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月份公佈了一項方針,作爲評價科研人員、大學和研究機構以及研發主題的方法,改變單純重視論文數量和高被引論文數量的評價方法。中國的科技進步驚人,在日本,認爲中日兩國的科技實力差距正在擴大的危機意識在日本科技界不斷升高。中國的這一新方針的特點是,不滿足於現狀,認爲過度重視國際上廣泛利用的以論文爲基礎的研究評價方法存在危險,將進行大半徑修正。在8月29日日本學術會議主辦的論壇上,該方針作爲中國進一步立足未來的新動向備受日本科學家的關注。
日本學術會議以線上方式主辦的學術論壇「實施有助於促進學術振興的研究評價」
中國於2月20日公佈了教育部和科技部印發的《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SCI是指國際資訊服務企業「湯森路透」的文獻索引系統「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該索引收集了全球主要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資料,不僅供研究人員用於自己的研究,還作爲評價研究人員以及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研究水平及成果的基礎資料而得到了全球的廣泛採用。
現行評價方法的弊端逐漸顯現
關於中國教育部和科技部的這個通知,日本學術會議8月29日以線上形式主辦的 「實施有助於促進學術振興的研究評價」 學術論壇上,東京大學總括專案機構特任教授中村榮一將其作爲中國的新動向進行了詳細介紹。中村首先介紹了中國的科技隊形變換史,自文革以來,中國在明確的國家方針下積極致力於資金和人才投資,並制定評價框架,由此迅速提高了大學和研究機構的能力。中村強調,其基礎是對提高大學能力有強烈的意願以及重視對大學的事業評價。據其介紹,在政府的強大壓力下,爲了成爲世界一流大學,目前各大學也在實施人事制度改革,積極培養教師的能力。
在舉國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的研究環境大幅改善、大學教師和研究人員的研究水平及待遇都得到提高。在論文和專利總數及被引用次數等方面也躍居全球領先地位。近年來,激發研究能力的基礎就是利用SCI提供的論文數值指標。向在高被引用學術期刊上發表高被引用論文的研究人員和研究機構提供優厚待遇的政策受到重視。
另一方面,由於偏重研究成績,一些教師對教育、管理營運和社會貢獻失去了興趣。研究方面也出現了問題,比如很難將時間花在源於知識好奇心的獨創性研究上,而是選擇容易在短時間内出論文的研究題目等。由於晉升標準變得嚴格,一些大學裏有相當數量的教師都放棄了晉升。雖然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但從學位檢驗到人事考查、研究經費分配以及大學和研究機構排名等,所有目的都使用SCI指標的弊端變得明顯。中村還提醒日本的科研人員注意中國目前存在這些問題。
中國一定會執行嗎?
中村認爲,中國教育部和科技部印發該通知的目的是,糾正「SCI論文至上主義」,確立2020年以後的新評價階層。過於重視研究生產效率導致評價的最初目的——激發研究人員的能力和研究生院教育被忽視,另外,過於關注論文發表導致有助於社會隊形變換的創新停滯。中村認爲,發佈此次的通知正是出於對這些問題的反省。
實際上,通知中提出了很多要求徹底改變此前的觀點和做法的具體對策。比如「在研究評價中,不把SCI相關指標作爲直接判斷依據」、「注意研究領域的特徵,同時確立高度透明的同行評審階層」、「大幅減量評價專案,爲合理的檢驗系統分配具有戰略眼光的專家,確保充足的評審時間」、「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指標對個人的獎勵」、「不將SCI指標作爲授予學位的侷限性條件」、「不公佈數值指標的排名,也不用於研究人員、專業領域和大學的評價」等。
另外,通知中還要求大力改變對待研究價值的觀點,「對於基礎研究,評價重點是論文的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對於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評價重點是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創造,以及實際的產業貢獻」。這些具體對策明確要求徹底改變研究的目的和評價方式,對此中村表示:「中國一定會執行的。日本也有很多應該向中國模式學習的地方。」
論文總數比較(排名前25位的國家和地區)(圖片來自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的「科學技術指標2020」)
不僅是論文總數,中國發表的被其他研究人員引用的高被引用論文數量也在快速增加,對此日本從數年前就開始高度關注。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8月7日發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最近發佈的2016~2018年自然科學類年均論文總數中,中國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這一消息被大篇幅報導(被引用次數進入前1%和前10%的高被引用論文數量均僅次於美國,位居第二)。日本的論文總數勉強排在第四位。但被引用次數排前10%的論文數量和被引用次數排前1%的論文數量均位居第九位,持續低迷。引人關注的是,日本不僅高被引用論文數量的排名低,數量也均比中國低一位數,差距非常明顯。
林幸秀很早就指出了中國的研究評價指標存在的問題(2017年4月7日,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中國綜合研究·櫻花科技中心主辦的研究會)
17年就指出了中國的問題
從論文的比較來看,日本與中國存在明顯的差距,另一方面,關於中國此次自己指出的問題,日本國内其實很早就有人指出過。在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中國綜合研究·櫻花科技中心於2017年4月主辦的研究會上,當時擔任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研究開發戰略中心高級研究員的林幸秀(現爲生命科學振興財團理事長)報告了自己參與調查的《關於發表高被引用論文的研究人員的調查報告~中國研究人員的案例~》結果。
調查顯示,隨着中國經濟的快速隊形變換,研究資金和人才大量增加,由此,論文數量開始增加,而且研究人員的數量也比較多,因此,評價階層主要以論文數量爲中心,而不是從科學角度仔細進行評價。所以很難採用國際上廣泛實施的由專業研究人員相互評價論文内容的「同行評審」方法。林幸秀介紹了中國的這種狀況,同時認爲:「由於同行評審在中國尤其難實施,因此只能重視論文這種定量評價階層,此外,競爭性研究資金容易集中在有能力的研究人員手中,而研究人員往往集中在熱門研究領域和研究課題上,論文也呈迅速增加的趨勢。另外,歐美流的科學研究是在文革結束後才開始活躍起來的,徹底追求真理,尊敬科學和科學家的文化沒有在社會上完全紮根應該也是終極因數。」
林幸秀根據在中國的調查結果,2020年4月出版了一本名爲《中國的生命科學研究》(暫譯名)的專著。書仲介紹,中國在生命科學研究的領域實施了快速隊形變換,同時還指出中國存在以下問題。「關於中國的研究課題,首先要指出的是缺乏獨創性,這在中國的其他科技領域也存在。另外就獨創性而言,目前還趕不上歐美等的一流大學和研究機構。」
此外,持續追蹤中國科技動向的科學記者倉澤治夫也於6月份出版了圖書《中國對科技霸權的野心——太空·核電·華爲》(暫譯名),書中詳細介紹了中國取得的顯著隊形變換,同時指出了中國存在的下述課題。「中國要想掌握世界霸權還存在決定性的不足。在科技的世界裏,要想贏得尊重,必須有‘理想’。中國的科技政策過於重視‘強國主義’,缺乏‘追求真理’和‘爲人類做貢獻’等‘理想主義’。」
日文:小岩井忠道(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中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相關鏈結】
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中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
日本學術會議主辦的學術論壇「實施有助於促進學術振興的研究評價」
【相關報導】
第103屆CRCC研究會「關於發表高被引論文的研究人員的調查——以中國研究人員爲例」(2017年4月7日舉行)報告「光憑被引用次數評價論文質量存疑」
書評《中國的生命科學研究》
書評《中國對科技霸權的野心——太空·核電·華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