果。白皮書將戰後80年劃分為了7個時期,雖然劃分及名稱「難以簡單界定,但從俯瞰的視角出發,在歷年的白皮書的基礎上進行了獨自梳理」。同時,對於即將於下一年度啟動制定的第7期科學技術與創新基本計劃,白皮書也提示了相關課題。

復興、成長、摩擦——受到重視的科學技術

第1部第1章回顧了1945年戰爭結束至科學技術基本法制定前的歷程。

1945~1955年,面向生活重建和經濟復興的科學技術受到重視。聯合國軍總司令部(GHQ)解散了作為戰時技術動員的核心機構——內閣技術院,禁止原子能、航空等領域的研究。其間設立了日本學術會議、科學技術行政協議會、工業技術廳(現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等機構。1949年,湯川秀樹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日本人。1952年,《舊金山和約》生效,日本恢復主權後,GHQ禁止的研究陸續解禁。原子能和平利用的熱潮興起,「鉛筆」火箭實驗也隨之展開。

1956~1970年間,為消除技術差距、實現高度經濟增長,科學技術不斷發展。1956年,設立了科學技術廳。同時,通過設立科學技術會議、日本科學技術資訊中心(現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理化學研究所重建等舉措,推動了日本科學技術的振興。1961年度起,為響應為期10年的「國民所得倍增計劃」,科學技術會議彙總了建議,提出加大理工人才培養和研發力度。並於1958年,創刊了科學技術白皮書(2021年起更名為科學技術與創新白皮書)。

1971~1980年,為了糾正伴隨經濟增長產生的扭曲,提出了發展順應國際局勢的科學技術的目標。重視公害對策以及石油危機背景下的替代能源研發。在電子學與生命科學領域也取得了長足進展。海洋環境方面的舉措不斷推進,同時也啟動了地震預測的研究。

1981~1994年,在貿易摩擦與日元升值等背景下,創造性科學技術受到重視。伴隨著與美國等國家的摩擦加劇,半導體、計算機、宇宙航空等領域被徵收製裁關稅。在「日本依靠他國基礎研究成果實現經濟增長」的「基礎研究搭便車論」等批判背景下,1981年被定位為「科技立國元年」,開始大力推進基礎性、先導性研究。1986年,首次在內閣會議上決定了後來與基本計劃相關的科學技術政策大綱。

1985年,在茨城縣舉辦了國際科學技術博覽會(筑波科技博覽會)。日本政府決定參與國際太空站(ISS)計劃和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堆(ITER)計劃等大規模國際項目。推進癌症研究和地球環境問題的應對,同時提高了原子能和宇宙領域的國產技術。

基本法制定、選擇與集中、事業甄別——議論升溫

title

令和7年版科學技術與創新白皮書封面(供圖:文部科學省)

第2章追溯了《科學技術基本法》頒佈至今的30年發展歷程。

1995~2000年是為實現科技創造立國而制定基本法的時代。基於重視基礎研究、擺脫發達國家追隨模式的共識,1995年制定了基本法。次年,首次制定《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21年第6期起更名為《科學技術與創新基本計劃》),提出通過任期製提高科研人員的流動性、支援博士後(博士研究員)等舉措。還提出了政府研發投資的目標金額。另一方面,1995年接連發生了阪神·淡路大地震、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文殊快中子增殖原型堆鈉洩漏事故等動搖了社會對科學技術的信任。

此外,圍繞腦死與選殖羊議題,有關生命倫理的爭議高漲。在環境問題上,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了規定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另外,通過斯巴魯望遠鏡(美國夏威夷)的觀測、舊神岡探測器及超級神岡探測器(均位於岐阜縣)中微子實驗等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大學和企業在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的舉措也在不斷推進。

2001~2012年,日本各省廳重組和政策的戰略性重點化不斷推進。2001年各省廳重組中,誕生了內閣府以及由文部省與科學技術廳合併組建的文部科學省。除設立科學技術政策擔當大臣外,廢除了科學技術會議,設立了綜合科學技術會議(CSTP)。2001年以後,國立研究機構等改為獨立行政法人。2004年,國立大學和大學共同利用機構實現法人化。

