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術資訊服務機構「科睿唯安(Clarivate)」於9月19日公佈了2024年的「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獲獎者名單。包括信州大學特聘教授堂免一成在内,東京大學特聘教授、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等有望在今年或未來獲得諾貝爾獎的22名研究人員入榜。「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授予在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可用能學、化學、經濟學四個領域取得諾貝爾獎級別研究成果的研究人員。該獎項始於2002年,截至去年共有421人獲獎,其中的75人在獲獎當年或若干年後獲得了諾貝爾獎。這75人當中,有4名是日本的研究人員。今年的諾貝爾獎將分別於10月7日(生理學或醫學獎)、8日(物理可用能學獎)、9日(化學獎)、14日(經濟學獎)揭曉(文學獎將於10日公佈,和平獎將於11日公佈)。
堂免一成(右)在授獎儀式上。左爲科睿唯安學術與政府事業部地區銷售總監渡邊麻子
「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的評選自1970年以來根據收錄在該公司學術資料庫「Web of Science」中的約6100萬篇論文和會議記錄,從被其他研究人員引用次數超過2000次的「重要論文」作者中篩選獲獎者。引用次數達到2000次以上的學術成果,在約6100萬篇論文和會議記錄中僅佔0.01%。透過考察候選人是否是這些重要論文研究成果的主導研究者(貢獻度高),以及其研究成果是否屬於未來有望摘得諾貝爾獎的重要領域,同時還考察該成果是否曾獲得其他有影響力獎項,最終在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可用能學、化學、經濟學四個大領域以及三個小領域最多評選出三名研究人員。
今年22位獲獎者中,堂免一成是唯一一位將日本的研究機構作爲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員。他因「分解水用光觸媒和構築太陽能制氫系統的基礎研究」而獲獎。與堂免同獲化學領域獎的其他5位研究人員分屬於與堂免不同的兩個領域,分別由兩人或三人共用。堂免一成是唯一在化學三個領域中獨自獲獎的研究人員,凸顯了其研究成果的獨創性。
微粒子光觸媒研究獲高度評價
光觸媒爲照射太陽光即可將水分解爲氫和氧的材料,其研究歷史悠久。2012年,時任東京理科大學校長的藤嶋昭憑藉發現「二氧化鈦光催化反應」榮獲了「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然而,使用光觸媒的制氫的方法尚未達到實用化水平。雖然作爲不釋放二氧化碳的新能源,氫氣作爲一種因應全球暖化的措施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對光觸媒研究的關注度曾經在全球範圍内一度下降。堂免一成於1980年代初在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攻讀博士期間,開始光觸媒的研究。不同於既往讓光觸媒發揮電極作用,將水分解爲氫和氧的研究,多年來他一直致力於透過粉末狀光觸媒生成氫的「微粒子光催化系統」的研究。
在科睿唯安日本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 Japan)舉辦的「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獲獎者新聞發佈會上,堂免一成介紹稱,已經完成了排列有1600塊25釐米見方的片狀光觸媒水解表層薄板、總受光面積達到100平方公尺,爲目前全球最大的人工光模具組裝制氫系統。他還透露,計劃在未來2~3年内製成將受光面積擴大100倍至10000平方公尺的制氫系統,實施從太陽能到氫能的能量轉換效率達到5%~10%的實用水平,並對其可行性充滿信心。
美國研究所的彥坂興秀也獲獎
此次的獲獎者中,除包含堂免一成在内的6位化學領域的獲獎者外,生理學或醫學領域有7位,物理可用能學領域6位,經濟學領域3位,獲獎者總數爲22人。從獲獎者的研究基地所在國家來看,美國有11人,英國6人,瑞士2人,德國、以色列和日本各1人。美國的11位獲獎者中,有一人工作於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Distinguished Investigator,他就是此次獲得生理學或醫學領域獎的彥坂興秀,他憑藉「關於在運動控制與學習行為中起核心作用的大腦基底核生理學研究(For physiological studies of the basal ganglia, central to motor control and behavior including learning)」獲獎。
(摘自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說明資料)
日本在亞太地區表現突出
歷年來獲得「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的研究人員大多數來自美國的研究機構,今年也不例外。在以亞太地區爲研究基地的獲獎者中,日本人數最多,包括堂免一成在内達到了38人(若將在美國研究機構工作的彥坂興秀算入則爲39人)。獲得該獎項後又榮獲諾貝爾獎的日本研究人員包括山中伸彌(2010年獲引文桂冠獎,2012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村修二(2002年獲引文桂冠獎,2014年獲諾貝爾物理可用能學獎,現居美國並擁有美國國籍)、大隅良典(2013年獲引文桂冠獎,2015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本庶佑(2016年獲引文桂冠獎,2018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4位。
