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新冠疫情的蔓延,日本政府實施的各種輿論調查也受到了嚴重影響。2020年9月以來,内閣府實施的10次輿論調查全部改成了以郵寄方式寄送與回收調查問卷(部分調查還利用網際網路回收)的方式。其中包括多年來一直透過調查員訪談實施的持續調查。輿論調查很早就存在調查問卷回收低下的困擾。關於今後的調查方式,内閣府的負責人只表示「尚未確定」,改爲郵寄方式,不僅回收下降,還出現了無法與過去的調查結果進行單純比較的新問題。
東京新宿街頭(照片:客觀日本編輯部)
爲避免接觸而改變調查方法
内閣府1月7日公佈了2021年9月實施的「國民生活輿論調查」結果。這項調查始於太平洋戰爭結束後不久的1948年,目的是調查食品、衣服、醫療和住宅等的分配狀態及國民需求,以獲得必要的資料來改善旨在提高國民生活水平的物資供需計劃。最初調查物件只有28個城市的居民,但自1954年將調查物件擴大至日本全國後,此後的67年幾乎每年都實施調查。但是2021年9月時隔2年再次實施的調查首次改用了以郵寄方式寄送和回收問卷的方式,終極因數是爲了避免調查員與調查物件接觸導致傳染新冠電腦病毒。該調查早期每年有2萬人接受調查,1977年以後減至1萬人,而改爲以郵寄方式後,調查物件減量到了3,000人。
對於首次透過以郵寄的方式實施的「國民生活輿論調查」的結果,新聞媒體是如何報導的呢?以下報導比較引人關注:「回答‘感到’或‘母體來說感到’日常生活中有苦惱和不安’的人達到77.6%,是1981年開始調查該問題以來的最高值」(共同通訊、《每日新聞》);「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充實’的人佔55.5%,比2019年度實施的上次調查大幅降低18.6個百分點,是1974年開始調查該問題以來的最低值」(《讀賣新聞》);「回答對目前的所得和收入‘不滿意’和‘有點不滿意’的人合計佔59.7%。雖然無法單純比較,但2019年度以訪談方式實施的上次調查該專案的結果爲45.6%」(《日本經濟新聞》)。
爲什麼《日本經濟新聞》的報導說無法與過去的調查結果「進行單純比較」呢?這是因爲内閣府本身就在調查報告中指出:「由於調查方式不同,此次沒有與以往的調查結果進行單純比較」。這意味着,隨着調查方式的改變,長期以來反復實施的持續調查的意義可能會被削弱。無法與過去的調查結果單純比較,意味着很難準確掌握民情的變化,並且改用郵寄的方式還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無法提高有效回收從而使得調查的準確性受到影響。
不斷下降的回收
在此次接受調查的3,000人中,有1,895份問卷被有效回收,有效回收爲63.2%。那麼,過去調查員透過以訪談的方式實施的調查情況如何呢?在首次將調查物件擴大到全國的1954年的調查中,回收高達90.1%。但次年(1955年)就降到了85.0%,之後也持續下降,1985年爲78.8%,2005年爲69.2%,2015年爲58.4%,之後一直保持在50%幾和60%幾的水平。
改用郵寄方式後,2021年的回收爲63.2%,與2019年的54.9%相比似乎大幅回升。然而,光憑這個數位並不能表明以郵寄的方式就一定能提高回收。這是因爲,在内閣府的其他調查中,與「國民生活輿論調查」一樣由訪談改爲郵寄的連續性調查「道路輿論調查」的回收,就由上一次調查(2016年)的60.5%下降到了54.9%。
此外,「移植醫療輿論調查」(原名爲「器官移植輿論調查」)也從上次調查(2017年)的63.7%下降到了56.8%,「氣候變遷輿論調查」(原名爲「全球暖化問題輿論調查」)從上次調查(2016年)的60.5%下降到了58.9%,有效回收均出現了下降。只有「外交輿論調查」的回收自上次調查以來有所升高(由2019年的53.6%擧升至62.2%)。
各種輿論調查的有效回收變化
年 | 國民生活 輿論調查 |
道路輿論 調查 |
移植醫療 輿論調查 |
氣候變遷 輿論調查 |
外交輿論 調查 |
日本人的 國民性 全國調查 |
家庭動態 調查 |
2021 | 63.2 | 54.9 | 56.8 | ||||
2020 | 58.9 | 62.2 | |||||
2019 | 54.9 | 53.6 | 62.3 | ||||
2018 | 59.7 | 55.4 | 50.2 | ||||
2017 | 63.2 | 63.7 | 60.1 | ||||
2016 | 62.8 | 60.5 | 60.5 | 60.1 | |||
2015 | 58.4 | 60.0 | |||||
2014 | 62.5 | 60.0 | 67.2 | ||||
2013 | 60.8 | 61.8 | 61.6 | 49.5 | |||
2012 | 63.5 | 62.2 | 61.3 | ||||
