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發現伊維菌素而於2015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大村智先生的中文版傳記《大村智傳——通往諾貝爾獎之路》(作者:馬場錬成,中央公論新社出版)已經由中國的「人民出版社」出版。
與大村先生共同獲得諾貝爾獎的是中國的屠呦呦女士。大村先生因開發針對熱帶地區蔓延的盤尾絲蟲病(河盲症)和淋巴絲蟲病的特殊藥物伊維菌素而獲獎,屠呦呦女士因開發針對瘧疾的特殊藥物青蒿素等而獲獎。
屠呦呦女士的日文版傳記已經在日本出版,她的研究生涯對日本的年輕一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裝幀設計莊重高品位的中文譯本
人民出版社是中國主要出版哲學、社會科學、政治和意識形態類書籍的國營綜合出版社之一。出版日本諾貝爾獎學者傳記實屬罕見。
從照片中可以看出,與日文版的裝幀不同,中文版的裝幀設計莊重大方,品味高雅。大村先生多年來一直在與中國進行深入的學術和文化交流,對中文版的設計很中意。
大村先生與筆者。左爲日文版,右爲中文版。
在諾貝爾獎頒獎期間與屠呦呦女士在一起
大村先生獲得諾貝爾獎時,筆者也跟他一起去了斯德哥爾摩,對頒獎典禮、諾貝爾獎獲獎演說和晚宴等進行了採訪。當時大村先生與屠呦呦女士始終一起行動。
在頒獎典禮前一天舉行的諾貝爾獎獲獎演說中,諾貝爾獎得主在大學講堂就獲獎内容發表了演講,如照片中所示,受到了學生們的熱烈歡迎。
兩人在頒獎典禮上也站在一起,接受國王頒發的憑證和獎牌。
在獲獎演說上一起受到學生們的歡迎
研究境遇相似的兩位科學家
屠呦呦女士和大村先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研究人員到獲得諾貝爾獎榮譽的研究生涯非常相似。
兩人都經歷過一段致力於無人關心的研究課題,研究經費捉襟見肘的暗黑時期。大村先生並不是從日本一流大學和大學院畢業的,剛開始成爲研究人員時主要負責爲教授寫講義等,研究經費也很少,這種情況直到從美國留學回來以後才得到改善。
屠呦呦女士等科學家們曾經也非常辛苦地致力於研究。越戰中有很多人死於瘧疾,當時,瘧疾在中國南方地區,尤其是海南、雲南、廣西和廣東是主要死因之一。
1967年,針對瘧疾的新藥發展專案在中國起動,擔任專案負責人的屠呦呦女士展開了從傳統中藥中發現新藥的研究。傳記中也講述了她對研究的堅持不懈,最後終於發現特殊藥物,並最終獲得了諾貝爾獎。
中日兩國的兩位科學家分別在各自的祖國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並同時獲得諾貝爾獎,令人十分感動。希望二人的傳記能被兩國的年輕人閱讀,成爲激勵新一代研究人員的精神食糧。
文:馬場錬成(科學記者)
翻譯編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