相較之下,將研究基地設在日本以外亞太地區的研究人員中獲獎人數卻非常之少,澳大利亞有5人,韓國4人,新加坡2人、中國香港2人,其中,唯一獲得諾貝爾獎的是澳大利亞的天體物理可用能學家布萊恩·施密特,他於2011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可用能學獎。
上表出自科睿唯安新聞發佈會提供的「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說明資料(按獲獎年份排序)
重要論文評估方法具有特點
在被其他研究者引用次數較多、被視爲高價值論文的「高被引論文」的數量方面,中國(不包括香港地區)幾年前已經超過美國,居全球第一。在科睿唯安每年發佈的「高被引論文科學家名單」中,去年中國的高被引論文作者數位居第二,迅速等比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中國科學院還超過了哈佛大學,成爲擁有最多高被引論文作者的機構。在全面評估研究能力、教育能力等指標的世界大學排名中,中國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爲首的多所大學的排名都超過了日本的頂尖大學。但儘管如此,中國大陸至今沒有誕生過「引文桂冠獎」的獲獎者。相反,日本雖然在高被引論文數量、高被引論文作者數量、大學排名等方面表現持續低迷,但卻誕生了衆多的「引文桂冠獎」得主,領跑亞太地區。其中的終極因數是什麼呢?科睿唯安學術與政府事業部業務解決方案顧問安藤聰子講述瞭如下看法:
單靠近年來引用次數的急劇增長不足以獲得「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榮譽,引用頻率高且具有長遠影響力的研究積累更爲關鍵。研究基地設在中國大陸的研究人員在20世紀70年代、80年代的研究成績相對較弱。毫無疑問,中國大陸的研究人員中總有一天會出現「引文桂冠獎」的獲獎者,但何時出現還難以預測。
有關日本研究能力的資料令人擔憂
那麼,日本在亞太地區「引文桂冠獎」獲獎者數量上的優勢未來能否保持呢?近年來,不乏資料顯示日本的研究能力出現低迷。在科睿唯安去年11月發佈的「高被引論文作者名單2023年版」中,共列出了6849名發表了多篇被衆多研究者引用的高價值論文的研究人員。其中人數最多的是美國,有2669人(前一年爲2764人),排名第二的中國有1275人(前一年爲1169人),相較上年進一步等比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從近五年的情況來看,中國在全球高被引論文作者數量中的佔比提高了一倍以上。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於今年8月發佈的《科學技術指標 2024》報告書也顯示,中國的被引用次數進入TOP1%、TOP10%的高被引論文數量均較前年有所增加,保持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另一方面,入選「高被引論文作者名單2023年版」的日本研究機構所屬的研究人員數量僅爲86人,較前一年減量了4人。從入選國家/地區的排名來看,日本在2014年排名第五,但排名逐年下滑,2018年之後便再未進入過前十。在《科學技術指標 2024》中,日本的被引用次數進入TOP1%、TOP10%的高被引論文數量分別位列世界第12位、第13位,與前一年持平。
日文:小岩井忠道(科學記者)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相關鏈結】
科睿唯安 「2024年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獲獎者名單」
科睿唯安 「Citation Laureates 2024 list」
諾貝爾基金會 諾貝爾獎官方網站
科睿唯安 科睿唯安評選出全球最佳研究人員 高被引論文作者名單2023年版
科學技術學術政策研究所《科學技術指標 2024》
【相關報導】
2024年09月13日 客觀日本 日本在AI領域落後明顯,全球最大AI學會的日本論文數量僅佔2%
2024年08月20日 客觀日本 日本博士生入學人數增加4.4%,高被引論文排名繼續操作低位
2024年06月11日 客觀日本 QS最新世界大學排名,日本的大學排名繼續操作下滑,東京大學排到第32位
2023年11月27日 SPC 【23-16】中科院躍居高被引論文作者所在單位排名第一名
2023年10月10日 客觀日本 THE發佈世界大學排名,前200名中有5所來自日本
2023年09月27日 客觀日本 柳澤正史和片岡一則獲引文桂冠獎,成爲諾貝爾獎有力候選
2023年08月23日 客觀日本 日本高影響力論文數量和佔比近20年來顯著下降
2023年06月28日 客觀日本 THE發佈亞洲大學排名:前十中大陸及香港佔7所,日本僅東大一家入圍排第八
2022年10月03日 客觀日本 長谷川、谷口、渡邊三人「引文桂冠獎」,成爲諾貝爾獎有力候選人
2022年05月30日 客觀日本 確保人才和時間恢復研究實力,日本的政府支援劣於韓臺等國家與地區
2021年09月29日 客觀日本 期待諾貝爾獎,岸本、平野和澤本獲得諾貝爾獎風向標「引用榮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