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為發現mRNA的帽狀結構並闡明其功能的新潟藥科大學客座教授古市泰宏等5個組織和5名研究人員頒發了「第5屆日本醫療研究開發大獎」。設立該獎項的目的是通過表彰促進醫療領域的研究開發成就,加深公眾的關注和理解,並強化對研究人員的激勵。該獎從2017年度開始每年評選。
本次獲得「内閣總理大臣獎」的是推進ECMO研發和實用化的泰爾茂公司,以及為ECMO的普及做出貢獻的NPO法人日本ECMOnet理事長竹田晉浩。ECMO是利用人工肺臟和泵暫時替代心臟和肺部功能的設備,在新冠疫情中拯救了很多病人。泰爾茂於1982年開發出全球首款多孔中空纖維透膜型人工肺臟,之後又相繼開發出血液傷害小、可有效輸送血液的徑流式抽水機,為了能夠長期使用,持續進行了耐久性改良,最終開發出了重症呼吸耗竭患者也可以使用的ECMO。竹田為培養需要高度技術操作本領的ECMO人才貢獻了一己之力,並在新冠病毒放大後立即成立了ECMOnet,在資源緊張的醫療體制中推動了針對重症患者的ECMO治療,同時也為ECMO的普及做出了貢獻。

竹田晉浩
田邊三菱製藥公司和DM三井製糖控股公司因開發多發性硬化症的重磅治療藥物「芬戈莫德鹽酸鹽」獲得了「健康醫療戰略擔當大臣獎」。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原本攻擊病原體的淋巴細胞轉為攻擊自身神經系統(包裹大腦和脊髓等的神經纖維的髓鞘)引發發炎的疾病,據說全世界有200萬患者。這兩家公司利用冬蟲夏草在日本開發出了全球首款多發性硬化症口服治療藥物芬戈莫德鹽酸鹽。芬戈莫德鹽酸鹽通過阻斷S1P1接受者的功能,阻止淋巴結分泌自身反應性淋巴細胞來抑制對神經系統的破壞,能發揮比干擾素β注射劑更好的複發抑制效果。作為一款特殊藥物,已為全世界約20萬患者的治療做出了貢獻。
「文部科學大臣獎」授予了發現mRNA的帽狀結構並闡明其功能的新潟藥科大學客座教授古市泰宏(GF Mille公司最高顧問)。古市教授通過研究病毒的基因發現,病毒的mRNA末端有特殊的分子結構,相關論文於1975年發表在《自然》期刊上。這種結構稱為「帽狀結構」,經確認是很多生物和病毒所共有的。古市發現,mRNA雖然容易在細胞内分解,但具有帽狀結構時則以穩定的狀態存在,而且負責蛋白質合成的物質(核糖體)會以帽狀結構為標誌物與mRNA結合。具有這些特徵的帽狀結構被作為新冠病毒mRNA疫苗不可或缺的基礎技術,在世界範圍為預防感染做出了貢獻。

古市泰宏
「厚生勞動大臣獎」授予了開發導線和導管的朝日科技公司。心血管堵塞疾病很難治療,但朝日科技利用不鏽鋼合金製成的多條線圈,開發出了旋轉遞進性、靈活性和形狀複原性優異的器件,實現了使導管和導線通過超細彎曲血管的新治療方法。該產品的高質量性在臨床領域受到信賴,被廣泛應用於腦血管治療、腹部治療、外周血管治療及蓄膿症治療等眾多領域,截至2019年6月,朝日科技的導線市場份額在日本國内佔77%,在歐洲和中近東佔47%,在美國佔26%。
「經濟產業大臣獎」授予了在人才培養方面受到好評的新一代生物藥品製造技術研究聯盟(MAB)。作為技術開發基地,MAB通過廣泛提供符合GMP標準的抗體藥物製造設施,為包括初創企業在内的生物藥品開發企業的製造技術支援和人才培養等做出了貢獻。利用MAB的設施,通過產學官合作開發的製造技術(國產高性能抗體生產細胞等)得到了各製藥公司和製造委託機構等的利用。MAB還與PMDA合作,制定了連續生產抗體藥物的注意事項等,為完善監管環境做出了貢獻。此外,作為APEC優秀研修中心的一部分,還與神戶大學合作,通過為APEC監管人員提供GMP檢查培訓在國際上做出了貢獻。目前加盟MAB的有製藥公司、材料廠商、初創企業、機械裝置廠商、大學和國立研究機構等45家機構。
「AMED理事長獎」授予3位年輕人。
社會福祉法人善光會理事宮本隆史開發了能集中管理多臺護理機器人的資訊,並可以在APP上以相同的操作使用各種護理機器人的應用,為提高護理設備的熟練度以及在適當的時機提供輔助等做出了貢獻。另外,還開發了將日常護理記錄等資訊整合到數據庫並製成一覽表的應用,為員工之間即時共享和接收資訊等做出了貢獻。開發的這些平台將工作效率提高了約30%。目前有100多家護理設施在利用該技術。

宮本隆史
日本國立精神和神經醫療研究中心神經研究所神經藥理研究部長村松裏衣子結合神經、免疫和血管領域的知識及技術,發現中樞神經系統的修復機制與腦外部環境有關。例如她發現,血液中所含的FGF21會在中樞神經系統受傷後流入大腦,修復神經廻路。另外還發現,各個器官產生的愛帕琳肽(Apelin)具有恢復因老化而衰退的大腦修復能力的作用。田邊三菱製藥的美國子公司正以村松明確的RGM作用機制為基礎,開發脊髓傷害的治療藥物抗RGM抗體(快速通道)。

村松裏衣子
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細菌第二部主任研究官林原繪美子利用人工培養基分離培養了數十年來都沒有成功培養過的人胃源豬螺桿菌,這在全球還是首次。通過用分離的人胃源豬螺桿菌感染小鼠,確認了其在胃部的致病機理。另外,還成功地從胃部的病理組織中分離出了細菌,證明豬螺桿菌是人胃的病原菌。雖然尚不清楚豬螺桿菌的罹患率,但今後有望開發治療藥物和診斷方法。

林原繪美子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編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