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日本的科技政策】(六)科學技術廳與文部省合併爲文部科學省

2019年11月08日 科學・技術獎

上接: 【日本的科技政策】(五)第一次基本計劃的實施碰到諸多問題

科學技術廳成立於1956年成立之後的大約40年,終於達成了夙願,於1995年頒佈了《科學技術基本法》。但在推進根據基本法制定的第1次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的程序中,「科技官員」的協調能力和本事受到質疑。

科學技術廳未能升級爲一心向往的「科學技術省」,主要與其重要任務之一的核能政策指導力有關。1997年3月,舊動燃事業團的再處理工場發生火災和爆炸事故,科技廳因應遲緩,受到了批評。對被稱爲「親子關係」的舊動燃事故和醜聞處理不當,導致了科技廳的發言權持續下降。

在1997年8月舉行的行政改革會議上,時任首相橋本龍太郎稱:「科技廳下屬部門出了事故,而且無法進行自我管理,這幅樣子令人失望,我反對將其升級爲省」。可以說正是這句話決定了科學技術廳後來被文部省、内閣府和經濟產業省吸收合併的命運。

1999年9月底,日本發生了史上首次臨界事故,決定了科技廳的最終走向。在位於茨城縣東海村的核燃料加工公司JCO的設施内,加工核燃料的程序中,鈾溶液達到臨界條件,發生核分裂連鎖反應。加工作業的流程被認爲非常不正規,3名近距離受到中介子線輻射的工作人員有2人死亡,1人重傷。合計600多人受到輻射污染。科技廳被批判在進行安全檢驗時未實施調查就輕信了JCO說的「不會發生臨界事故」的說明。

2001年1月日本中央省廳重組,科學技術廳被文部省「吸收合併」,變成文部科學省。定員14萬人的文部省合併了2千人的科學技術廳。

日本的科技政策 科學技術廳與文部省合併爲文部科學省

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學術政策研究所」也在其内(照片:客觀日本編輯部)

科學技術廳的「科學技術政策局(不包括負責制定基本計劃的部門)」、「科學技術振興局」和「研究開發局」吸收了文部省的學術創作部門,分別變成文部科學省的「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局」、「研究振興局」和「研究開發局」。

政府對核能的行政管理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安全規定方面,以前商用核能電廠由通產省(被經濟產業省合併)負責,除此之外的研究堆等由科學技術廳負責,合併後基本全部由經濟產業省的原子力安全保全院負責。文部科學省只負責大學的研究堆等極少數業務。至於核能推進部門,乏燃料再處理和高水平放射性廢料等實用化領域轉移到了經濟產業省,研究和國際保障措施部分由文部科學省負責。另外,原子力委員會和原子力安全委員會的事務局移到了内閣府。可以說,科技廳在被文部科學省「吸收」的同時,作爲其主要支柱的核能管理的許可權也大幅被肢解。

橫跨各個省廳的科學技術政策由内閣府接管。1959年成立的總理大臣諮詢機構「科學技術會議」根據《内閣府設置法》,被作爲「綜合科學技術會議」接管(2014年5月更名爲「綜合科學技術創新會議」)。綜合科學技術會議定位爲内閣府的「重要政策智庫」,被要求在首相和科學技術大臣的領導下,從高於各省廳的立場出發,發揮策劃制定和綜合調整科學技術政策的功能。會議成員由首相擔任議長,其他人員限定14人以内,除了相關内閣官員外,由首相從民間專家中任命,較其前身的科學技術會議成員做了進一步強化。

另外,在内閣府,科學技術政策部門由政策統括官統一管理,同時還一併負責綜合科學技術會議的事務局功能和原子力委員會的事務局功能。統管科學技術政策部門的内閣府特命擔當大臣(科學技術政策擔當大臣)雖然在法律上沒有規定必須設置,但在迄今爲止的内閣成員人事中,始終都設置了這個職位。

雖然成立了綜合科學技術會議,但由於當時一直在討論一系列的中央省廳改革方案,應該可以說這段時間裏幾乎沒有圍繞該如何推進日本的科技政策等戰略問題進行過深入的討論。

綜合科學技術會議於2001年1月召開了首次會議,重新開始討論下一期(2001~2005年度)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擔任議長的首相提出了在新一期基本計劃中將「生命科學」、「資訊科技」、「環境科學」、「奈米技術和材料」4個領域列爲重點的推進草案。

同月,綜合科學技術會議還決定向基本計劃中的研究專案實施24萬億日元的政府投資。重點推進領域也如計劃草案中提出的一樣,設爲4個領域,並進行了包括倫理和社會責任等内容的答覆,例如,把向社會介紹研究内容和成果規定爲研究人員的「基本職責」等。

綜合科學技術會議還討論了大學設施風化作用和研究經費不足的問題,針對國立和公立大學的設施維護費用建議與道路和港灣一樣,要作爲公共事業劃撥預算等。

另外,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還提出了「今後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引發熱議與爭論。這一目標受到了批評,2001年秋,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名古屋大學野依良治教授批評道:「並不是瞄準諾貝爾獎進行研究而獲獎的。沒見識」。對此,内閣府的科學技術政策負責人解釋說:「30人只是最終結果,爲了實施這個結果,當然要努力爲基礎研究打好基礎」等。

彷彿聽到了「諾貝爾獎目標」的爭論一樣,2002年秋,日本人首次連續3年獲得諾貝爾獎,瞬間引爆了輿論。而且這一年的獲獎成績最好,同時獲得了物理可用能學獎和化學獎。化學獎得主爲戰後出生的田tillage中耕一,年僅43歲,這也是日本企業的研究人員首次獲獎。

野依良治教授還認爲,2000年獲獎的築波大名譽教授白川英樹(化學獎)、2001年獲獎的野依良治(化學獎)和2002年獲得物理可用能學獎的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小柴昌俊之所以能取得出色的成就,終極因數之一是政府從1970年前後開始加大了對科學研究的支援力度。他表示:「政府提供了大力支援。只要政府實實在在地支援,日本的研究人員擁有回報支援的實力。此次獲獎就證明了這一點」。

文: 瀧川 進
翻譯編輯 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