2011 | 62.1 | 63.7 | |||||
2010 | 63.6 | 65.1 | |||||
2009 | 62.5 | 61.7 | 72.4 | ||||
2008 | 61.5 | 59.0 | 60.9 | 51.6 | |||
2007 | 60.9 | 60.2 | 58.6 | ||||
2006 | 59.4 | 60.0 | 57.6 | 56.8 | |||
2005 | 69.2 | 54.2 | 58.5 | ||||
2004 | 70.1 | 70.8 | 68.9 | 67.1 | |||
2003 | 70.3 | 69.1 | 56.0 | ||||
2002 | 72.5 | 70.0 | 70.9 | ||||
2001 | 70.8 | 71.8 | 70.8 | 68.9 | |||
2000 | 71.9 | 70.2 | |||||
1999 | 70.8 | 70.1 | 79.4 | ||||
1998 | 71.9 | 70.5 | 63.8 | ||||
1997 | 72.9 | 73.1 | 69.3 | ||||
1996 | 73.0 | 70.2 | |||||
1995 | 73.5 | 71.8 | 69.8 | ||||
1994 | 76.1 | 68.7 | 92.2 | ||||
1993 | 73.3 | 71.1 | 69.2 | ||||
1992 | 75.0 | 72.2 | |||||
1991 | 76.4 | 78.2 | 71.2 | ||||
1990 | 76.3 | 73.5 | |||||
1989 | 77.4 | 75.1 | |||||
1988 | 77.1 | 76.3 | 61.4 | ||||
1987 | 79.7 | 77.2 | |||||
1986 | 78.6 | 79.0 | 79.5 | ||||
1985 | 78.8 | 77.9 | |||||
1984 | 80.3 | 79.1 | |||||
1983 | 81.1 | 77.2 | 73.8 | ||||
1982 | 83.0 | 77.0 | |||||
1981 | 83.5 | 79.2 | |||||
1980 | 83.7 | 81.3 | 80.0 | ||||
1979 | 82.4 | 78.6 | |||||
1978 | 81.2 | 79.4 | 73.1 | ||||
1977 | 82.2 | 83.6 | 80.1 | ||||
1976 | 83.4 | ||||||
1975 | 81.5 | 81.0 | |||||
1974 | 82.8 | ||||||
1973 | 81.7 | 75.9 | |||||
1972 | 84.9 | ||||||
1971 | 82.0 | ||||||
1970 | 83.7 | ||||||
1969 | 84.2 | ||||||
1968 | 83.1 | 75.8 | |||||
1967 | 81.8 | ||||||
1966 | 81.4 | ||||||
1965 | 80.7 | ||||||
1964 | 83.5 | 83.7 | |||||
1963 | 80.0 | 74.9 | |||||
1962 | 83.5 | ||||||
1961 | 85.3 | ||||||
1960 | |||||||
1959 | |||||||
1958 | 79.7 | 85.3 | 79.2 | ||||
1957 | |||||||
1956 | |||||||
1955 | 85.0 | ||||||
1954 | 90.1 | ||||||
1953 | 83.1 |
本表根據内閣府、統計數理研究所和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的相關輿論調查報告的數值製作
不參與調查的理由也難以查清
改爲郵寄方式進行調查後,還導致產生了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那就是此次「國民生活輿論調查」中未能收回的36.8%的調查問卷,從中很難瞭解到是出於何種終極因數未返回。報告顯示,幾乎90%的未收回問卷是因爲「未返回」,其餘10%是因爲「代理者回答或回答不完整」,以及「因位址不明而退回問卷」等。然而,報告中並沒有說明「未返回」的終極因數,這可能是因爲搞不清楚終極因數。在此前的調查中,調查員以訪談方式實施,報告裏會詳細說明未能收回問卷的終極因數。例如,2019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在未接受調查的4,508人(45.1%)中,最常見的終極因數是「拒絕」,爲1,864人。其次是「臨時不在家」,爲1,729人,「搬家」爲393人,「長期不在家」爲225人,「住址不明」爲83人,「其他(疾病等)」爲214人,這些資料可作爲用於思考回收下降對策的依據。