2001年制定的第2期基本計劃將生命科學、資訊通信、環境、奈米技術與材料確立為4大重點領域,力求實現選擇與集中。2006年的第3期基本計劃進一步深化領域內的重點,「創新」一詞首次出現。在智慧財產權與宇宙、海洋環境3大領域構建了政府一體化的推進體制。

2009年政權更迭後,於2011年制定的第4期基本計劃中定義了「科學技術創新」。在「事業甄別」中,對許多科學技術相關事業做出了暫緩列入預算或大幅縮減的判斷,關於科學技術的應有狀態和問責機制的議論不斷升溫。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促使人們重新審視自然的威力與科學技術的影響。小行星探測器「隼鳥」返回、人類基因組解碼完成、人工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製備等成果相繼湧現。

邁向追求安全安心與多元幸福的社會

自2013年至今,科學技術與創新被定位為經濟增長和國家戰略的支柱。2012年政權更迭後,以2013年1月時任首相安倍晉三的施政演說為契機,科學技術與創新政策成為增長戰略的支柱之一。同年,首次制定《科學技術創新綜合戰略》。2018年以後,將其作為綜合創新戰略,定位為基本計劃的年度執行計劃。

2014年,CSTP改組為綜合科學技術與創新會議(CSTI)。2018年,設立了綜合創新戰略推進會議用作協調與創新相關的CSTI等7個會議等的框架。

2016年制定的第5期基本計劃中,提出了「社會5.0」這一虛擬與現實得空間高度融合的以人為本的社會構想。2021年制定的現行第6期基本計劃深化了這一構想,旨在確保國民的安全與安心,構建每個人都能實現多樣幸福的社會。基於運用包括人文與社會科學在內的「綜合知識」的思路,對基本法進行了正式修改,2021年施行《科學技術與創新基本法》。同時實施了國立研究開發法人制度、創設10萬億日元規模的大學基金、決定「地區核心和特色研究型大學的綜合振興方案」等舉措。

針對全球大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症防控對策、旨在實現整體溫室氣體排放為零的碳中和舉措以及順應時代變化的半導體、AI、量子技術等領域的研究均取得了進展。另一方面,STAP細胞等研究造假問題也引發關注,為此制定了相關指南等對策。

基本法制定30年,課題堆積如山——面向第7期基本計劃的制定

第3章提出了當前的重要課題。基本法制定時被視為課題的基礎研究能力自2000年代中期以後被指出現下降趨勢。青年研究人員的科研環境未見根本改善,研究輔助人才也持續減少。研究基礎設施的老化等也成為問題。在主要國家持續增加研發投入的背景下,日本大學部門的研發經費增長長期處於停滯狀態。

國立大學運營費交付金自法人化以來減少了1600多億日元,物價高漲等因素加劇了高校的財源緊縮。另一方面,企業和財團法人等對基礎研究的投資和捐贈的比重提升,大學的基金運用也在增加。財源多樣化成為關鍵。

白皮書指出還需要應對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以基礎研究為基礎創辦的初創企業發展遲緩,亟須階段性扶持與協作的推進等。同時白皮書還強調需要敏銳捕捉最尖端科學技術的徵兆和動向。

白皮書建議推動日本研究人員參與人才跨國流動的「國際人才環流」及國際研究社群,增強海外優秀人才赴日研究的吸引力等。同時指出,隨著研究的國際化和開放化,要預防重要技術資訊等洩漏的風險。因此,要求確保研究誠信(健全性、公正性)及防範外部不當影響的研究安全保障。

針對明年啟動的第7期基本計劃的制定,CSTI專門調查會已展開研討,議題包括:「強化國家根基的研究能力與人才培養」、「提高引領社會變革的創新力」、「與經濟安全保障的協同」。

第2部彙總了政府上一年度為振興科學技術與創新所採取的舉措。還設置了「阪神·淡路大地震30週年:超級計算機在阪神地區防災減災與城市建設中的貢獻」「實現防衛領域創新的舉措」「日本科學未來館的多層次科學技術傳播活動」等專欄。扉頁以年表形式分塊展現了科學技術與創新的歷程和未來。

title

扉頁。描繪了科學技術與創新的歷程和未來展望(供圖:文部科學省)

原文:JST Science Portal 編輯部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相關超連結】
文部科學省 科學技術與創新白皮書

日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