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的東日本大地面震動之後,日本一直忙於災後重建和復興,感覺未來黯淡,但2012年10月傳來的一條新聞讓日本人重新面對世界,極大地找回了自信。那就是京都大學山中伸彌教授在這一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
山中教授的成就是全新的,以往的獲獎者都沒有涉足過。山中教授開發了透過操縱皮膚細胞的基因來逆轉成長程序,使其回到受精卵狀態的「初始化」方法。2006年利用小鼠細胞、2007年利用人類細胞成功培養出了 「人工誘導富潛能幹細胞(iPS細胞)」萬能細胞。自2000年以來,這已經是日本第11次獲得諾貝爾獎,而且山中教授的研究成就新穎,從宣佈成功到獲獎僅用了6年時間。他獲獎時也非常年輕,只有50歲。自1987年利根川進博士獲得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以來,這是時隔25年第二位日本人獲得該獎項,也是日本大學的醫學部出身者第一次獲獎。
山中伸彌教授參加第十屆中日科學技術政策高端論壇(照片:客觀日本編輯部)
隨着山中教授獲獎,認爲應該加強對年輕研究人員支援的呼聲高漲。山中教授談到成功的經驗時說:「9次失敗才換來1次成功」。對此,日本學術會議發表了大西隆會長的講話:「擴大支援那些勇敢挑戰高失敗風險研究的年輕研究人員對日本來說至關重要。」大西會長要求進一步擴充基礎研究體制,「需要建立允許年輕科研人員積極開展研究的環境,努力確保年輕研究人員的職位」。他還表示:「爲了恢復日本人因東日本大地面震動和核能電廠事故而失落的對科學技術的信任,期待日本的科學家能取得更多的成果」。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爲重新推進科學技術政策,決定改組並強化綜合科學技術會議。日本政府反省了不利於研發成果實用化的以往措施,將重點放在利用已開發商品和服務創造新產業和就業崗位的環境建設上。除了更名爲「綜合科學技術創新會議」外,還決定增加4名定員。以前科學技術會議由相關内閣成員和專家組成,人數在14人以内;改組後決定啓用產業内人士,尤其是年輕的經營者,任期也由2年延長至3年。另外,以前由文部科學省制定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決定由内閣府制定。
然而,關於萬能細胞發生了件非常不幸的事件。2014年1月,作爲夢想中的萬能細胞,理化學研究所的年輕女研究員宣佈培養出了「STAP細胞」。據說該細胞能變身爲構成人體的各種細胞,成爲當時的一大新聞。但因未能實驗再現這種細胞,之後其存在也被否認。
應該可以說,該事件體現了迅速增加的年輕研究人員急於求成的現狀。大家都爭相追求短期成果。日本政府爲確保支撐科技立國的人才,這十幾年裏一直在推進博士倍增計劃。文科省發佈的資訊顯示,博士研究生數量在1990年代初約爲3萬人,而2000年初翻了一番增至6萬人,到十幾年後的現在達到7萬多人。
另一方面,能接收博士就業的大學教師職位和企業研究職位則幾乎沒有增加,博士研究人員非常難就業。雖然研究人員數量增加,研究設施越來越完善,但本應肩負起研究責任的很多年輕研究人員卻只能做一份不穩定的有期限的工作,國立大學和國立研究機構營運的國家補貼也在減量。
政府還向將研究成果轉化爲新產業的大學初創企業和中小企業提供了支援。當初不斷增加的初創企業的成立數量已經封頂,最近十幾年開始減量。可以說,對中小企業的支援也沒有取得預期效果。
關於日本的核能政策,福島第一核能電廠事故的衝擊對核能開發及其監管方式和體制產生了重大影響。負責核能監管但因對事故因應不力而遭到批評的經濟產業省原子力安全保全院和原子力安全委員會於2012年9月停止了運轉。
保全院是透過省廳重組於2001年成立的。除原來歸通產省管轄的商用核電外,還負責監管原來由科學技術廳負責的處於研發階段的反應爐和核燃料再處理等領域。不過,由於被定位爲推進核電的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的特別機構,成立之初就有人擔心其受產業和能源供求等因素影響,無法充分發揮監管職能,在福島核能電廠的事故中,這些問題全部被暴露出來。而原子力安全委員會是在1978年核子動力船「陸奧號」發生放射線泄露事故後,拆分原子力委員會的安全監管功能後成立的,在福島核能電廠事故中也因爲因應不力遭到了批判。
新成立的「原子力規制委員會」以原子力規制廳爲事務局,管理層全部是之前負責推進核能的經濟產業省官員。有觀點指出:「這樣的人事安排很可能無法透過監管制度來重新取得國民的信任」。
之後在2012年年底的大選中,提出「未來零核電」的民主黨慘敗;積極推進核電的自民黨大獲全勝,安倍晉三内閣第二次上臺。
不過,福島核能電廠事故強化了日本國民整體的反核電意識。要想重新啓因地面震動而停止運轉的核能電廠,需要進行嚴密的監管。基於這個立場,規制委員會採取了慎重的態度。委員會的實際負責人島崎邦彥代理者委員長對核能電廠的地面震動對策始終持嚴厲立場,對要求希望儘快恢復核能電廠運轉的經濟產業省和電力公司採取了嚴格的檢查措施。
之後,在附近居民要求停止重啓福井縣關西電力大飯核能電廠3號和4號機組的訴訟中,做出了禁止重啓的判決,說明司法機構也對重啓核能電廠的安全持懷疑態度。儘管做出了這樣的判決,但日本政府和自民黨並沒有朝着這個方向推進,而是明確提出了「核電迴歸路綫」。在判決剛剛生效後不久的2014年6月,原子力規制委員會起用了長期推進核能的專家擔任委員等,進一步向重啓核能電廠的方向傾斜。
不過,重啓核能電廠還是遭到了當地地方政府和市民的強烈反對。政府想將核電作爲「基本負載電流源」 進行持續穩定供電的願望極難實施。
東日本大地面震動很快就要迎來9週年。這些年日本採取了很多災後重建和復興措施,在科技方面,人工智慧(AI)和生命科學等領域也取得了顯著進展。不過,遭遇這場空前的災難、尤其是福島第一核能電廠事故後,日本是否大大改變了方針政策呢?似乎並沒有。
福島事故之後,歐洲的德國、瑞士和奧地利等更加堅定了零核電立場,並在朝着這個方向努力。而作爲事故的直接當事國,受災慘重的日本只表現出了減量核電的意向,實際上,卻朝着重啓核能電廠方向推進,希望推進正在建設以及重啓即將建設的核能電廠的想法在政府和產業界等依然根深蒂固。日本如果利用此前積累的科學技術真正行動起來,是完全有可能實施能源政策的大規模轉換的。
文: 瀧川 進
翻譯編輯 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