即使透過調查員訪談方式實施的調查,仍有那麼多人不參與調查,儘管知道終極因數,但依然無法採取有效措施。政府和大學共同利用的機構法人多年來進行的輿論調查都出現瞭如此嚴重的問題,改爲郵寄方式後,恐怕更難以採取提高回收的措施了。
日本人的國民性調查也面臨同樣的苦惱
喚起人們對存在衆多無法接受調查的人產生危機意識的另一項輿論調查是大學共同利用機構法人「統計數理研究所」從1953年開始每5年實施一次的「日本人的國民性全國調查」。該調查爲了透過持續調查瞭解日本人對事物的看法和想法是如何變化的,設置了很多問題。爲確保調查結果儘可能準確地反映全體國民的看法和想法,採用了嚴格的抽樣調查法,此外,還採用了與内閣府的「國民生活輿論調查」相同的、由調查員進行面對面調查的訪談方法。最新的「第14次全國調查」(2018年實施)結果於2021年10月公佈。
在被調查的6,400人中,也只收回了3,211份調查問卷,回收低至50.2%。1953年實施的第1次調查回收爲83.1%,1958年至1983年實施的第2次~第7次調查爲70%幾,1988年的第8次調查至1998年的第10次調查爲60%幾,回收持續下降。在2003年的第11次調查中首次降至56.0%,之後也繼續操作下降,第12次調查(2008年)爲51.6%,第13次調查(2013年)爲49.5%。最新的第14次調查(2018年)爲50.2%。增加問卷調查方式依然未能扭轉了長期下降的趨勢,與内閣府的輿論調查存在相同的煩惱。
該研究所在上一次的「第13次全國調查」結束後,於2015年報告了關於回收下降的分析結果:未能進行調查的調查物件大多都是因爲調查員沒有接觸到;此外,那些接觸到但拒絕參與的調查物件多爲男性,佔比尤其高的是30~55歲的男性;都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區,「未能接觸到」、「被本人拒絕」和「被本人以外的其他人拒絕」的情況往往越多。
對更多模棱兩可的回答也令人擔心
關於無法調查的人太多會導致調查結果與實際情況產生怎樣的差異,厚生勞動省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2014年作爲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基本調查的一部分實施的「第7次家庭動態調查」報告中出現了有趣的數位。在該調查中,單人家庭的比例爲25.1%,比2010年實施的「國勢調查」中的單人家庭比例32.4%要少7.3個百分點。與内閣府和統計數理研究所的調查一樣,「家庭動態調查」也是根據統計學從全國選擇調查物件的「抽樣調查」的結果。有效回收方面,「第7次家庭動態調查」爲67.2%。總務省每5年實施一次的「國勢調查」是以全體國民爲物件的全數調查。這種方法被認爲可以更準確地掌握實際情況。
對於單人家庭的比例較國勢調查要少的結果,「第7次家庭動態調查」是這樣解釋的:「單人家庭比例低的終極因數被認爲是:調查員因調查物件不在家等終極因數難以與其接觸到,所以回收較低」。
關於郵寄方式的調查方法,統計數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2005年發表了題爲「關於郵寄調查法的特徵研究:與訪談調查法相比較」的論文。論文指出了以下問題:「似乎有過高推測高學歷者比例的傾向」、「由於是自填式調查,答案具有明顯集中在中間選項(模棱兩可)上的特徵,無法與不提供其他選項的訪談調查相提並論」。關於回收,論文表示:「將其定位於回收可能會降低的調查更符合現實情況」。
日文:小岩井忠道(科學記者)
翻譯編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相關鏈結】
内閣府「世論調査(全調査)」
内閣府「國民生活に関する世論調査」報告書
統計數理研究所「日本人の國民性第14次全國調査結果の概要」
統計數理研究所「「日本人の國民性第13次全國調査」の欠票分析: 個人・地點・調査員の特性と調查回収狀況の関連」
厚生労働省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第7回世帯動態調査」
統計數理研究所・統計數理(2005) 第 53 巻 第 1 號「郵送調査法の特徴に関する一研究-―面接調査法との比較を中心として―」
【相關報導】
2015.12.07サイエンスポータル「日本人の國民性調査 60年の継続から見えてくる変化(中村 隆情報・システム研究機構 統計數理研究所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