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幫助青年學者走上學術研究的道路都需要哪些支援?日本文部科學省日前公佈了一項方針,爲完善優秀研究人員的必經之路——特別研究員制度,向青年學者提供更多的海外研究機會和創業支援,將改革科學研究費補助金(科研費)的發放。今後將討論詳細内容,結果預定納入2023財年的預算申請。
讓到海外研究成爲理所當然
放寬侷限增加收入
解決職位擔憂
特別研究員制度自1985年設立以來一直被視爲成爲優秀研究人員的必經之路。當選者受到研究界的高度肯定,80%以上的當選者都找到了全職研究工作。另外,在日本的大學和公共研究機構的36.5萬名研究人員中,共6.2萬人是或曾經是特別研究員,約佔了研究人員的17%,日本研究人員在《Science》期刊(2016~2020年版)上發表的237篇論文中,作者是或曾經是特別研究員的比例爲62.7%,超過了一半。由此可見,特別研究員制度在支撐着日本的學術研究,同時在擴大研究範圍,確保研究多樣性以及豐富研究人員隊伍方面發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別研究員分爲博士在讀生的DC、博士學位取得者的PD(因生育而中斷研究時爲RPD),以及在海外研究機構從事3年以上研究的CPD三類。每個月會爲DC提供20萬日元、爲PD提供36.2萬日元、爲CPD提供44.6萬日元的研究獎勵金。另外,作爲研究經費,DC和PD每年可申請150萬日元以内、CPD每年可申請300萬日元以内的特別研究員獎勵費(科研費)。該制度的魅力在於可以在任何領域進行獨立自主的研究。
DC當選者的平均年齡約27歲,而24~28歲年齡段民間研究員的平均工資則比研究獎勵金高出約10萬日元。美國NSF的獎學金每年最低爲3.4萬美元(約合442萬日元),而且學費等由NSF負擔。在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實施的問卷調查中,想到民營企業就職的DC所列舉的理由就包括「工作穩定」(58%)、「收入比學術界高」(42%)。
另一方面,PD中曾在海外研究機構做過研究的人發表的被引用次數排前10%的論文比例不僅高於國内平均水平,還高於美國和英國的平均水平。此外,PD中有海外經驗的人被聘爲大學教師等的比例很高。年輕學者也瞭解這些情況,疫情之前赴海外做研究的人一直在穩步增長。但是從JSPS的問卷調查的結果中也可以看到,因爲「沒有時間」和「資金問題」所以無法出國或者只能短期出國的例子有很多。
爲此,文部科學省決定對特別研究員制度進行改革,透過放寬目前不允許重複接受其他公費補貼(針對大學的補助金等)的侷限,來增加年輕學者的實際收入。另外,針對希望到海外開展研究活動的當選者,還追加支援提供生活費。
在此基礎上,文部科學省將重新審視科研費制度,爲使特別研究員到海外進行研究成爲常態,將把特別研究員獎勵費定位爲國際聯合研究加速基金(現在爲補助金)。變爲基金後,只要在特別研究員的任期之内,就可以跨財政年度使用研究費,資金使用的便利性大幅提高。當然,有些領域在海外可能沒有合適的研究,所以只是將其定位爲鼓勵而非義務。
特別研究員任期結束後,有很多人無法馬上找到合適的學術職位,這種不確定性往往會導致研究人員放棄學術研究。爲此,特別研究員任期結束後的一定時間内如果被研究機構聘用,將可以獲得研究活動起動支援(每年150萬日元以内)。
目前,約30%的PD如果當選研究代表,除了特別研究員獎勵費外,還可重複申請基礎研究和青年學者研究等經費,採用率高於一般人員。這成爲了優秀的青年學者當選特別研究員的證明。今後DC也將放寬重複申請和領取的侷限。即使沒有成爲研究代表,透過獲得研究人員編號,也能作爲共同研究者參加科研費支援的研究,同樣可以作爲研究人員積累經驗。此外,在一部分領域,20多歲被認爲是研究能力的頂峯,所以還將擴大年輕人在這些領域發揮能力的機會。
「生活狀況困難」
需要進行根本性改革
在特別研究員制度中,DC有明確的學生身份,但PD在大學組織裏沒有明確的社會身份。雖然可以利用圖書館等大學設施,大學也提供類似職稱的稱號,但與大學不存在僱傭關係,因此沒有就業保險,也無法貸款。另外,在歐美開展研究活動所需的生活費近年來也不斷擧升,尤其對有家室的人來說,生活會非常困難。雖然此次的科研費改革和特別研究員制度的放寬很重要,但同時還需要對特別研究員制度本身進行根本性的變革。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編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